(2011-08-07 19:19:56)
转载
标签:
刘植荣
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cpi
财经
分类: 关注社会
通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作者:刘植荣
(光明网 转发本文)大家都在忙碌着挣钱,因为人消费的一切物品和服务都要用钱来换取。很多人把钱作为财富的象征,说某人有多少多少钱,这就意味着他多么富有。可见,人们是爱钱的,至少不反感。但是,如果社会上钱突然多起来,那就意味着属于个人的钱相对减少了,这时,人们就会开始讨厌钱。
1923年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由于货币急剧贬值,工人领薪后赶紧跑向市场购买物品,因为晚买几分钟,物价就会上涨一大截,甚至为买一条面包要推一车钱。这时的钱就成了烫手山芋,没人愿把钱留在手中,有了钱赶紧换成实物。
持续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用百姓的话说就是"钱毛了"、"钱不值钱"了。货币作为可以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供需关系上与其他商品一样,供给量过大就会导致这种商品贬值,也就是说,超量发行货币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正如美国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那样:"无论如何,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由此可见,要想保持物价稳定,货币发行量必须与社会产品与服务总供给一致,也就是说,GDP增加多少,就向流通领域新投入等量的货币。打个比方,一个经济体内去年生产100件产品,今年预计生产110件,产出增加10%,货币总量就要增加10%,这就保持了币值的稳定。如果货币投放量超过10%就导致通货膨胀,少于10%就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给百姓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收入增长追不上物价增长。我在非洲认识一位来自西安某设计院的工程师杨先生,他对我说,谈女朋友几年了,一直没结婚,因为买不起房子,来非洲工作两年挣够房钱就回。两年后我问他,房子买了吗?他懊丧地对我说,还不如不来非洲,如果两年前用积蓄买一套房子,当时就差十来万,在非洲工作两年,钱倒挣了不少,可房价涨得更快,现在买套房子反而差20多万!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危害,它无缘无故地吞噬了你的财富和劳动,你虽然勤奋工作,收入也提高了,但生活却没能好起来。
读者会问,既然通货膨胀这么不得人心,政府为什么不控制货币发行呢?
政府和人一样,都有虚荣心,爱面子。造成通货膨胀与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有关。比如遭遇经济危机,为了使经济早日复苏,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名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这些花里胡哨的词汇都是政客和经济学家蒙骗百姓的,不管怎么叫,实质内容都一样,就是加大货币的投放量和速度,刺激消费和投资。这种做法能在短期内提高GDP的增速,但它却埋下了通货膨胀的定时炸弹,随着货币逐步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个角落,通货膨胀总有爆发的那一天。
如果政府开支过大,比如增加国防及维稳经费,就会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也就是出现财政赤字。中国中央政府最近几年每年都有9000亿元左右的财政赤字,出现赤字怎么办?政府有三种方法解决赤字问题。
最负责的方法就是增加税收,做到收支平衡,这是阳谋。但减税容易,增税难,增税会遭遇到百姓的抵制,这对政府来讲很难实现,因为谁也不愿意得罪百姓。
第二种方法就是发行公债,也就是向百姓借钱。发行公债是和稀泥的做法,它把问题暂时掩盖起来留给后人解决。如美国目前有14万亿美元的公债,哪届政府也不愿给这个肿瘤做手术,只能让这个巨大的债务包袱越背越重。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通过后,美联储未来将推出新一轮货币刺激措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或已箭在弦上。发行公债其实就是变相收税,政府借你钱,谁来还?早晚还是靠税收来还债,不收你的税,将来也要收你子孙的税。
第三种方法最不得人心,但最省事,那就是印钞,需要多少钱就印多少钞票,既不增税,也不借债,这是阴招。在公民意识淡漠的国家,百姓往往意识不到政府印钞对自己的危害,而只盯住自己的钱包,只要政府不增税、不让自己多掏钱就行。其实,印钞票就是增税,印出多少钞票来,就收走了多少税,因为多印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使你钱包里的钱变相减少。假如中国政府印了13000亿元的钞票,这就相当于征收了13000亿元的税。这可是人头税,不管富人穷人都要交纳,相当于全国人民人均交了1000元的税。所以,对百姓来说,看好政府的印钞机比盯住自己的钱包更重要。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毒瘤,它不但会吞噬人们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劳动,还可能加深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例如,今年春天发生在突尼斯、埃及等国的社会动荡,虽然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通货膨胀无不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因为物价上涨,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容易激起人民的不满。就在8月6日晚上(当地时间),数十万名以色列人在特拉维夫集会游行,抗议生活用品价格上涨。所以,政府对抑制通货膨胀不可掉以轻心,统计部门只有实事求是地统计CPI,才能为决策者提供可靠数据,从而作出正确决策。(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irong
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1年8月8日第08版)
税收增长30%,说明了什么?
高铁,在傲慢中跌落(附2011年7月10日以来高铁故障和事故统计)
高铁,收回成本希望渺茫
发展高铁不可回避经济效益
高铁热下的冷思考:高铁能耗是飞机的1/12纯属胡扯!
中国高铁故障/事故统计(更新中)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