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前,赵紫阳与"左"斗智斗勇
吴伟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4年07月28日
编者按: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其中,政治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浪漫的年代。
源于中共党内一批开明派的努力和试图冲破旧体制窠臼的勇气,80年代的这场政治改革虽然很快在党内保守势力的围剿下失败,并在198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事件后彻底终结,但它影响之深远,恐尚无出其右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特开设"中国1980年代政治改革系列谈"专栏,邀请当时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吴伟先生就那段历史撰写系列文章,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留住公共记忆,也通过历史照亮今天和未来。此为第二十二篇。
上一篇:政改总体设想艰难过关
1987年初胡耀邦被迫辞职后,邓小平提议由赵紫阳代理总书记,这表示了邓小平心目中,十三大上总书记这个职务,非赵莫属。但是,当时中共高层的政治格局中,还有另外一派与邓小平格格不入的政治力量,这就是以陈云为首的保守老人集团。
邓陈矛盾由来已久,虽然邓小平在党内的政治较量中占了上风,但是陈派仍然有着巨大影响,在胡耀邦辞职以后,他们属意的总书记人选是主管中宣部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邓力群当时是党内左的势力在前台的领军人物,得到党内保守元老的青睐睐。那段时间,以强硬保守派著称的政治元老王震就利用他的身份四处活动,到处打招呼,拉赞助,提出要邓力群在十三大上做总书记。甚至当着赵紫阳的面,他就直接说,你最好不要当总书记。赵紫阳在《改革历程》中回忆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力群每有困难或不便讲的话,常常让王震出来。大约在1987年夏季,叶选宁(中共元老叶剑英之子,后任解放军总政联络部部长)打电话给我,说王震想找我谈一次话,于是我就去了王家。王震劝我说,你不要接任总书记,国务院的工作很多,离不开你,书记处的事不多,可让姚依林去搞就行了。谈话时叶选宁在场。我当时因为也不想任总书记,所以就请王震去说服邓小平。后来有人告诉我,王震实际上在积极活动,想要推邓力群当总书记。所以许多人担心,要我无论如何不要把位子让给邓力群,这就引起了我的警惕。"
1995年,赵紫阳接受新华社资深记者,历史学家杨继绳采访时说:"我确实不愿当总书记。我愿意在总理岗位上把经济改革搞下去。但是,当时让我代理总书记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在那种形势下,只有我能代。我代的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如果耀邦下台以后排山倒海地反自由化,就了不得。我代总书记,首要任务是少伤一些人,把运动控制住,把反自由化调整到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多次讲过不当总书记。现在我想,让别人搞就没有十三大这个结果,肯定不如我。"
赵紫阳这话说得不错。当胡乔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邓力群发动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铺天盖地的袭来的时候,能成为改革开放中流砥柱的,只有赵紫阳了。自从1987年1月担任了代理总书记以后,他就抓住一切机会,利用所能利用的各种场合,给这场反"自由化"划框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迅速取代了胡耀邦,成为了胡乔木、邓力群等一干左派们的新的政治对手。在左派们的疯狂打压面前,虽然赵紫阳独木难支,不得不暂时退却,在一些场合也讲一些反"自由化"的话,但是他讲的目的,在于限制。得到邓小平支持的1987年的"5.13"讲话("5.13"讲话主要批评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扩大到经济领域,并讲到了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反对僵化的观点),就是他这种"跪着造反"的典型范例。这个讲话给了左派们想用反自由化阻挡改革开放的企图以致命一击,使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来了个"急刹车",改革开放再次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为中共十三大的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在当时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那种政治高压下,前面已经拿下了一位总书记,赵紫阳为什么还能如此大胆,敢于顶着这场政治风暴,公开地和左派们寸土必争?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来自他对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另方面,也来自他对邓小平立场和态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思想的核心,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赵紫阳正是准确地把握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他才在反"自由化"的大潮中得到邓小平的支持,敢于顶风大讲改革开放,敢于用改革开放来限制反"自由化"。
