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投资 中国僵尸车商林立
在宽松资金、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下,中国各地不仅出现多处宏伟亮丽无人居住的"鬼城",还造就了许多"僵尸"车商,这些地方性汽车制造商没有独特的技术与创意、规模小、无竞争力,很多已不再进行生产,等着靠出售手中的限量执照大捞一笔。
中国迄今大车厂获利多半仍来自于生产外国品牌的汽车。图为中外企合资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位于青岛的生产线。
无竞争力工厂成废墟
吉林通田汽车4年前才动工兴建一座花费10亿美元工厂,雄心万丈的表示,将生产比美国大车厂福特更多的汽车,但这间工厂现在满是瓦砾堆。通田由于无法在市场上竞争,已经停产,厂区铁皮柜堆积着灰尘,但公司仍保有中共政府所发数量有限的汽车生产执照。
多年来,中国一直希望建立起独当一面的汽车产业,但迄今政策仍未扶植出足以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单一品牌。相反地,产能过剩、宽松资金的重复投资却持续蔓延,造就许多没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但国内市场仍是外国品牌的天下。
追踪汽车业发展有十几年经验的捷实汽车顾问公司(JSC Automotive Consulting)董事总经理希伯特表示,很多中国车厂制造的东西都是废物,他们就像僵尸般苟延残喘,根本没办法跟市场大咖竞争。
优惠吸引车厂膨胀快
中共政府过去提倡汽车产业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希望藉以带来投资及创造出技术性的工作,地方市级政府竞相以租税、土地和融资优惠,吸引车厂进驻,结果造成汽车制造商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急速膨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主要生产小客车、巴士、卡车的车厂约高达70家,这还不包括在乡村地区制造低速农用车的企业,但这些为数众多的车企并未转成市占率,本土汽车品牌合计市占率已连续7个月萎缩;2010年2月市占率还有50.6%,跌到今年3月剩39.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日前表示,销售惨跌暴露出本土品牌竞争力弱,中国与外国品牌已展开殊死肉搏战。中共政府多次表示,汽车业需要整顿,实际行动却付之阙如,但随着当地品牌市占率持续萎缩,官方整顿声音再度转大。
2009年中国国务院设定汽车业整并目标,希望前10大车厂总规模能占市场9成以上,并形成年销售量合计可超过200万辆汽车的2到3家车厂。去年10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出48家生产量为零或极少的车企名单,这些车企在明年10月以前,必须符合至少生产1000辆客车或50辆中型或重型卡车的要求,否则持有执照将被取消。
外地生产只能买执照
中共政府规定,车厂若想在总部根据地以外区域扩大产能,自2009年后,只能透过收购车企执照方式进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说,许多"僵尸"车企勉强存活、不倒闭的原因,就是看在汽车生产执照可售出,价格高达数亿人民币。捷实汽车顾问公司的希伯特分析,就算中国汽车业整并剩下少数几家车企,仍无法产生世界特有的品牌,因为迄今,这些本地国有大车厂的大部分获利仍靠生产外国品牌汽车,而非发展自有品牌。
中国 | 车商 | 汽车相关文章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