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星期二

[G4G] 柏杨之后,谁还敢喊出第二声“丑陋”?

有啊!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时代网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黎鸣著:
华龄出版社:文学评论:文学:图书:.8折优惠:
定价25.8:快递送货上门,货到付款。
www.timesinfor.com/255984.html - 30k

2007年2月5日 ... 我研究中国人的思维达四十年。中国人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愚蠢,关键即在人治的专制制度与固化的等级制度,也即固化的不平等;而其根源,均来自《论语》。 ...
liming1944.blog.sohu.com/32715059.html - 19k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星岛时评 by www.stnn.cc on 4/30/08

  柏扬先生死了,国人在缅怀。我对柏扬先生并不算熟悉,唯独对那一声震耳发聩的"丑陋",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柏扬死了,很可惜,这是当代中国文坛的损失,亦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损失。但更值得叹惋的是,柏杨之后,谁还敢凭着一颗心,一支笔,喊出第二声"丑陋",痛斥这个仍"不可一世"的中华民族?
  也就是在二十多年前,《丑陋的中国人》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国人因为这本书,认识了一个身居台湾岛,却心揽华夏的作家和思想家。也重新认识了一个从封建制度下脱身不久,正急剧蜕变着迎接新生的中国。中国人是丑陋的,这种念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在笔尖处肆意流露的。一个庞大的民族,在两千多年封建中滋养出的强烈自豪感,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信仰。在社会的转型期中,学者们可以大书特书制度上的不是,经济上的落后,却唯独不敢轻易越国民性这一雷池一步。因为这个雷池,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痛处。越过这雷池的,不是没有。梁启超,胡适,鲁迅等等,这些人物都能算上。只是时代不同,乱世时国民尚于生死存亡处不知所措,难以顾及这些看似虚渺的上层建筑。而几十年后的那个时代,民心已定,国人开始了思想文化上的全民性转型。这个时候,脆弱而敏感的国人畏惧激进的全盘西化,也害怕渐进的文化改良的心理显露无疑。对中国优越论仍抱幻想的国人,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固守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中学为体"在思想文化上继续培植民族优越感。而就在这种隐藏着巨变的微妙格局下,柏杨扔出了一只笔,重重的砸在了国人封闭的脑壳上。
  痛,是必然的。不痛何以思变?如果没有一人,敢在覆盖全民族的幻想中,用话锋和笔尖捅破这层脆弱的纸。那么这个民族,又何以从清醒的人身上看到一个糊涂的自己?
  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个敢以中国人的身份回望中国人、痛斥中国人的斗士的死,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悲哀。中国并不缺少教授学者与精英知识分子,唯独这种如斗士一般敢为人所不为的,太少了。柏杨的死,并不代表这一种文化反思的结束,但却留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问题:中国人,还容得下第二个柏杨吗?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会,是的,会。每个人都可以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会。谁都会点头,只可惜,内心里潜在的抗拒,才是文化反思最大的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他懂得创造。而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卑微的民族,因为他沉浸于自己那些时候的创造。两千多年的封建,屈辱的近代史,都是中国人的伤疤。中国人不敢揭,不敢用"药"来让它愈合,反而寄希望于掩藏这个伤口。柏杨先生刺痛过这个伤口,中国人民族性的另一面让他们接受了这种反省。然而,我们却无法预料,会不会出现另一个柏杨,会不会有第二次见血的反思?这些问题,是中国人自己无法回答的。
  柏杨身后的中国,并没有因柏杨的斗争而改变多少。旧国民性的车轨仍是国人精神上的秩序。极端的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变相的沙文主义,仍左右着国人的一举一动。我们仍然没能把宽容博大的一面呈现给世界。我还记得曾经在图书馆里翻到过一本《丑陋的日本人》,当时的感觉很复杂,是鄙夷亦是愤懑。借柏杨先生的影响力,为沙文主义打掩护,以一个尚未达自知之明的中国人的身份公然斥责日本人是"丑陋的",这是一种何等可耻的文化攻击。的确,一句话,一本书,可能表达的只是作者的一己之见。但这同样刺眼的"丑陋",暴露出的却是国人自己不为人所知的"丑陋"国民性的一面。而如今,我们一谈到日本文化,仍离不开野蛮、落后等污辱性的词汇。撇开一个民族有什么资格攻击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这一点不谈,单就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他国文化的不尊重,就可以看到文化反思在国人思想上的未卜前程。柏杨先生未能完成的,谁来继续呢?
  柏杨的死,是遗憾,亦是警示。柏杨先生累了,于是这为传统文化的游击战士撒手而去。可是他留下的事业,却始终是悬在国人心头的重担。要缅怀柏杨先生,我想不必多言悼念,扪心自问足矣。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