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G4G] BBC 香港观察:机场瘫痪引发的“港孩”讨论

更新时间 2010年 12月 28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14

香港观察:机场瘫痪引发的“港孩”讨论

伦敦希思罗机场三号航站楼内滞留旅客席地而睡(21/12/2010)

天气面前,人人平等: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又是一次天灾,又是机场瘫痪,又是影响范围遍及全球的连锁效应,伦敦机场瘫痪却牵扯出了一道香港的本地话题。

上千香港留学生滞留希思罗机场席地而睡;身在香港的家长心急如焚,狠批政府反应缓慢,航空公司麻木不仁。

在畅销报章大篇幅报道这些不满声音之际,内页专栏和互联网上却是一片声讨“港孩”与无理家长的声音。

如此一起“天灾”,为何舆论跟民意之间的落差这么大?

“港孩”现形记

新生代在家长溺爱下成长,引发“公主病”与“王子病”的说法已经被提出了很久。香港人近年除了发明了“港女”一词外,还发明了“港孩”这个标签。

自希思罗机场陷入瘫痪以来,从电视台到各大报章,陆续出现的是滞留伦敦学生发到网上去的图片与视频,描述自己有多可怜,遭受了什么不人道对待之类的控诉。

这些控诉包括:在机场露宿,没有人照顾饮食,工作人员乘着大家熟睡才派餐券,弄得许多人要自费购买餐饮;航空公司安排到酒店,但只能提供会议厅让大家暂时休息;无论是机场航站楼还是酒店会议厅都像是难民营一样。

接下来,各大专栏名家仿佛带着“正义之声”来了,提出的质问包括:为什么香港留学生的自理能力这么低?为什么他们的家长能提出这些指责与要求?这些被认为自理能力不足的滞留学生们也就被形容为“港孩”。

伦敦希思罗机场各地航机在雪中等候升降(20/12/2010)

问题不是飞机不够,而是飞不了。

12月21日,就在香港保安局副局长黎栋国宣布港府不排除派出包机接载滞留学生后的几分钟,一位媒体同业在facebook上留言说:“犯不着吧?”

然后就是一场热烈的讨论——虽然矛头还是指向特区政府,批评官员们的这项宣布显得他们“讲话不经大脑”。

这些批评的理由是,现在不是不够航班接载留学生回家,而是机场根本就不能进行起降。

无疑,这次滞留的,有不少是初、高中学生,无疑子女万里之外遇到麻烦,做家长的自当心急如焚,但是学生们出了问题只懂打电话回香港求救,家长们只懂迁怒政府和航空公司,政府也摆出了似是要迎合家长要求的姿态,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是否真的病了?

社会未来?

这个局面,不禁再次让人担心到香港的前途。

评论人邓景在《明报》就这起“机场历险记”发表评论后,在其博客上补充说,这些放洋流学的青少年多数还是会在毕业后归来,然后迅速霸占社会高位,完成“香港精神”,但是骨子里却根本毫无能力,更无视野可言。

邓景说:“香港的将来就是由这些不负责任的人带领。”

这种言论是否客观,各位请自行判断评论,但这肯定能让不少香港人产生共鸣,尤其是在当前“仇富”心态普遍的情况下。

放洋留学始终成本不低,哪怕留学生当中有的是苦学成才,考取奖学金负笈英伦,或者是父母辛苦储蓄,设法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好,在普罗大众眼中,能有此能力出外留学的,多半都是非富则贵,也是大众眼中的“特权阶级”。

中国国内媒体在评论香港的这个局面时更有意无意的提醒了一点:在殖民地年代,让子女到英国升学是公务员的福利。

于是,这次政府摆出的态度,加上学生们的软弱表现,让那些本来就认为香港特权风气盛行的人们更加不满。这种情况跟国内某些民众仇视海归的现象越来越相似。

如此,一个看来越来越容易屈服于民众批评的政府,一群被认为将会主宰香港未来,却有财无能的新生代,加上一批认为社会是特权阶级的社会,认为社会的许多不公义都得不到解决,心中充满愤恨的人们,香港将会变成怎样的香港,实在难以想象。

(2010年12月28日)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