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世界无双,敢发布白皮书骗人
文/水博
最近,由几位记者调查撰写的《中国水环境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上海市发布。据说该《白皮书》是由多位记者经历一年时间,赴松花江、澜沧江、辽河、长江、黄河、汉江、珠江七大流域进行实地采访写成的。记者是新闻专业人员,报道一些反映各种事件、各方观点新闻调查,当然是轻车熟路,然而,在现实当中常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记者,做过几次深入的新闻报道之后,就把自己当成了专家。于是,就把一些采访各方观点(甚至是记者自己观点)的新闻报道,就当成了具有专业指导意义的白皮书来发布。
《中国水环境调研白皮书》就是这样一份用外行记者所采写的新闻调查冒充的某种专业结论的《白皮书》。这种把个别记者自己的观点,通过美其名曰的"调查",并利用在调查中所寻找到赞同自己观点的被采访者,就编造出一份表达记者个人观点的所谓"白皮书"。记者自诩为专家,发布误导公众的白皮书,绝对是当前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怪像"。中国的新闻某些记者似乎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聪明""能干"。如果他们通过新闻采访,就能写出具有专业指导意义的白皮书,绿皮书,我们中国还要各行各业专家干什么?还要各种政府部门干什么用呢?我们把整个社会都交给新闻记者们来管理好了。
听到笔者的评价,有些天真的记者可能不服气,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专家,不是什么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但是,我们采访的对象不是专家,就是政府部门,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根据采写的结果写出白皮书呢?的确不能。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记者在进行新闻调查和报道时,完全可以采访和引用个体专家或某政府官员的观点、说法,但是,在撰写白皮书的时候,则一定要有所区别。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官员的观点,只能是代表其某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公众看到新闻时,也能明确的知道这只是某位专家、某位官员的个人看法。是否有道理,全都由新闻的读者自己进行判断。
而白皮书则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质的正式文件。根据定义白皮书应该是"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书。"。总之,白皮书一般应该是某一方面、领域内的权威性文件。白皮书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由白皮书的定义可见,最不适合撰写白皮书的,恰恰就是那些善于从独特的视角,用文学色彩打动读者的记者们。
此外,参与撰写白皮书的专家、政府部门,也绝不能仅仅是专家的个体,或者某个政府官员,甚至是某个政府部门单方面观点。一个国家内某专业学术组织或者某政府部门要发布一篇"白皮书"之前,一般都要召集有关的专家进行研讨,审定,综合各方的学术观点。涉及到不同行业的白皮书,也必须要征求相关联的其它政府部门的意见,而不可能由某一个单一的政府部门擅自发布。例如,类似这种《中国水环境调研白皮书》至少要由政府的水利、环境等部门参与,并召集水利、环境方面的专家研讨、审定之后,才能正式发布。
尽管发布白皮书的记者们还是很认真的。记者所调查到很多内容,也是采用政府部门发布的正式信息。因此,记者《白皮书》中某些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例如,白皮书中描述的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且分布不均"。但是,请注意并非所有政府发布的正式信息,都可以作为白皮书的内容来发表。例如,记者们在白皮书中提到"水利部自1997年以来,每年发布中国水资源公报,根据公报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1997年~2011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4年间共减少4598亿立方米。"这个数据,并不一定能想当然的得到"我国水资源总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的结论。
一方面,我国水资源公报能统计到的数据,将受到生活现代化的干扰。例如,为了抵御干旱,充分利用水资源,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了大量的"母亲水窖",这必然会导致最终流入河流的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再比如某些城市中采用的雨水收集利用措施,都会使得江河水资源的总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这并非就是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都是周期性的不断变化着。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其丰水、枯水转化期的周期,可能会多达到几十年之久。而"1997年~2011年"仅仅是十几年,这怎么能就轻而易举的得到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的规律和趋势呢?
