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Re: [G4G] 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进军非洲对非洲人不无危险"


< 中国人在非洲真实的表现!看了不要生气!!>

   

注释:来自“凤凰网”,这篇文章非常真是的描绘了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i。

窝里斗,没有胜者
 《中国非洲》(Chinafrique)一书的作者塞尔日・米歇尔认为,中国企业逐步把欧洲企业挤出非洲市场,这是中国人超低价格投标造成的。塞内加尔有个污水处理项目招标,中国人的报价还不到法国人的三分之一,气得法国人直拽自己的头发。
 

中国人把欧美人挤出了非洲市场,就开始窝里斗了,一些国字头企业互相倾轧,毫不相让,明知标价低得已经亏损了,但为了把同胞公司挤出非洲市场,仍超低价投标。或者有的人是这样想的:亏了是国家的,也就是由全国人民埋单,中标就有奖金,就实实在在地把美元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柏杨先生曾写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国内的同胞也许不认可柏杨先生的这一观点,但当你到了国外,马上就觉得柏杨先生的这一说法是一个高度概括。
 

也听一些到非洲闯荡的人抱怨过,生意上的竞争者都来自中国,互相压低价格,结果大家都损失。在非洲同一个城市开店的中国人,因为竞争而大伤和气,有的发展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非洲某国的一个省会城市有两家中国商店,其中的一家商店就放出风来,非要把另一家商店灭掉。
 

在非洲的中国人帮派思想也很严重,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人都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互相倾轧攻击,互相拆台。中国人做生意都有点猫腻,不是当地的黑人,往往是中国人之间互相向当局举报,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
 

有家中国建筑[3.74 0.00%]公司,承包到工程后把工程分包给了另一家中国建筑企业,由于平时矛盾没有化解,春节聚餐时,酒过三巡,分包商竟与承包商经理部人员大打出手。当时正下着雨,两队人马从饭堂打到外面,个个滚得满身泥水,当地的黑人职工给他们拉架。
 

像这样中国人在非洲因利益冲突由嘴斗导致武斗的事例并非个别,中国人自己打架,让非洲黑人拉架,他们会相信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吗?
 

中国的食谱很丰富,和非洲人交流时间长了,他们总会问我“听说你们中国人吃狗、吃猴子”之类的话。在非洲某国,一家中国建筑[3.74 0.00%]公司偷吃了一只狗,当地黑工知道后集体罢工抗议。还有一家建筑公司,刚来的时候附近水库里有好多野鸭子,这家公司就把这个水库当成自家的养鸭场,天天来抓鸭子吃,没几个月,鸭子就被吃光了,水面上漂满了鸭毛。
 

中国人在非洲,尤其是那些中方员工较多的建筑单位,所到之处都搞“三光”政策——猪光、鸡光、野味光。有一次,喀麦隆西北大区的工业局局长Beckley太太对我说:“当年你们中国人在这里修公路,把这里的猪都吃光了。你们中国人要来这里,须提前一年通知我们,我们好号召村民为你们养猪。”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我们在非洲,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传统,当地禁食的动物,不要食用,至少不能当着当地人民的面食用,不能让当地人知道。例如,在埃塞俄比亚,人们用驴驮运货物,埃塞人认为,驴为人类辛苦了一辈子,死了,人不该再吃它们。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在非洲经商做生意,要经常自省,看我们哪方面的行为有损民族形象和长远利益,更要考虑非洲人的感受,给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让非洲人民欢迎我们。非洲人民欢迎我们,就是金钱在欢迎我们。
 

有一些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似乎又走上了当年与俄罗斯人做生意的老路,不重视产品质量,搞一锤子买卖,做一单是一单,赚一笔是一笔,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中国出口非洲的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非洲市场上,中国商品最多的就是服装、小家电、五金和摩托车,但有些“中国制造”的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在非洲,“中国制造”成了廉价、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斯瓦西里语甚至收录了“Chino”这个词,指很便宜的劣质产品。在非洲,会经常听讲斯瓦西里语的人说:“哎呀,我又买了个‘Chino’,过几天又要换了。”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要维护中国的形象,我一遍又一遍地对非洲朋友解释说,我脚上穿的就是中国制造的“李宁[14.90 -2.61%]”牌旅游鞋,穿了两年还没坏,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非洲市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我们就生产一些低成本的产品销往非洲,为了降低成本,质量当然就下降了。
 

解释归解释,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的确让人担忧,我也有一些亲身体会。我在喀麦隆西北大区住在临时租的房子里,厨房的水龙头坏了,便到省城买了一个“中国制造”,可没出两个星期就坏了,不得不又买了一个“中国制造”,因为在这里买不到别国制造的。换上后,还是用不住,就这样,在五个月里换了4个中国制造的水龙头。
 

