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南周已删除
苏小和:牛根生的歧途
2011.06.29 11:37:00 来源:南都周刊 0条 [8]
牛根生反复强调,蒙牛接受中粮集团控股,并不是缺钱。其潜台词,应该是想给蒙牛正名,用国有体制的名义,来给蒙牛正名,并期待用这样的制度性变化,来引导蒙牛最终走出品牌阴影。
(苏小和 财经作家。著有《逼着富人讲真话》、《启蒙时代》等。)
失败的企业家
不久前,当牛根生兴高采烈地傍上宁高宁和中粮这座大靠山的时候,我预言,牛根生在国有企业的游戏里,撑不了多久。果然,不出数月,6月11日,蒙牛乳业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保留非执行董事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牛根生将主要投入慈善工作。
如此看来,牛根生的企业家生涯到头了,作为一名企业家,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第一是三聚氰胺;第二是死不认错;第三是私人企业巴结国企,形成一种制度性的倒退;第四是误读慈善,将慈善当成了道德败坏的遮羞布。
平心而论,当年的牛根生,从伊利这种国有企业体制中挣脱出来,靠着市场的逻辑,靠着消费者的信任,培养出蒙牛品牌,实属不易。可惜的是,他本来受益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却干出伤害消费者的劣迹,本受益于市场竞争的恩惠,却扭头钻进了垄断企业的怀抱。牛根生是这个时代中实实在在开倒车的人。
牛根生起于市场,但今天却处处与市场为敌。据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的披露,“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蒙牛、伊利联手制定了全世界最低的牛奶行业标准。这事实上是借用大企业的规模效应,与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合谋垄断,伤害消费者权益。至于蒙牛和伊利之间的公关信息大战,则是企业利用公关行业的潜规则,伤害甚至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几乎是今天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独有风景之一,似乎不破坏市场的逻辑,企业就无法生存。究竟是牛根生一个人的错误,还是整体意义上出了问题?但有一个常识必须提出,天下没有开倒车还风光无限的事情。谁与市场为敌,市场必定报复谁。
所有开历史倒车的家伙,一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牛根生成了这个时代第一批提前失败的企业家。
一直到他投奔宁高宁之前,牛根生都是有机会翻身的。比如面对三聚氰胺丑闻,他大可以选择向消费者认错,取得人们的原谅,可惜他财大气粗,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的骄傲思维,总想着用一个谎言遮蔽另一个谎言,用更大的谎言遮蔽先前小的谎言,用一个体制性的谎言来掩盖企业的谎言,用一个时代的谎言来掩盖他一个人的谎言。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牛根生和他的蒙牛,市场声誉一直受到质疑。原因无他,乃是消费者不再相信老牛那些站在高处激情飞扬的大词。以他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所谓的谋略,他想必认为,加盟超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从此就拥有了国家的力量,在和宁高宁“简单的三次见面”之后,中粮集团成了蒙牛的控股大股东,也就是说,作为私人企业的蒙牛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则是一家顶着国家字号的新蒙牛。
这种结果应该是牛根生梦寐之所求。所以他才会反复强调,蒙牛接受中粮集团控股,并不是缺钱。其潜台词,应该是想给蒙牛正名,用国有体制的名义,来给蒙牛正名,并期待用这样的制度性变化,来引导蒙牛最终走出品牌阴影。
有人批评牛根生“金蝉脱壳”,或者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其实无实际意义。即使我们看到,牛根生借着并购,成功将所持蒙牛乳业3.13%股份全部出售,套现约9.55亿港元,并言之凿凿地说,要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即使我们看到,宁高宁反复强调,未来蒙牛的经营管理,还是以牛根生团队为主。我还是要固执地追问,一个至今都没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接受道义审判的企业家,该如何让人相信他的慈善之心和公益之心;一个至今都没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认真忏悔的管理团队,又该如何让人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国有化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家,牛根生的本钱已经丧失,他已经没有太多让宁高宁继续使用的价值。稍微有些远见的人,都会追问,经过所谓的并购,所谓的国有企业控制私人企业,蒙牛真的就能走出品牌阴影吗?
