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星期一

[G4G] 《专题报导》孝道不再 华裔老人要独立

《专题报导》孝道不再 华裔老人要独立
本报记者/韩杰
May 01, 2011 06:29 AM | 8472 次 | 0 0 评论 | 17 17 推荐 | 电邮给朋友 | 打印
图片 1 / 15
纽约华裔老人不断增加。布碌仑华人协会下属的老人中心在过去十多年间由一个增加到四个。图为其中之一。(韩杰/摄影)
最近,美东温州同乡会几名负责人看望多位七、八十岁的温州籍长者,回来后「心里很不舒服」,原因是这些老人家的子女明明都有房子、也有积蓄,却独居或住在养老院,「孤苦伶仃」。会长黄根弟说:「华人子女的孝道观念似乎出了问题」。

联 邦老人局(Administration on Aging)把65岁以上的人定义为耆老。纽约越棉寮社区中心主任郑石很早就对纽约华裔老人受虐情况进行过研究。他认为,美国华人家庭的矛盾和冲突相当普 遍。如果耆老在年龄很大时才来美国,具有中国思维,但他们很早就来到美国的子女「早就美国化了」,两者对问题的看法自然不同。

社区人士指 出,华裔长者对待孝道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老移民」。他们在美国生活多年后,了解美国人的孝道观念,对子女是否敬孝并不在乎。第二类是那些「老 年新移民」。他们在老年后随子女移民来美,原想把孙子带大后留在子女家里养老,不料孙子长大后,子女却对他们「恶言恶语」,甚至把他们「赶出家门」,让这 些没有思想准备的长者顿时无所适从。

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卢又华博士指出,中国的传统孝道在美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中国生活大半辈子的 耆老会发现,早年来美的子女已经变得「不中不西」,孙辈们已是美国人,「子女们要求父母做出改变,以适应美国社会」。她认为,中国孝道是付出,而美国文化 是索取,两者矛盾。因此,她建议华裔长者不妨放弃「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观念,应利用美国优良的社会福利,学会独立生活,以便安度晚年。

子媳不孝母亲返国

研究防止虐待耆老多年的郑石遇到许多华裔老人被虐待的案件。他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康州华裔妇女的案件。这名妇女的儿子媳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儿子是大学教授,媳妇是医师,但对母亲不孝,母亲最后离家出走,独自返回中国。

他说,老人从中国来美是帮助儿子带孙子。但因为个子瘦小、身体羸弱,抱不动孙子。儿子媳妇看到母亲帮不上忙,就想把母亲赶走,但母亲表示「自己走」。她打算从康州步行走到纽约曼哈坦的中国总领事馆,但没走多远就晕倒在路上。当地政府发现老人后,就开车将老人送到中领馆。

中 领馆也无法照顾这样的老人,就和越棉寮社区服务中心联系,希望他们接手处理。「我们给她的儿子媳妇打电话,他们说没有地方住」。郑石找到华埠的旅馆老板苏 焕光,后者拿出一个房间让她免费住了一个多月。「我们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出钱给她买张到上海的机票,送她回国了」。

纽约市法拉盛福寿老人中心主任王能也时常听到「子女不孝」的故事。曾有华裔长者来美帮助女儿带孩子,金融危机发生后,还把自己的养老金拿出来支持女儿女婿。但是,外孙女上学后,女儿开始嫌弃老人,逼迫老人回中国,并说不会还钱,因为「还不出来」。

他 说,两岸三地对养儿防老的想法不尽相同。持有这个想法的大陆人比较多,台湾和香港的要少一些。卢又华也说,来自两岸三地华人家庭不同。例如,台湾经济起飞 较早,家庭比较富裕,孩子毕业后留在美国,家庭还寄钱给子女买房子。等到他们退休后,才来美国养老。而一些大陆老人完全依靠子女,结果就不一样。

中国父母美国子女

卢 又华也提到中美文化的不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独立自主,自我发展;而华人以家庭为单元来处理人际关系,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为了家庭利益甚至牺牲个人。 例如,有的华裔妇女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个人的发展,被西方人认为「病态」,没有健康的自我。她说,这种牺牲自我的事情在华人家庭很常见。例如,有的妹妹为 了支持哥哥留学,放弃自己的学业,打工挣钱养家,「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不健康的」。在美国的文化观念里,每个人要先发展自己,发展后再帮助别人。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较大,华人家庭的孩子就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家庭里是中国文化,学校和公司里又是美国文化」。这些华人子女处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当中。有的子女无法适应,内心充满痛苦,甚至割腕自杀。

