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G4G] 张五常:( 再刊《缺粮说》

后记     二○○三年四月

此文在一个重点上推错了。因为忽略了饲养行业在中国大行其道,我低估了农业产品的大弹性,以致缺粮之说到七年后的今天还看不到迹象。但非粮的棉花是农产品,其价今天在上升,长此下去,因为农地的替代,粮价早晚会被带起的。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张五常Steven N.S. Cheung by s_cheung on 4/28/08

按: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我发表《缺粮说》,推断十年之后天下会缺粮,农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得厉害。几天前一位同学把这篇十多年前的旧文放到网上去,读者哗然。有趣的是,二○○三年四月,该文的结集再版时,我见农产品之价还没有大幅上升的迹象,写了一个简短后记,说自己推断错了。但姜还是老的辣,死不悔改,后记的最后我还是坚持粮价会大升。这里再刊《缺粮说》及其后记,一字不改。《创作闲话》那系列未完,中断一期。

 

缺粮说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我认为今后(大概是十年之后吧)世界会缺粮——以较正确的经济观点说,粮食与其它物品的相对价格会增加,而这增加相当厉害。世界和平,人口不断上升还在其次。最重要的因素,是近八年来举世的共产制度溃不成军,一窝蜂地走资去也。又因为这发展增加了国际上的生产竞争,迫使好些此前像印度那样管制贪污而弄至民不聊生的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

 

我们可以这样看吧。在共产崩溃之前,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人口连冷饭残羹也吃不到。只要今天举世的改革之风能继续,那么十年之后,这百分之七十的一半会成为小康之家。民以食为天,收入有所增长的穷人首先要多吃一点,好一点。这样,粮食的量与质的需求会激增,是自然的事。

 

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天,美国百分之七的人口是农民。这先进之邦,百分之七的人口不仅供应整个国家的粮食,而且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相比之下,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好些落后的国家也如是。要大事改革,使经济「现代化」,这些国家要大量把人口转到工商业那方面去。那是说,假若中国大陆的一般经济情况,要达至台湾那样的水平,那就大约要有五亿人口弃农从工或商了。这等于要增加八十个「广州」!如果举世之邦都这样做,农民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就难以避免,这对粮食的供应是有约束的。

 

世界将会「缺粮」——我有这样的观点已经好几年了,而个人也在这「缺粮」的前景上作了一点投资。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不久前在报章上读到,去年中国对美国华盛顿州红苹果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进口二百五十万吨。这个数字似乎太大,可能是「印」错了。然而,华盛顿州的红苹果园的价值,近几年来大幅上升,却是事实。

 

经济学者永远都是那样的不幸。他们可以推断哪一个赌马场有机可乘,但进了场内,他们却往往买(下注)错了马!我自己为「缺粮」的推断而作长线投资时,怎样也想不到,目前还说不上是富有的中国人,竟然特别喜欢吃华盛顿州的红苹果!话虽如此,其它有关粮食供应的投资,还是上算的。

 

先进的农业科技,当然可以助农民人口的减少与粮食需求的激增。但这些科技有其局限性。饲养鸡鸭之类,高科技可使之密集生产,用地不多。但饲养牛、羊或种植,科技对生产供应的弹性就没有那样神乎其技的效果了。农地的供应可以增加,但费用不菲;水利要大费思量——美国加州的农地一流,但水利供应越来越伤脑筋;过冷的天气,要补救就得挥金如土——日本温室水果的价钱,香港人是领教过的。

 

对北京意图经济改革的执政者来说,本文提到的「缺粮」前景,他们好象仍在五里雾中,还老是说着自供自给的口号。说实话,要搞经济现代化,粮食自供自给是不可能的事。从外地进口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而经济搞得越好,粮食的进口量必定越来越大。

 

无论从理论或经验的角度看,由他人供应自己成本较高的产品,而自己则以那些成本比他人较低的产品输出换取前者,是最可靠、最有利的途径。香港的资源、耕地缺乏,但除了日军占领那几个年头外,缺粮从来没有发生过。在同一国境内以自由贸易来解决自己之不足,和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在原则上是完全一样的。

 

不同之处,是国与国之间,多了一些无良政客在左右。近几年来非洲某些国家的大饥荒,都是一些视人民如草芥的什么强人政客搞出来的。

 

中国既然无可避免地要大量进口粮食,及早推行国际自由贸易是先见之明。必须避免的是由政府办粮食进口——自由的贸易,是要由商人自由来干的。赚、蚀皆不「入肉」(并无切身之利害感)的官员,对市场的动向,怎会知得一清二楚!更何况,国际贸易有了政府的管制,官员就大可浑水摸鱼,越摸越甚,其后果会是大饥荒。劳苦大众,豪华汽车可以不坐,但连稀粥也没有得吃却是另一回事了。

 

我认为北京政权应该以开放进口、不抽关税这一高招来跟美国打个招呼。美国农民当然大声叫好。这样,美国的政客不能不拍手附和——如此一来,中国的产品要自由输入美国,就易办得多了。

 

后记     二○○三年四月

 

此文在一个重点上推错了。因为忽略了饲养行业在中国大行其道,我低估了农业产品的大弹性,以致缺粮之说到七年后的今天还看不到迹象。但非粮的棉花是农产品,其价今天在上升,长此下去,因为农地的替代,粮价早晚会被带起的。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