相关的追问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在市场意识熏染30年之后,今天还有几个消费者会把品牌和国有这个陈旧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是个问题;其二,国有企业究竟有没有制造大品牌的能力?
学过一点经济史的人应该知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总体上讲,都是奔着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去,很少有国有企业会在品牌建设上下工夫。道理很简单,因为品牌关乎价值和附加值,关乎核心技术,更关乎人性需求,而国有企业因为国家主义的缘故,必然只关注宏大叙述,忽略生活细节。
17世纪法国主要靠国有企业支撑经济,后来人们发现,当年的所谓经济格局,不过是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垄断了纺织、印染几个主要产业,同时强行抑制了民间商人对这几个重要产业的染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整个法国看上去主要依靠纺织、印染生存,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也的确有不错的份额,但到今天为主,法国人并没有建立起这几个行业的世界品牌。
18世纪的西班牙曾经靠着国家体制,横扫全球,当时西班牙的经济总量几乎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国有大企业更是在军队的保护下,到处占领市场,但今天的消费者应该知道,有几个人在使用具有传统品牌之美的西班牙产品呢?
20世纪的前苏联更是国有企业发展至上,整个国家看不到一家私人企业的影子,依靠这种体制,苏联人可以将宇宙飞船空间站送到太空,差点可以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甚至可以将苏联军队的装备武装到牙齿,但却造不出一台有品牌效应的电视机,也造不出一辆有品牌效应的汽车,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国有化程度如此高迈的苏联人,甚至连一片有品牌效应的面包,一块有品牌效应的奶酪都没有。
很不幸,我在中粮集团豪迈的战略架构里,同样只看到豪迈的气势、巨大的规模、夸张的份额,还是看不到被成熟的消费者诚心接受的品牌。事实上,这正是宁高宁的思路核心,自他接手中粮集团以来,就一心为打造中粮“全”食品产业链做各种努力和尝试。放眼望去,中粮集团的格局和规模何其之大!集团拥有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00506.HK)、中粮控股(00606.HK)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丰原生化(000930.SZ)3家内地上市公司。现在,宁高宁又一口气喝下了牛根生的“蒙牛”,这或许应该叫做“中粮乳业”,它的加盟,在中粮集团总的战略来看,不过是朝着“全产业链”的目标,往前走了一步。
显然,所谓的品牌建设,并不是宁高宁的重点。出现这种局面,当然还是与国有企业的机制有关。有几个老生常谈的概念还是要反复提起,比如没有清晰产权制度的企业,注定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长远眼光。我记得当年中海油的老板卫留成先生,他在企业里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但一旦调任当了封疆大吏,中海油还会沿着他的思路发展么?我还记得中铝集团的肖亚庆,对世界铝业形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志存高远,随着他升迁进了中南海,中铝集团难道就没有损失么?我甚至想推测一下,既然宁高宁如此卓越,谁敢保证下一步他不会走上卫留成和肖亚庆所走过的仕途之路呢?
这正是国有企业的弊端之所在。现代企业制度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因为它始终坚持稳定的企业家产权制度、公开透明的公司组织架构,以及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国有企业制度依靠垄断为发展方法论,注重规模,忽略品牌,不在核心技术上发力,因此也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其他如腐败问题、人事纠纷问题,所谓一地鸡毛,正是所有国有企业挥之不去的困境。
这真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商业事件!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本来只是陷在商业伦理的泥潭之中,情急之下,把国有企业制度和宁高宁当成了靠山。牛根生今天走到了企业家生涯的尽头;蒙牛,作为一家曾经产权清晰的企业,作为一家中国乳业市场有一定附加值的品牌,国有化之后,能走多远?
--
让我们携手共进,聚沙成塔,为我们的后代创建更美好的未来努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