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Re: [G4G] 美国之音中文网 中国是全球创新中心吗?

山寨文化 低�中�


Kasia Hu <hometown.kasia@gmail.com> 於 2011年7月28日下午9:32 �道:
2011年 07月 29日 07:21
中国是全球创新中心吗?

ANIL K. GUPTA / HAIYAN WANG

乎每周都会有报纸头条宣称中国在创新竞赛中就要超过美国和其它发达经济体了。这些报道的内容无非就是中国提出的专利申请数量正在上升,中国正在出口高科技产品,西方国家注定要失败等等。

但现实却很不一样。中国确实在创新领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看来很多学者混淆了投入和产出两个概念。

Getty Images/Huntstock
中 国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1.1%上升至2010年的1.5%,到2020年这一比 例应该能达到2.5%。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也从2002年的5.0%上升至2010年的12.3%,仅仅排在美国的后面。美国的比例一 直稳定在34%至35%。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透露,中国在科技研究领域投入的人力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

乍一看,中 国创新的“产出”数据也令人印象深刻。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透露,中国发明人在2008年提交了203,481项专利申请。这一数据令中国成为继日本(502,054项申请)和美国 (400,769项申请)之后创新力第三强的国家。

然而实际数据并不如呈现在眼前的多。超过95%的申请都是发明人在中国国内向国家知识 产权局提交的。绝大多数的中国“创新”只是对现有设计的小修小改。在很多其它情况下,中国专利申请人是在国内对一项外国发明提出专利申请,目的是在中国的 法律制度下起诉外国发明人侵权。这是因为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承认外国专利。

另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在中国境外被认可的发明数量,即中国发明人向全球重要专利办公室即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专利受理机构提交的专利申请或被上述机构授予的中国原创发明的数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就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了。

最 有力的证据便是看看三重(triadic)专利申请或被授予专利权的数量。所谓“三重”指的是就同一项发明分别向上述三国专利受理机构提出专利申请或被三 国机构授予专利权。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透露,2008年(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新数据)中国只提交了473项“三重”专利申请,美国有 14,399项,欧洲有14,525项,日本有13,446项。2010年上述三国专利受理机构授予的专利权数量大致也反映了相同的情况。

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占世界的20%,GDP占全球总量的9%,研发支出占全球的12%,但向中国境外的任何一家重要专利受理机构提交的专利申请或被其授予的专利权只占世界的1%。此外,中国原创专利中有一半是授予外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

创新投入和产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创新不仅需要新的努力,还需要已有知识的丰富储备。作为科技前沿的新手,中国的机构将需要数年时间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

但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例如,政府为研发项目拨经费的流程依然高度政治化且无效率。决策者明显倾向于政府各部门支持的大型项目,对研发项目的拨款基本是基于政治影响力和关系,而非科学的同侪考评。

清 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最近在为《科学》(Science)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道,为了获得几千万到几亿元的研究经费, 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这是公开的秘密……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是浪费资源、腐蚀精神和阻碍创新。

严重困扰中国 科研文化的因素还包括重量不重质、以及使用本土而非国际标准来评估和奖励科研成果。结果不仅导致渐进主义蔓延,还造成学术欺诈盛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全部30,078名受访者中有半数都知道至少有一位同事曾有过学术欺诈行为。这样的文化阻碍着严肃的探索并且浪费资源。

中 国的教育体系是另一个严峻挑战,因为它强调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而非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微软在北京开设了规模仅次于华盛顿雷德蒙研究院的全球第二大研究 院,但微软意识到,虽然其招聘的毕业生很聪明,但在从事科研时太被动。通过要求每个中国新员工提出自己想做的项目,微软的研究总监们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 中国的科研实验室普遍都是遵循自上而下的体系,微软的方法是个例。

是的,中国在电信科技等一些领域正快步前进。但是整体来看,中国在成为全球创新大国之前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本 文作者安纽•古普塔(Anil K. Gupta)为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丁曼(Michael D. Dingman)战略与创业中心主席,以及INSEAD商学院客座教授。王海燕是中印学会(China India Institute)董事合伙人。二人合撰有《企业如何正确制定中印战略》(Getting China and India Right)一书(Wiley出版社,2009年出版)。)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