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日星期二

[G4G] Re: 海外华人认同感之困境

鲆耵尔雰虒挬b、走出认同感之困境:「我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国家。」

考验政府 考验人民

(纽约)鲁振国:读世界周刊1249期《中国雪灾华人返乡见闻》,深感冰雪灾害暴露了中国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中国崛起重视的是政治层面上的面子工程、形
象工程。而对于基础设施、民生建设做得很不够,公共危机时的应急机制缺失也大。还有人民的道德观念、组织性、纪律性还不强,影响著整体应变效果。严重的
天灾,加上人为的处理缺失,致使灾情显得更严重,这就是天灾人祸。

应急机制必须建立先进完善的预警系统。加上天气、气象、水文、地震等方面的检测,更要能即时向全国、全民预警。应急处理必须要具备两套方法,甚至传统的
方法也应保留。就如有电梯的大楼,一定要造楼梯。完善的医院一定要有可自行供电的发电机。但是有些官员贪大求洋,好大喜功,还在搞「假大空」的一套。有
了水力发电就将火力发电厂拆除,冰冻期、枯水期怎么办?火力发电要用煤,而厂内的存煤量只有两天,可见煤的不足。而另一边却在出口。输电线的铁塔角钢用
的太小,塔距跨度太大,用线太小,检修不够,超负荷的电线必须定期更换。电线断了,铁塔倒了,灾中贵州抢修线路时,才发现水泥电杆中没有钢筋。这些情况
是偷工减料,更是贪污!电力输电网也有问题,不然有电的地方就可供应停电的地区。

用电气火车,内燃机车、蒸气火车也就毁掉、封存。有了火车就取消船运。中国人口多,主要交通是铁路,铁道部想到的是提速、是空调、是加价。而很多车站却
不停靠,每天班次很少。为什么就不能增加车辆和班次?

2007年8月,中国制定了「突发事变应对法」,在11月1日正式实施,因此就必须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统筹工作,更要做好在医药、救护、抢险、交
通、食品、食水、照明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雪灾就是对工作的检验,仅是自然灾害就让半个中国瘫痪了。暴雪在中国敲响了警钟,政府必须要「轻政治重民生」,
更应该要抓基础设施建设才是。


炒作 无独有偶

(加州)易杰:见《世界周刊》1248期刊出两篇对余秋雨之质疑,让我也有话想说──真正的大师应如读者冯书茵文中所言,应是从容、自然外,更应有一种
雍容宽广的角度。

2月18日世界日报刊出台湾国文考试命题相关新闻,一位在台湾的诗人接受记者访问时,居然大言不惭地不忘推荐自己的两本书。这种文人好名,时时找机会为
自己作免费宣传的行径,是十分不恰当的「炒作」。这位已成名的诗人,以文学评论者自居,指指点点,充其量不过是个人意见,却声称是「共识」,欲主导舆论
的态度真是十分不恰当,应属另一种「画圈式的自我炒作吧」。


2008-03-30

页数检索: 1 2 上一页



~   |  ~

阅览更多新闻,请看世界日报。



On 4月1日, 上午2时31分, A chinese <hometown.ka...@gmail.com> wrote:
> 《回声二》认同感之困境
>
> (纽约)听松轩主人:我敢说,虽然中国人在海外居住的原因和理由有千百个,在海外从事的行业也无所不有,但对于自身身分认同之困惑却是颇为一致的。
> 旅美学者余杰专访余英时先生的文章《世界周刊》1252期写道:对于余先生来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他说:「我
> 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余先生的信心,充满哲理,是一个历史家和文化学者的「禅境」。如果一般人这样说,就空泛了,实际上也做不到。
>
> 但我也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感之困境,是一个值得更多人参与讨论的话题。
>
> 我想起了德国诗人海涅。他的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记述他流亡法国12年后,在德国的一次旅行。祖国变得如此陌生,本应赞美的笔
> 墨充满了失望和愤恨。他在《论「爱祖国」》一文,记叙他见到同胞、听到乡音时,「全身的血液突然升向心室,冲击著肋骨,象是血液要从胸膛里冲出来,象是
> 血液不得不赶快冲出来。呼吸抑止在我的喉头。不错,我所遇到的就是祖国本身。」但是,因为和当局的不合,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海涅虽然为故国情怀而哭,
> 但仍然壮士扼腕:「我向你保证:我不是个爱国者。假如我那天哭了的话,那只是为了那个小女孩……,她独自站在海滨,象是在沉思,并且眺望著浩瀚无垠的大
> 海。」海外华人中政治流亡者,肯定是少数,但是,大多数人是否可以理解:祖国,既不必是政治的,也不一定是地理的,可能还说不上是文化的。祖国就是一个
> 看来微不足道的个人,一个熟人,一声乡音。
>
> 在实际的生活中,海外(北美)华人还面对这样的两难:一方面,祖国以盛世自居,人民以民族主义发声,则不能不令游子常怀中国心;另一方面,下一代生于此
> 长于斯,更多的认同自己美国人的身分。于是,学习中文,对于上一辈是传承中国传统,对下一代则不过是一种语言,一个在谋生时可以「加分」的途径。我们这
> 些看华文报纸的第一代移民,此中情怀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
> 哈金的近作《自由的生活》中,男主角武南决定在美国扎根,他说:我的国家(homeland)就是我赖以安身立命,并把下一代抚养成人的地方。武南自然
> 不是爱著祖国(motherland)、满腔爱国热血,却选择在他国(幸好不是敌国)居住的人。但很多华人读者对哈金的这个取向颇不以为然。不过,我看
> 这个想法很实在,也很哲学:祖国与祖籍象征了过去,国家和儿孙代表了未来。我们到美国来,难道是为了祖先,而不是为了未来吗?在这个意义上,或许更多的
> 华人可以学用余英时先生的话来解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