特别还需要说明的是。记者们在采用这些数据的时候,其态度也并不够客观。其实,水利部已经发布的2012年的水资源数据,就完全否定了记者白皮书中的"我国水资源总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的结论。2012年,我国很多江河都是特大丰水年,很多流域的年水资源的增量都达到3、4成以上。然而,记者们却故意回避了2012年发布的最新数据。可见记者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对正式公布的数据,也是选择性的应用。符合自己观点的就加以采用和报道,而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的内容,即使是最新的数据也不予披露。这正是某些新闻记者想通过报道引导社会舆论的常用典型手法。这当然也应该是撰写新闻调查与白皮书的最大区别。记者的这种为了扩大自己的话语权,故意把反应自己的观点新闻报道当成白皮书发布的行为,其白皮书的内容难免会错误百出的可笑。下面我们就《白皮书》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
一、关于"必须重视发展和资源的失衡"
记者白皮书说:《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长江流域水质良好,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流域水质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水质为中度污染。
对此,记者白皮书的结论是"这背后体现出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失衡。通过对七大流域的调查发现,尽管7条流域各有各的特点,但总体可以勾勒出整个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水资源匮乏,污染不容忽视,治理难、成本高,管理体制机制存在漏洞等。而这所有的问题,集中体现于一点就是缺水。"
笔者认为,记者白皮书的结论完全是错误的。例如,众所周知刚刚发过去的2013年,我国的东北地区遭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当地的经济损失惨重。这严重洪涝灾害难道是由于"发展和资源的失衡"造成的缺水吗?中国的水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缺水,而是"水多"和"水少"同时存在。造成这些的原因也并不是什么"发展与资源的失衡",而是由水资源的开发不足造成的,导致的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用过度。因此,记者白皮书得出的"如果不彻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总量,所有的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的结论,完全是想当然的胡说。"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总量"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因此说其它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则绝对是大错、特错。
这里我们首先要指出,由于记者并非是专业人员,因此,他们并不懂得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开发水资源一般是把自然状态下不可控的水资源,管理起来,变成可控的水资源。通常是指建造具有调蓄能力的水库,把洪水期的一部分洪水保留下来,留到枯水期再使用。所以,各国、各地区、各流域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几乎都是越高越好。例如,美国科罗拉多河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年径流量的500%,因此,该流域即使发生万年一遇的洪水,也不大可能产生洪涝。与此同时,该地区即使连续5年不下雨,也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干旱。
同时还需要指出,很多情况下正是开发的不足,才往往会导致利用的过度。因为,自然界中的水资源总是随着时空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不能把洪水期的水资源保存下俩,留到枯水期使用,那么在枯水期缺水往往就是必然的。而枯水期缺水的结果,就难免会产生利用过度。水资源的利用过度,就必然会产生水污染。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七大水系中,长江、珠江水质相对较好, 海河污染最为严重。"的原因,也恰恰是长江、珠江等河流的天然水量丰沛,即使开发不足也还不至于产生严重水资源利用过度。而黄河、松花江、海河等河流的天然水资源本来就十分紧张,再加上开发不足,可进行人工调节的水资源总量就更为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缺水和水污染严重,都是必然结果。对于这些地区和流域,通过节水和减少排放污固然是重要的,但绝不能说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关键。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关键,不可能靠一味的限制人们生产和生活阻碍社会发展,而是要依靠现代化的手段,实现科学发展。
什么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科学发展?一个是要加大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力度,增加水库的调蓄能力,在抵御洪水的同时,能把更多的水资源保留下来,留到枯水季节使用,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另一个就是通过加速发展,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纵观世界上所以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靠这样两条办法,解决其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除了像以色列那样极度缺水,从来都不用担心洪水威胁的国家,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国家,仅仅靠节水和要求大家少排放污水就能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问题。
总之,无论是中国的现实还是全世界的经验,都说明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都是发展不足,水资源开发程度太低从而导致局部的水资源利用过度,以及治理的力度不够所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加速发展,而不能仅仅指望限制发展的要求社会停滞、倒退。
二、关于"松花江:污水处理价格有待提高"
在记者白皮书中,通过采访龙江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随着近几年财务费、人工费和电费等费用的上涨,污水处理的成本也逐渐上升"结论之后,就断言"污水处理价格有待提高",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即使松花江流域的污水处理企业确实是亏本经营,确实应该适当提高价格,但是,解决污水治理问题的方式,也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提高污水处理的价格,而主要应该政府高度重和加大政府的投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土地出售该发地产商,此外还有上万亿的各种税收。难道这些收入,就不能拿出一点点来补贴污水的处理吗?请记者去调查一下,世界上有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污水处理费用,是完全指望居民自己的来承担的?