她在临床上看到许多华人不适应美国文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人割腕自杀后,家庭问题才暴露出来。有的父母是大陆新移民,子女生活压力很大。同时,儿子媳妇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甚至是非华裔,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另外,家庭里的西化程度也不一样,互相之间也会产生矛盾。

郑石指出,子女希望老人家来美照顾自己的孩子,但一些华裔长者在中国长大,过惯了穷日子,看不惯「浪费一块钱」,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与子女不同。中国老人与美国子女发生冲突的情况「满普遍」。

他说,中国人讲究孝道,但是美国生活紧张,新移民更是如此,儿女有时两头不能兼顾。同时,儿女本身也有自己的困难,如在主流社会遇到挫折,甚至失业。「儿女两头不讨好,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儿女有时失控,变得脾气坏,就不讲孝道了。

适应美国孝道变化

王能表示,不能认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就不好。子女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可能是新移民需要外出工作,经济压力大。有些长辈生病,现在有机构可以照顾,送过去对子女是个帮助。但是,「子女要三不五时地去看望父母」。

不过,有的子女需要老人家带孩子,就对父母很孝顺,因为父母「尚存剩余价值」。但是,一旦不需要老人家了,子女就开始嫌弃。「其实,想到小时候把子女带大,又帮助子女带孩子,现在无用了被子女抛弃,长辈们心里会很难受」。

父 母也要理解子女的难处。他们在外边受到委屈,如被老板或同事欺负,心里很气愤,却无处发泄。刚回家吃饭,父母就抱怨「菜咬不动」,儿子也许就火了,说出 「吃不动就不要吃」的话来。他认为,移民是一个过程,大家都要重新开始。有的老人过去在家里是老大,一言九鼎,但是来到美国后,感到自己什么都不是,会有 失落感。

他说,一名长者经常来老人中心活动,向他抱怨女儿不给他买面包吃。他向这位长者的女儿问及此事。女儿回答,他们不住在华人社区,她 在曼哈坦上班,下班后就在住家附近买面包,但是老人家「要吃中国面包店的面包,外国面包不好吃」。他认为,能够成为父母与子女,也是人生的缘分。子女和父 母双方都要互相体谅。

在布碌仑八大道老人中心做了18年义工的伍锐说,他1977年从广东台山移民来美,现在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全在美国,都成家立业,他们夫妻两人独立生活。今年88岁的他表示,「子女对我们很孝顺」。

他的经验是「不要与子女多罗嗦」。他说,孩子们上了一天班,身心疲惫,回到家里就想休息一下。但是,父母在家里带孙子,憋了一天,看到孩子回来就想讲话,「这样,一讲就会吵起来」。

美国孝道伦理互惠

随 著美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养老成为美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纽约时报」专门开设「新晚年」(New Old Age)栏目,请有关专家解答读者的疑问。2010年2月26日,该报发表波士顿一名读者的来信和专家的回信。回信称,美国有关孝道(filial responsibility)的法律可以追溯至古罗马,该法认为「子女有责任照顾父母」,把孝道视为伦理(ethics)和互惠 (reciprocity):「在你小时候,你的父母照顾你;现在作为回报,你要照顾他们」。

这名读者来信问:当保险公司或政府部门支付耆 老的照顾费用后,然后向其成年子女及其家庭要求补偿时,成年子女应该怎么办?专家回答说,读者问的就是「孝道」。专家专出,这件事无关保险公司,而与州政 府有关。有关孝道的法律相当普遍。在1950年代,美国45个州和联邦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文。但是,在新政(New Deal)期间,「社会保险法」通过和「由政府而不是家庭承担责任」的概念开始占上风后,孝道法律逐渐淡化了。

目前,美国仍然有28个州保 持孝道法律。在华人居民较多州内,加州有孝道法,而纽约、德州及伊利诺州则没有这样的法律。在这些实施该法律的州中,其中16个州进行民事处罚。「如果你 不赡养父母,他们会追查你的财产和收入」。在实施孝道刑事处罚的八个州中,违反孝道者可能会被送进监狱。民事和刑事两种方法都采用的州有四个。在麻州, 「不合理地忽视」(unreasonably neglects)支持贫穷和无法照顾自己的父母,将会面临一年监禁和200 元罚款。但是,专家表示,孝道法律很少被强制执行。在保持孝道法律的28个州中,11个州从来没有用过此法律。