非洲也有不少印度人,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要好于中国,商店门面要比中国的气派,建筑工地要比中国的体面。在非洲,中国商店大多是“夫妻店”,小打小闹,不成规模,连那些在国内号称排名多少强的大公司,在非洲的门面就像个修理自行车的。在非洲,我经常到印度人开的超市购物,Satkartar(SKT)和Mahima等印度超市就像国内的沃尔玛和家乐福超市一样,已经连锁经营,树立起了品牌。
 

中国虽然成了非洲的第一大贸易国,但中国在非洲叫得响的品牌很少。公路上跑的车最常见的还是“丰田”、“三菱”、“奔驰”、“沃尔沃”等名牌车,运动鞋人们还是认“ADIDAS”、“NIKE”、“REEBOK”等牌子。
 

要想长远占领非洲市场,树立不起自己的品牌是不行的。没有自己品牌的市场只能是游击队,要想得到非洲人民的尊重,要想让中国产品成为非洲人民的一种消费文化,还得靠品牌这支正规军。当然,品牌是靠质量树立起来的,不重视产品质量,就永远树立不起自己的品牌来。(更精彩的内容请看《非洲》杂志第18期
关于 中国人非洲真实 的新闻

    中国人必须要看:日本网民对中韩两国的评价
    中国人疯狂抢购黄金抗通胀 买下380万只是小客户
    维护主权,中国人没有资格嘲笑日本,应该向它敬礼
    中国人不看不知道 美军官兵道德标准竟如此夸张!
    真实的朋友:中巴边境国旗见证了中巴友谊天长地久
    中国人的几大浪费恶习死不悔改,严重加剧通货膨胀
    中国人在非洲真实的表现!看了不要生气!!
    中国人一看吓一跳:外蒙古与内蒙古的“巨大差距”
    苏州“金色时代”舞厅千人跳黑灯舞 yin乱现场不堪入目
    [历史文化] 古代春宫图有多开放:当子女面过性生活(组图)

    发送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Kasia Hu <hometown.kasia@gmail.com> 於 2011年7月29日上午8:53 �道:

媒体看中国 | 2011.07.29

"中国进军非洲对非洲人不无危险"

 

《明镜周刊》引述德国政府专员努克对中国的批评,称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对非洲人来说也是"危险的";认为德国大量援助非洲,在非洲的商务却日益艰难,而中国能在非洲胜利进军,是因为将民主和人权视为次要。

 

该刊7月28日报道说,"中国政府和私人企业与非洲人签署了数百个协议,强国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努力,其它任何国家都无出其右。中国公司在安哥拉海岸开采石油,在赞比亚经营铜矿,在肯尼亚建造有8条平行车道的公路。

"中国开辟了非洲市场,但是,按照德国政府非洲事务专员君特��耍�ünter Nooke) (基民盟)的看法,这对当地人来说也是危险的。照他看来,这在当前的饥荒危机中表现出来。大约120万人在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折磨,受害的是索马 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乌干达和苏丹的男女老少。"

该刊接着写道:"努克在《法兰克福评论报》的采访中以埃塞俄比亚为例指出,那里的大部分土地被卖给想在那里经营农业的外国公司或者中国那样的外国。 努克说,'这对少数精英很有吸引力',可是,如果当地政府关注建设更好的、自己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话,就会给广大的民众带来更多的帮助。他说,'在任何情况 下都毫无疑问,灾难也是人为的。'

报道引述努克对中国的批评说:"中国在非洲的所做所为,尽管并非一切都是糟糕的,但是只为出口而生产食品,倘若小农的土地及其生活基础因此被剥夺的话,就会在非洲导致大的社会冲突。

"努克认为,非洲原则上具备足够食品供给的良好条件,常常可以一年2到3次收成。但是,所有的专家都明白,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已经不够。此外,目前 的灾难表明,灌溉系统、正确的仓储或者投入抗旱的作物是多么重要。这位政府专员说:因为这些耗资巨大,必须建立农业工业化。他宣布:'我们要在国际上对此 加强促进。'"

"民主和人权是次要的"

该刊说,德国政府鉴于非洲干旱,于本周初将援助从1500万欧元增加到3000万欧元,此外还有3200万欧元是在欧盟委员会框架下的对非洲援助。 两周前总理默克尔访问非洲,会谈议题之一就是解决东非饥荒问题。 "然而,德国经济界在非洲却很难建立商务关系,许多以往的紧密联系都丢失了,公司害怕与非洲的业务相关的风险。"

报道指出,"与之相反,强国中国正在非洲挺进。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过那里的许多国家,总理和外长定期访问这个大陆。中非部长级会议是家常便饭,而非洲人也乐于参加,因为可以满载新的订单返回非洲。对北京来说,民主的结构和人权是次要的。

“大约100万中国人据说已经在非洲大陆安家立业,他们的优势促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几周前告诫人们注意中国的殖民主义,她说:‘我们在殖民时代已经看到,进去掠夺资源,付钱给统治者,然后又走掉,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


摘编:林泉

责编:李鱼

(以上内容摘自或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