作为经营企业的龙江环保集团负责人,总希望提高一些污水处理的价格,耗不奇怪。但是,敢把提高污水处理的价格写进所谓的《白皮书》,明确指出应该由百姓来担负水污染治理的费用的,在全世界恐怕也只有胆大包天的中国记者。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些记者享受到了企业的特殊"款待"之后,就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表达企业的诉求,但是,敢把企业的诉求。写进所谓的环境白皮书的,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荒唐。
三、关于"澜沧江:水电建设带来缺水危机"
"水电建设带来缺水危机"是一直是国内外极端环保组织,反对和污蔑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欺人之谈。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水力发电只是让水流通过水轮机,不会消耗掉一点水,怎么可能带来缺水危机呢?再说,前面提到的标志着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往往都与其水电开发程度有关。所以,联合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各国的水电开发程度通常与水资源开发程度成正比,而且,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也都与其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成正比。然而,为什么到了中国,到了澜沧江就会出现"水电建设带来缺水危机"的怪事了呢?
以往编造这种谣言的,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一些反华势力,记得2011年湄公河遭遇特大干旱期间,国内外的这种谣言就非常盛行。到最后连下游国家湄公河委员会的专家们都看不过去了,站出来用具体的数据帮助我们澄清各种谣言。想不到今天,我们中国的一些记者,居然敢堂而皇之把这些污蔑中国的谣言写进了所谓的《白皮书》。我们知道,在中国有不少记者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NGO组织,享受着国外资金的各种"资助"。所以,在自己的新闻报道中帮助国外势力鼓吹也是难免的。但是,敢把国外反华势力的谣言,公开的写进《白皮书》的情况,确实有些太过分了。有关部门应该对这些为了自己"某种利益"就出卖职业道德的记者,加强教育,严肃处理。
更具体的,我们不妨看俺记者白皮书是怎么造谣的。白皮书说"'亚洲水塔'澜沧江承载了云南经济振兴希望的水电。但出于种种原因,水电大省云南目前却面临着弃水的重压。而水电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的争议、移民问题一直存在。"。
目前云南作为水电大省正面临着弃水的重压不假,但是,记者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不仅不是什么开发过度,而是因为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不足?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目前还不到10%。一方面大量的水资源在洪水期被当做"灾害威胁"排走了,而到了枯水的季节和年份,社会又没有足够的水资源可用。另一方面,因为任何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和电网的传送能力都是有限度的,由于开发不足,我国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有大量的洪水必须在讯期内迅速排放掉。所以才会造成弃水。解决弃水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加速大水库、大水电和电网的建设。也就是说,在澜沧江造成缺水危机和弃水原因,都是云南水资源和水电开发程度过低的结果。这与记者们在白皮书中编造的"水电建设带来缺水危机"谣言,恰恰相反。
白皮书中特别强调的"水电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的争议、移民问题一直存在"的说法,没有任何意义。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人类文明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只不过由于水电站的建设只影响生态,而不会破坏环境,所以,很多反水坝的极端机组,就喜欢用水电建设的生态争议说事。例如,开矿采煤,不仅要破坏环境,而且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也要比水电大得多。但是,正是由于它严重的破坏了环境,极端的环保组织却反倒不再把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当一回事了。
关于移民问题,也是一样。请问我国社会上有没有哪一项工程建设的移民,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最近在新闻中听到、看到的很多严重的移民征地暴力冲突事件,几乎都不是关于水电开发的。我们不能否认,我国水电开发的移民,几乎是在各种工程开发中处理的最规范的,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国内外的极端势力,用移民问题来攻击、污蔑中国的水电开发。
记者白皮书中还声称"记者了解到,澜沧江水量虽然充沛,但结构性缺水问题严重。因为地理环境特殊,水的地势低,居民居住的地势高,因此引水的成本昂贵;同时,由于水电站建设,修建大坝蓄水,导致小的支流干涸,这曾经是周边居民赖以生存的水的来源,最终却导致中上游部分地区,沿江居民反而无水可吃、无水可用。"。
这种说法非常可笑。既然是"居民居住的地势高,因此引水的成本昂贵"那么水电建设、水库蓄水以后,肯定会提高水位。从而,在很多原来不能自流地方实现自流灌溉,原来需要高程引水的地区,降级引水的高度和难度。例如,我国的向家坝水电站建成之后,将使得下游数十万亩的土地得以自流灌溉(当然还需要配套渠道等设施)。所以,水电开发恰恰是解决白皮书中所说的"结构型缺水"的最佳方式。关于"由于水电站建设,修建大坝蓄水,导致小的支流干涸,最终却导致中上游部分地区,沿江居民反而无水可吃、无水可用"的说法,也明显的违反逻辑。大坝建成之后,无疑将提高中上游的水位,怎么可能会倒让那里的"支流干涸"了呢?
