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斯福到奥巴马
[杜平] (2009-01-23)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至今已出版了两本著作,一是《源自父亲的梦想》,二是《希望的勇气》,不仅文采斐然,真挚感人,而且其思想的智慧也令人钦佩。坦白地说,在读了这两本书之后,我才理解为什么奥巴马在美国选民中有如此大的魔力。
去年11月4日,奥巴马成功当选总统之后,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发表了感人的胜选演说。美国以外的"外人"在地理和情感上距之十万八千里,但竟然也不自觉地受到了感染。再就是1月20日的就职演说,虽然其感染力与很多人的预期有差距,但电视画面上那一个又一个激动的面部表情,无疑真实地反射了奥巴马的政治光彩。
当前正值美国百年不遇的经济困难期,民众对未来依然缺乏信心和稳定感,而奥巴马的领导能力也远远没有得到锤炼和证明。只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新面孔,美国民众竟然可以暂时忘却冷酷的现实,甚至从政治偶像的光环下获得了慰藉和满足。美国的民主制度可以创造出黑人入主白宫的伟大奇迹,但却不能帮助人民怀着信心去摆脱经济困境,结果使他们只能把希望寄予救世主的身上。
与罗斯福的处境极其相似
从奥巴马的两本著作及其参选以来的言行看,林肯、罗斯福和肯尼迪三位前总统都是他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但就当前所处的现实而言,能够给奥巴马提供更多启示的,其实只有罗斯福一人。
奥巴马与林肯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人曾经都做过律师,都来自伊利诺伊州;他和肯尼迪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民主党人,当选总统时的年龄相仿,而且对美国政治实现了文化突破。作为罗马天主教信徒,肯尼迪的当选总统,打破了盎格鲁—萨克逊新教教徒垄断白宫的历史;而奥巴马的到来更具革命性,白人独占白宫的历史因此被中断。
但是,从施政环境和施政目标来看,奥巴马和罗斯福的共同之处显然要更多。两人都来自民主党,都在危难时刻上台,所面对的经济现状、所怀抱的远大抱负以及所背负的民众期待,都完全一样。这种广泛的可比性,为我们观察和评价奥巴马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罗斯福于1933年从胡佛总统手中接过政权,当时百业萧条,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现在。当时,美国工业产值下降一半,8万5000家大小企业倒闭,农民被迫离开耕地,欣欣向荣的城镇变成鬼域,百万富翁变得身无分文。当时的就业状况要比现在更严重,失业人数多达1200万,占全部劳动力的40%。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大量赤贫人口无家可归,只能在公园和其他场所露宿,社会内部暗流汹涌。
如同当年的情形,奥巴马上任之前的民情也是怨声四起,布什总统的民意支持度跌入谷底,与当年的胡佛总统并无二致。奥巴马深具个人魅力,以"改变者"的形象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并在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胜利。
再翻开历史,罗斯福当年同样是魅力无穷,虽然腰部以下瘫痪而行动不便,但却以"改变者"的形象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博得了人民的爱戴,最后也是以很大优势将政治对手挫败。
可以说,除了肤色、家庭背景和年龄的差异之外,奥巴马和罗斯福在其他方面似乎如出一辙。这就难怪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怀有超高的期待,指望他为美国开创出另一个自信、繁荣的"罗斯福时代"。
能否使经济起死回生
从个人的政治素质来看,奥巴马具备开天辟地的智慧和天份,这是笔者从他的两本著作中得到的印象。所以,不只是美国选民热情拥抱他,其他国家也是寄予厚望。
但是,把奥巴马就职演说后的市场反应和罗斯福时期相比较,人们难免会感到一点失望。1月20日奥巴马在发表就职演说之后,华尔街偏偏作出了冷淡的反应。股市不升反跌,商界信心并未提振,与民众的兴奋之情形成了强烈反差。
而在1933年3月4日(当时的总统就职日),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产生了魔力般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唯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那句话,令人为之振奋。在第一个星期之内,白宫就收到45万封来信,处理信件的职员不得不从原来的一人增加到70人。现在的奥巴马也许已经收到了大量热情洋溢的电邮,但华尔街的反应却是更实质的指标。
罗斯福就职后第二天,便要求国会举行特别会议审议新经济法案,同时发布行政命令暂时关闭美国所有银行;第四天,罗斯福在椭圆形办公室举行首次记者会,使媒体舆论大为兴奋;第六天他向国会提交管制银行业和外汇交易的法案,获得通过后就在当晚生效;第七天,罗斯福通过电台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向全国人民作出保证,美国各家银行次日恢复营业后,人民可以放心地把钱存入银行,无须继续藏在床垫底下;第八天,所有银行重新营业,现钞和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银行,美国经济的心脏被重新激活。历史学者对这八天的评语是,"资本主义在八天之内起死回生"。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誓言要坚定地面对经济困难,并快速及时地采取行动,这一点不会有人怀疑。确实,在就职后第二天,他便决定对白宫高级职员实行工资冻结,并且提倡公务员的奉献精神。接下来,新政府还会推出更多措施。其效果如何,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
政治魅力能否持久
罗斯福不仅在八天之内拯救了资本主义,而且凭借国会授予的特别权力,以大刀阔斧的决断和果断,在百日之内便恢复了人民对经济复苏前景的信心。
从3月9日(就职后第六天)到6月16日,在这三个月时间里,罗斯福颁布的行政命令和提交的立法草案多达16项,涉及拯救银行业、重整政府架构及削减工资、大幅度增加青年人的就业、退出金本位制、为失业人口提供大量救济金、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扶持农民、在田纳西河谷修建大坝、增加联邦政府对铁路的控股权以及约束制造业的过度竞争等等。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这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经济萧条的美国出现了活力,民众和市场的信心大增。虽然距离经济复苏十分遥远,但道琼斯指数在当年回弹了近60个百分点,因而被历史学家们视为20世纪里华尔街最好的年份之一。
毫无疑问,罗斯福当年的目标,就是今日奥巴马的目标;罗斯福当年所取得的成功,正是奥巴马的志向所在。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主张要投入大笔资金修建基础设施,而在就任之后立即决定冻结白宫高级职员的工资,仅就这两点就可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影子。
未来百日,对奥巴马政府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假若复苏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效果不彰,人民的信心不能提振,奥巴马头顶上的光环难免就会黯淡,而来自反对派的阻力也必然会增大。
自宣布参选总统之后,奥巴马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一直忙于"形象政治"和"嘴皮政治",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美国的总统,同时也成为全球瞩目的耀眼明星。
现在,动真格的时候到了。奥巴马的政治魅力必须在现实的炼炉中,铸造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否则这种魅力就会很快被人遗忘。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