从邓小平方面说来,他之所以要支持赵紫阳限制反"自由化",原因也同样是如此。在赵紫阳发表"5.13"讲话的20多年后,时任中央政改办负责人的鲍彤在同笔者谈到这个讲话时曾说:"碰到两个基本点相互冲突的时候,邓坚最后要坚持的是四项基本原则。但是当四项基本原则要把改革搞掉的时候,他又认为不行了,还是要搞改革。邓小平是真正要搞"两个基本点"的。他为什么同意紫阳作5·13讲话?那是因为邓小平看到,耀邦下台后再继续搞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那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了。所以他同意紫阳说的,现在大气候变了,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再继续反下去,那就要影响你的另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了。9月份就要开始十三大,当时已经是5月份,离9月份只有四个月了,再搞下去三大还能开成一个什么会?那不成了反自由化的大会了?所以当紫阳提出,要把十三大开成一个改革开放的大会,邓小平立刻就同意了,这才有了紫阳在"5.13"那扭转乾坤的一举"。
1987年下半年的6-9月,在中央高层,有关十三大的筹备、十三大报告和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和修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由于赵紫阳作了"5.13"讲话,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风潮得到了扼制,整个党内和社会上的舆论环境也开始向改革开放方面扭转。7月1日,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即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重新发表,政治体制改革的宣传工作开始在新闻媒体上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关于经济、政治改革的宣传文章逐步多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一个有利于十三大召开的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正在形成。
但是,党内的左派势力们并没有因为十三大的临近,而放弃他们企图用反"自由化"阻止改革的脚步、阻止政治体制改革方案通过的努力。赵紫阳在他的《改革历程》中谈到过一件事情。1987年夏天的一天,邓小平办公室主任王瑞林给赵紫阳转来一封北京市副市长王大明的信,反映中宣部的一些局长得知邓小平讲,今后主要是反左,情绪很不正常,说了不少出格的话,什么"要坚持顶住呀!","现在胜负未分呀!"等等。赵紫阳明白,反"自由化"这件事情并没有完。这些左派们还不甘心,而是在窥探时机,时刻准备掀起更大的风浪。7月11日,赵紫阳找来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常务副部长王维澄,根据这封信严厉地批评了他们。赵紫阳说,中宣部的精神状态不好,听到邓小平讲反左是主要的,就觉得大势不好,如丧考妣。你们这种状态如何能正确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的路线呢?赵紫阳要他们切实负责转变中宣部这种立场。但他俩当场毫无悔改表示,只推说他们完全不知道此事。
赵紫阳知道,中宣部这种状态的根子,不在于两个部长,而在于主管中宣部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当时距离十三大的召开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赵紫阳认为,要为十三大创造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政策在大会上得到顺利通过,就必须扭转目前改革开放舆论宣传方面的不力局面,解决党的主管宣传理论工作部门与中央唱对台戏、打横炮、使反劲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从解决高层人事上入手。为此,在那几个月里,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赵紫阳做了三件事:
第一,改变邓力群主持思想战线工作的地位,由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接管。