另外,法规也允许在一定情况 下子女不需实行孝道。例如,如果子女无力支持父母、执行法律会使他们破产时,他们可以免除责任。又例如,假如父母在子女儿童期间弃养子女,子女没有互惠责 任在成年后赡养父母。法律规定,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即法律上称为「�手」(unclean hands),那么子女可以不尽孝道。

卢 又华认为,尽孝应是付出,而不是索取。不过,一些华人子女学到的是只想索取的美国文化。例如,有了房子还想要大房子,有了钱还想要更多的钱,而不是给予, 贪婪导致美国的金融危机。「他们学会美国文化,却没有留住中国文化」。有的父母不鼓励子女讲中文,不觉得孝道是个问题。「有一天,他们的子女对他们不好 时,他们才会觉醒」。

独立生活是件好事

卢又华说,美国长大的华人子女已经西化,一心想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帮助父母申请社会 补助金(SSI),把父母送进老人公寓,认为对父母已经尽责了。但是,老人的感觉却不好,好像被遗弃了。「实际上,他们想和子女住在一起,一家团圆,享受 天伦之乐」。也有耆老比较独立,觉得这样生活不错。

她说,这些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子女总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变成真正的美国父母,自己能够独立生活,而不是和自己住在一起的中国父母。有的儿女也有痛苦,生活压力太大,想尽孝但做不到。「但是,许多老人感到独立很难」。她说,如果父母两人生活在一起还好些,如果只剩一个人就很惨。

有的中国老人能够适应变化,到老年班学习英语,认识一些老年朋友,逐渐独立。在子女搬到其它州生活后,他们也不随著搬走,而是留在当地生活,和朋友跳舞、上课、打麻将等。她认为,美国政府对老人很好,他们不能自理还可以请家庭护理,帮助打扫卫生和做饭,完全可以独立。

郑 石认为,美国华人多少都会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不然不能生存。但是,其出发点要让父母可以接受。美国人讲求隐私,因此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 「分开不一定不好」。但是,子女要把父母安排好。有的父母患上慢性病,而子女又要工作,不可能每天照顾老人。「如果送老人去养老院,子女要经常去探望」。

孝 道是件自然的事情。现在华人家庭最大问题是,父母和子女互相不理解对方的难处,看不到对方的困难。老人看不到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子女也看不到父母照顾孙辈 的辛劳。在中国,父母生病,兄弟姐妹可以轮流照顾,分担压力。在美国,这种情况很少。他听说,中国的孝道传统也发生变化,许多年轻人在外边闯荡,也是无暇 照顾父母。

联邦孝法遥遥无期

纽约时报的「新晚年」栏目主持人认为,孝道法律也受到批评。法律杂志的有关文章已经引起很多争议,如法律很难管理,涉及到官僚体制和较高费用。专家问:是否应该有个联邦孝道法或者供所有州采用的示范法?答案是,争论仍在进行,但「我遇到的所有案例都是支持这个想法」。

王能说,华人信奉家丑不可外扬。如果老人与子女发生孝道上的矛盾,一般是请教会、同乡会、亲戚朋友解决。「他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纽约华裔律师刘瑛表示,她也遇到过一些华裔长者「要求子女抚养父母」的官司。但是,纽约州没有这样的法律,「我们只能报以同情,但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困难」。

但是,争夺老人遗产的官司时常发生。她说,从打官司上来讲,如果老人有钱还比较好办,如果比较穷就会很麻烦。她举例说,有的华裔耆老回中国养老,因为比较有钱,侄子愿意侍候在侧。她建议「事先把委托书办好」。如果没有,将来老人家去世,当地政府就会参与处理财产分配。

比 较容易产生问题的是那些再婚的长者。她说,华人新移民再婚的比较多。如果双方前次婚姻中都有孩子,双方再婚后,遗产分配就会很复杂。有的有血缘关系,有的 没有血缘关系。继子女想要继父的财产,牵涉到许多法律。「如果遗产都是现金还比较好分,如果财产是房子就比较麻烦。房子按照百分比分配,儿子占百分之几, 女儿有百分之几,一栋房子被画成好几份」。

服务组织老人帮手

一个月前,一对住在新州的华裔老人给周刊写信,讲述自己的故事。原来,老人多年前来美帮助子女带孙子。不料孙子长大后,孩子却要他们「回中国去」。但是,已经习惯美国生活的老人想留在美国,又不知道如何申请老人公寓,因为当地没有华人创办的老人服务中心。

在 纽约,几个主要的华人社区都有服务华人的机构,为当地华人提供服务。以发展最快的布碌仑南区的老人中心为例,从1993年以来,布碌仑华人协会已经创办四 个老人中心,分别位于8大道、6大道、U大道和班森贺。布碌仑华人协会文宣主任沈怀之说,新移民非常需要像华人协会这样的组织。

