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发表时间: 2011-03-25 00:41 作者: 露西*凯拉韦 发表评论
"中国怎么样?"上周,当我坐了一夜飞机、睡眼迷朦地回到家,每个人都在问我这个问题。在回答时,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地重复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的戏剧《私生活》(Private Lives)中的台词:"中国,很大。"
鉴于我刚刚在那里度过美妙的六天,辗转穿梭于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这实在不是多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见解,也并非我亲身到过那里之后的体会。当你一会儿飞
机、一会儿汽车地到处转到转去,距离已经算不了什么。
接受参加一个巡回讨论会的邀请时,我原以为会带回来一脑子管理思想和一箱子冒牌手袋。而且我确信,前者会与后者一样丰盛: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奇迹,不可能
没有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新奇管理经验。
对于中国职场,我在抵达北京的30秒内就有所见识。在机场等着迎接我们的是我毕生见过穿戴最整齐的年轻女郎:一身蓝色制服,身上佩着绶带,戴着白手套。
在酒店,服务员穿着齐整的灰色服装;旅游人力车的司机身着时髦而朴素的浅褐色短上衣。中国真是懂得怎样做制服,而西方已经把这种技巧忘得一干二净:老早
就把它供奉给了个性的祭坛。在我看来,制服整洁雅致,对顾客有益,带来工作自豪感,还有利于减少清早的着装压力。
下一个体会则比较深刻。到处都显得繁忙而高效。员工们明显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份内之事----工作。我们开车转悠时,看到站成一排排、穿着制服的人们在聆听老
板严厉的换班前训话。看来,"照我说的做"这种早已被遗忘的管理教条在中国依然盛行。一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是也有点让人犯怵。
第三天,我见到一位撰写职场文章的中国专栏作家,并进行了交流。她告诉我,中国员工总在发牢骚,假如一个同事享有某种特权,而他们没有,就会大发雷霆。
职场上充斥着"办公室政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事情鲜有所闻;关系学与地位观念凌驾一切----这些都是西方人难以领会的。
作为回报,我试图向她解释西方职场生活中的种种荒谬之处。"People skills?" 她满脸困惑地反问。"愤怒管理课程?"她难以置信地摇了摇
头。在中国,大喊大叫没什么不正常。人人都在不停地叫嚷。当我向她解释"360度反馈"时,她几乎晕倒。她说,在中国,老板经常要求员工对同事进行评
价,但结果往往是打小报告的成分多于反馈。当我谈到"团队建设"时,她才精神起来。哦,是的,她说,这在中国很流行,不过一般都在周末举行,不到场还会
被扣工资。
在谈话过程中,某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虽然我在嘲笑着西方管理的荒唐与虚伪,但我已开始对它产生了一种异于平常的亲切感。我已经不想从中国带走什么管理
经验了。显然她也有同感:午餐后,她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她下一篇文章准备写为什么在中国当老板更容易。
接下来就是逛街购买包包和手表了----结果同样让人困惑不已。街上一款假CK手表的售价相当于1.80英镑,比一杯卡布基诺还便宜。是什么无形之手在操纵
着这二者之间的相对价格?
更让人困惑的是奢侈品店。在北京和上海,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香奈儿(Chanel)的门店几乎与星巴克(Starbucks)和
Costas一样多。众所周知,中国正兴起一轮奢侈品消费热潮,其声势之大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然而,当我走过这些商店时,店里唯一可见的人迹是一群群
神情热切的销售员。西方人不会在这里驻足,因为那些东西在老家买要便宜得多。但是,我在所有这些商店中,都没有见到一个中国顾客的身影。
这些商店只是一种门面吗?抑或,一些大型奢侈品公司不久就会承认自己在中国过于冒进?日前美泰(Mattel)就关闭了在中国的芭比(Barbie)门
店。真相究竟是什么?我询问英国《金融时报》驻上海记者。她耸了耸肩说道,越是了解中国,就越是不可能看得清楚。
选择星级评定差一般不错很好杰出差一般不错很好杰出
还没有投票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