早在1987年3月间,赵紫阳就曾向小平提议,调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到中宣部协助邓力群主持意识形态的工作,得到邓的同意。赵紫阳的目的是"掺沙子",理由是,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增加一个人,就会听到不同的意见。两个人管可以有不同的声音,下面情况可以反映上来,不会像完全由一个人管那样,下面意见反映不上来,我们的意见也贯彻不下去。但是事情到了陈云那里,陈表示不同意,认为宣传工作还是由邓力群一人管为好,否定了赵的意见。
随着十三大的临近,赵紫阳觉得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他正式向邓小平建议,十三大邓力群可以进政治局,给他一个说话、发表见解的地方,但不进书记处,不再负责思想战线方面的工作。这件事正酝酿的时候,党内的老同志李锐(50年代曾任水电部副部长兼毛泽东的秘书,1959年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受到批判,1979年平反,后曾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给赵紫阳写了一封信(具体写这封信的时间不详),反映邓力群在延安时期生活作风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编者按:李锐信中讲的邓力群生活作风和道德问题,是1940年代整风时,李锐被隔离审查。作为整风工作人员的邓力群借机和李锐的妻子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被揭发出来后,受到杨尚昆主持的党内会议的批评),认为象他这样品质不好而又保守僵化的人,不应当负责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工作。李锐还附上了当年杨尚昆主持党小组会批评邓力群时的原始记录。李锐亲自把这封信送给鲍彤转给了赵紫阳。李锐在信中还说,"最近听说,还有人在活动他进政治局当总书记,这就更加令人担忧无已,寝食不安。我一直认为,邓力群是中央改革开放方针的反对派,十三大后,决不能让他留在中央领导班子之内。这样可以使党在前进的道路上除掉一块绊脚石,去掉一个隐患。"赵紫阳把这封信转给了邓小平阅后划了个圈,批了三条:一、旧事不重提;二、不再主管思想宣传;三、可做政治局(候补)。胡启立后来向李锐传达邓小平这个批示,但只传达了前两条。(第三条涉及十三大人事安排,在档案未公开前不能外传。本文也不便于进行说明。)
阻挡邓力群当总书记的当然不仅仅是李锐这封信。邓小平对邓力群一直印象不佳,他担心邓力群当总书记后,否定改革开放。恐怕这也是邓小平不让邓力群当总书记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李锐信上的批示被送给了陈云、李先念传阅。陈云和李先念对邓小平的做法都有所保留,在批语中都说邓力群的好话,李先念说,"邓力群是个好同志,还要很好地发挥他的作用"。但他们也不便正面反对邓小平不要邓力群继续主管宣传工作的批示,所以这件事就算是在老人们那里通过了。
后来鲍彤对这件事情有过一段回忆,他说,1987年7月7日邓小平会见中央五人小组(指胡耀邦辞职后中央成立的代行中央常委职权的临时领导机构,由赵紫阳、万里、杨尚昆、薄一波、胡启立组成)之后,"启立找我说:'小平同志说,邓力群的形象太坏。'这大概是小平的原话。启立告诉我:'小平说,以后宣传工作,不要邓力群管了,由启立管。'他说:'我一个人怎么管啊?我要成立个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于是,胡启立就提了个名单,他说:'我要找两个人帮忙,一个是鲍彤,一个是陈俊生,这两个人是帮得上忙的。'这样,就成立了一个中央宣传思想理论工作领导小组。"
9月14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赵紫阳宣布,由胡启立主管意识形态,成立中央宣传理论工作领导小组,由胡启立任组长,成员有鲍彤(中央政改办负责人)、陈俊生(国务院秘书长)、王忍之(中宣部长)、温家宝(中央办公厅主任)、钱李仁(人民日报社社长)等。十三大后,这个小组又增加了一个副组长,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文。
第二,撤消邓力群任主任的中央书记处研究室。
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是邓力群控制的左倾思想笔秆子大本营,聚集了一批反对改革开放的秀才,他们是邓力群手下左派势力的中坚力量。
早在1985年底,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由于邓力群对改革开放的对立态度,中央书记处就曾经以调整工作分工的名义,决定邓力群只分管意识形态,不再兼任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职务,这个职务交由王兆国担任,并就此电报的形式向各省市发了通知。哪知道会后邓力群向陈云汇报发牢骚,陈云震怒,给胡耀邦打电话说,"这事不能这么干吧!"结果,书记处的决定被推翻,通知收回,邓力群仍任原职。