他说,华人 协会帮助老人申请绿卡延期、政府房屋、入籍、补习英语、填表。如果他们遇到紧急困难,如住房失火,房东不管,协会可以找市议员、教会或慈善组织解决。入籍 后,协会帮他们申请社会补助金、食品券等,「这些申请我们可以全部做」。这些老人中心还为老人供应每周五天的午餐,在午餐时间期间用粤语为老人读报纸。老 人中心定期举办健康、教育、文化活动及讲座等,如乐曲班、中国民族舞、社交舞、健康舞、计算机班等。四个老人中心平均每天服务600多名华裔老人。

伍 锐说,在布碌仑8大道和日落公园附近,过去的华裔老人只是几个广东移民,现在则是以福州移民为主,还有一些大陆其它省份的人。他透露,这里的老人在大陆多 半是农民,教育程度低。「他们英语不好,只能在华人圈子里活动」。有的子女把父母申请来美,希望父母带孩子。「孩子长大后,他们再把父母往外赶」。中心帮 助他们申请政府公寓,「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身体差了,才进老人院」。

华人社区的老人中心都有入籍英语班,教入籍英语。一名提供入籍服务的华人表示,许多华裔老人把入籍当作人生的最大目标,因为一旦入籍,钱和房子都来了。虽然一些老头老太中文「大字不识一斗」,但是通过死记硬背英文答案,也能顺利入籍。

政府福利独立基础

卢又华认为,有的华裔老人甚至不知道附近有老人中心,因为孩子没有教会父母独立。华裔老人要懂得正确使用美国的福利,华裔子女也应该帮助父母建立他们自己的生活圈。

王能认为,在美国,吃与住是最大的问题。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很方便。因此,不会开车的长者完全可以独立。他说,有的长者不愿去养老院,实际上「去养老院并不容易,要符合许多条件」。

他 指出,华裔长者不要有养儿防老的思想,最好是独立自主。美国政府提供的照顾比较好。在纽约州,只要有绿卡,可以申请健康援助(Medicaid,俗称白 卡)。住满五年,可以申请粮食券(food stamp)。如果是公民,可以享受社安补助金(SSI),「有了这些生活保障,老人不会成为子女的负担」。

沈 怀之说,华裔老人应该申请老人公寓,因为公寓租金只是住户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是月入600元,房租就是200元」。而且,老人公寓很舒服,多是一房一 厅,另有厨房和厕所。「这些老人生病有白卡,看病不要钱,买药不要钱」。不过,州政府一年要花几十亿,是州政府的一大开支。

福利滥用带来问题

社 区人士透露,有的老人申请政府福利不仅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而且还可以支持子女。有的子女收入低,就希望父母能够入籍,拿到生活补助金(SSI)、社会安 全金(SSA)、房屋补助和粮食券。实际上,老人根本用不到。「他们把用不到的钱交给子女,子女对他们就好了」。有的福建老人甚至把「省下的钱寄回国,在 家乡盖房子」。

按照规定,申请联邦政府医疗补助必须是低收入者,个人的银行存款不能超过2000元,夫妻两人的存款不能超过3000元。但是,有人为了拿到政府福利,就去作假。「弄虚作假对真正的穷人并不公平」。

随 著婴儿潮时代的人逐渐进入老人阶段,美国老人人口也日渐增加。老人局网站(www.aoa.gov)统计资料显示,在2000年,美国老人人口是3500 万;到了2010年,老人人口达到4000万,比十年前增加15%。该局估计,至2020年,美国老人人口的增长率是36%,达到5500万人。

耆 老人口的增加,不仅给家庭带来压力,而且也给各级政府带来经济和政治压力。联邦政府靠借债维持运转,联邦赤字已达两兆元,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目前,美国经 济尚未复苏,失业率居高不下,医疗照顾(Medicare)和医疗补助(Medicaid)开支日增,政府不堪重负。因此,有关削减耆老福利的传闻时有所 闻。有人估计,享受美国政府福利的耆老可能要面临困境。

沈怀之认为,美国政府破产的原因之一是福利太多,政府医疗开支太大。移民美国已经30年的他认为,雷根政府时期的美国最好,银行利息是10%,钱还算钱。柯林顿时期也不错,经济发展很好。但是,布什总统八年做坏了。「我是共和党,当时投票支持他,现在很后悔」。


Read more: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信息 - 《专题报导》孝道不再 华裔老人要独立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