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G4G]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2001年05月21日 星期一 于 04:00:00 ・ 茅于轼 发表在: 经济随想

  ――你跑步追上一辆公共汽车,可是刚要跨步上车时售票员把车门关上,按铃起动,扬长而去;

  ――你写信时忘了写对方的邮政编码,虽然你知道这个编码;

  ――你不知道邮政编码,因而没有写,结果信被邮局退了回来;

  ――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伫足观望,抱着无穷的兴趣,必欲穷其所以才肯走;

  ――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

  ――警察把乱设摊位的小贩的货物掀翻在地,甚至把小贩的三轮板车扔上卡车拉走;

  ――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

  这些现象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已经司空见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从经济学家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成为穷国的根本原
因。

  中�为什么穷,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问题。革命家、政治家、学者和一切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和耋耄老人都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各人
也都试图对此作出答案。可是,究意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呢?有人说,中�之所以穷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要解决穷的问题先要打倒帝国主义(可能首先要肃
清内部同情帝国主义的分子,从而以��斗争为纲);也有人归纳为科学技术落后,它是直接的生产力,因此首先要发展科技;也有人归结为教育落后,甚至归结
为方块汉字造的孽。一个国家穷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了穷而不知道穷的原因,更可怕的是错怪了穷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的
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可是每个人对此又无能为力。要解决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国家领导的事,普通老百姓很难主动去纠正,但也有许多纯粹是老
百姓的事,只有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上面的一些例子,正是属于这一类。

  在美国,而且不仅美国,在一切富国里,我门可以看到的是:

  ――公共汽车司机(司机往往兼任售票,所以没有售票员)会等待跑来的乘客,对于行动缓慢的老年人更是耐心和关怀。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乘客的候车时间,
避免了浪费;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和谐和宽松的人际环境。

  ――写邮政编码已经成了每个人的习惯,因而提高了邮局对信件的分拣速度。

  ――万一你不知道编码,也可以放心把信寄走,决不会退回给你。邮局代你查编码所花的时间肯定比你自己去查少得多,因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效率。

  ――我在国外生活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在公共场所吵架,更没有看到过聚堆看热闹的人,因为人人讲礼貌,人人都没有那么大的火气。你踩了别人一
脚,当然会说一声"对不起";你被别人踩了一脚也会说"对不起",怎能吵起架来?再说,在一个充分活跃的市场经济内,到处都有招人的广告,上班时间是非
常灵活的,所以每个人的时间都有转化为金钱的可能,决没有理由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无谓的活动上。

  ――十字路口是道路通过能力的限制口,要提高道路的通过能力,避免在十字路口堵车,应该加速车辆在此地通过的速度,而不是减速通过,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每个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从感觉上看,似乎红灯前不抢行是耽误了时间,实质上是与人方便的结果是自己方便。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可是要觉悟到不抢行反而
减少了等待,在这一点上学习速度是非常之慢的。

  ――富国里同样有犯规的小贩,但确实只是个别的,人人遵守规则,形成了一个有教养的社会风貌,是文化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警察遇到犯规的商贩,用文
明执法的原则来处理。在西方,失业是社会的一大难题,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借钱给做小本生意的人,更不会去没收他们那点微薄的资
本,小贩是需要受教育的,但是粗暴的态度并不能教育人,倒是引起愤懑的反应,严重的时候会引发犯罪。

  ――守时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特点,飞机正点起飞,火车正点发车,商品准时交货,开会准时出席。一个交换频繁、联系复杂的商品经济社会,缺少了守时这一
共同规则,它是无法运转的。开会有人不准时出席,会议不会让多数人等少数人。

  上面这些例子只是无数类似事件的一小部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妨碍了一个国家的财富的创造,积聚,并造成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被浪费。它并不属于法律
管辖的范围,人们这样做并不犯法,甚至也谈不上是道德问题,可是大量这类事件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变穷。这类事情的起因,责任在于我们每个老百姓,不论你是
一名售货员、司机、教师、电话接线员、政府办事员,改变一下你办事的原则都可能使社会的财富有所增加,当每个人都这样想时,国家就富起来了,你所支付的
同样的劳动就会得到更高的报酬。

  作者:茅于轼

相关日志
重建人文精神:富强中国之心理准备 (1)
邓小平的猫论、摸论、富论 (0)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0)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0)
藏汇于民、"嫁祸于民"与藏富于民 (0)
税改应该体现"藏富于民" (1)
税不可漏,富不必仇 (0)
浅议财富、权力和女人 (0)
我国低工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3)
孤独的金钱是可耻的 (5)
外资抢夺中国房地产财富 (0)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接受财富? (0)
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 (0)
中国的财富都到哪里去了 (24)
中国的财富在谁手里? (0)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