一年多前胡耀邦没有做成的事情,赵紫阳这次还要做。赵紫阳认为,邓力群不再主管思想理论工作以后,由他任主任的书记处研究室也应该撤销,这样可以使其彻底失去控制思想理论界的组织基础。为此,赵紫阳向邓小平提出了撤销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建议,理由是十三大后中央书记处不再起决策作用,而是成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的办事机构,其下面不宜再设一个政策研究部门。邓小平表示支持。
在1987年7月7日邓小平家里召见的中央五人小组会上,还确定由邓力群兼主任的书记处研究室解散。因为这个研究室在邓力群主持下,长期以来制造怀疑改革开放的舆论并散布这种情绪。邓小平在会上还说,十三大还要邓力群担任政治局委员。(邓小平先是在李锐的信上批示以同意邓力群十三大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为条件,换取其不再主管宣传工作;后来因要换取他同意撤销其任主任的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便在原有的"候补"基础上同意邓力群十三大做政治局正式委员。邓小平在处理邓力群问题上,态度确实有变化,说穿了,是个策略。)
书记处研究室撤销后,在当时的中组部长宋平的帮助下,邓力群对研究室的骨干都一一做了妥善安置,其中一个主要的去向,就是中组部新成立的党建研究所。按照邓力群的说法,书记处研究室的撤销帮了他的忙。1989年之后,从研究室出去的人,担任副部长级以上职务的有十几个。如果一直在研究室,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撤销《红旗》杂志。
《红旗》杂志,同样是左派势力的大本营。当年在八十年代初期的真理标准讨论中,所有中央媒体都参加了讨论,唯有《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按照汪东兴的意见,按兵不动。后来邓小平批评说,不卷入就是卷入,意指《红旗》站到了"两个凡是"一边。熊复由此检讨,被胡耀邦保护过关。但在此后的改革开放中,熊复和他的《红旗》始终不改其左的面目,在反"自由化"是更是一马争先。为此,赵紫阳认为,《红旗》杂志不能再保留。赵紫阳在回忆录中说,是他向邓小平提出了撤销《红旗》杂志的建议,邓表示支持。
《红旗》的撤销,没有像书记处研究室那样立竿见影,而是采取了分几步走的方式,前后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1987年8月17日,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中央组织部关于〈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调整的请示》,宣布《红旗》总编辑熊复辞职,一副总编和一顾问同时被免职,杂志社的工作暂由副总编辑苏星主持。
12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开会讨论《红旗》杂志问题。会上胡启立传达了12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央机构改革小组关于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有关《红旗》的决定: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内的理论刊物,由中央书记处组织实施。1988年1月5日,中央办公厅起草的《关于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的理论刊物的实施方案》报中央书记处。12日经书记处办公会议讨论同意并经政治局常委审阅同意。
这期间,胡启立到杂志社讲了一次话,他说,从中央来说,继续办中央一级权威性的理论刊物,而且叫《红旗》,值得研究。刊物代表中央的声音,有权威性,人家就不大好讨论,很难发表不同意见,有顾虑。放在中央党校,作为重要理论阵地,更便于理论探讨。"
1988年5月30日,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党校创办<求是>和撤销<红旗>杂志社的决定》,1988年6月16日,《红旗》出版了最后一期;7月1日,挂在中央党校名下的《求是》创刊,邓小平题写了刊名。
后来有人说,《求是》杂志前身是创刊于1958年的《红旗》,这是没有根据的。虽然两个单位人员未变、都在一个地方办公,但是1988年《红旗》明确宣布停刊后,《求是》才宣布创刊的,不存在前者改名为后者的历史事实。
中共十三大前党内这场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博弈,从十三大最终开成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大会、政治体制改革终于提上全党日程这个结果看,是赵紫阳取得了上风。当然,没有邓小平的支持,赵紫阳是完全无法取胜的。他胜就胜在了他掌握了邓小平"两个基本点"的精髓。虽然在20个月以后,他在处理学潮问题上仍然不免与邓小平摊牌,成为党内保守势力的又一个牺牲品,但是赵紫阳在1987年一力扭转反"自由化"的狂澜,为党的十三大开成一个改革开放的大会所做出的种种艰苦努力,仍然不失为中共党的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应当为岁月所磨灭。
吴伟,现代历史学者,1980年代由鲍彤主持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执笔人之一。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