对于大坝的下游,到是有一些原来在汛期有水小的支流,确实会干涸。因为,水电站将调解(减少)洪水期的水量。水电站既不会消耗水资源,也不能创造出水资源。它能在旱季里提供给周围居民使用的水资源,肯定都是从汛期里截流下来的。某些天然的小的支流虽然干涸了,但是,由于水资源已经被存在了水库里,除了原来生活在小支流边上的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反倒更加有保证了。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关于"黄河:过度开发引来"抢水"之战"
记者白皮书说"黄河流域调查的主题是"抢水"。流域内各城市"抢水"的背后,实际上是水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制衡。"。
记者们这个带引号的"抢水"说法,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夸张,这恰恰是在白皮书中绝对禁止的描述。我国的黄河确实缺水严重,为了保证全流域的用水,黄河水资源的使用,必须由国家统一分配。如果任由沿河各省市自己去抢水,那么结果一定是上游水资源随便用,下有无水可用。在1997年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由于缺乏水库的调控手段,国家没有办法统一管理好水资源。我国黄河就曾经出现一年中断流270天的严重情况。这种情况早已经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后,成为了历史。十几年后的今天,如果真是让沿河个省市还自由的"抢水"的话,那么下游的山东绝对是全年断流,无水可用。其实,使用这种耸人听闻"抢水"说法的记者,自己也不想想,下游的省份,怎么有可能去和上游去抢水?
总之,我国黄河的水资源短缺是客观存在,但绝不存在所谓的过度开发和"抢水"之战。目前,正是由于我国黄河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比较合适(达到了150%),才使得我们能让极度缺水的黄河勉强满足着周围社会的需求。今后,解决黄河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尽快上马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目前我国的所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都是直接向北方地区城市直接供水。而只有未来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才是最直接增加黄河的水量。从而最终解决黄河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行方案。
五、关于"声音:企业上市核查严设环保门槛"
我们不知道,记者为什么要在白皮书中表达个别环保官员的"企业上市核查 严设环保门槛"的个人意见。
环保官员提出的"在企业上市核查中设置环保门槛"建议,令人非常疑惑。为什么只建议对企业的"上市核查中设置环保门槛"?难道不应该对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设置环保门槛吗?再说我国的环保法,早就规定了企业的环保责任。不仅环保门槛早就存在,而且履行对所有企业环保门槛监督职责的,恰恰是环保部门、环保官员。众所周知,目前,造成我国环境恶化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环保官员履行监督职责不利。不仅如此,个别的环保部门、环保官员在收取了排污费之后,还成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
某些环保官员一方面不去履行法律规定的对所有企业的环境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却积极要求对上市公司的审查,增加环保门槛。这里面逻辑关系很清楚,众所周知我国的上市企业为了能圈到钱,通常不惜下血本的打通各种关系。个别环保官员一直都在为,不能在上市公司审查方面分到一杯羹,而耿耿于怀。环保官员的法律监督管理责任不愿意旅行,而对于能增加权利审批的事项、权利,总是垂涎欲滴。这正是造成我国各种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近国务院正在着力减少各种审批事项,今后连公司上市都不用去审批了。个别环保官员还梦想着要增加自己的审批权呢?如果我国国家没有对普通企业的法律门槛,环保官员的建议我们还是可以认为是善意的。但是,在法律上早就规定了环保部门对所有企业的监管职责,而一些环保官员一方面懈怠自己监督责任,但同时却以环保为借口的争取上市公司的审批权利。
环保官员的"金融政策也将是今后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的一个重点。如环保工作做得不好、排放不达标就不允许上市,在企业上市核查中设置环保门槛,也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非常荒唐。环保部门只对审批有"油水"的上市公司表示极大兴趣的现实,恰恰说明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对所有企业应有的环境监管职责。如果你知道不管企业上市与否,自己都对它的环境监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还用得着再去多此一举的设立一个环保门槛的审批吗?喜欢审批的权利,不履行监管的职责,这个荒唐的建议把个别环保官员的扭曲心态,暴露的如此清晰。
如果这些表达个别环保官员狭隘观念的建议,只出现在记者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大可不必去理会它。但是,有人居然把这些理直气壮的忘记了应负环境监管的职责,转而去要求曾加设立环保门槛审批的荒唐要求,写进了所谓的白皮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和有关部门的警惕和高度重视。总之,这份所谓的记者白皮书,除了编造谣言、污蔑水电开发之外,其荒唐、可笑之程度,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指出白皮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否有道理请大家自己去判断。
附:《七大流域现状大调查:水资源分布不均且过度开发》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