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专家博客 on 7/1/10
今天的世界经济舞台,跨国企业举足轻重。它们富可敌国,组织严密,经济和社会资源丰富。它们主导行业发展,影响社会生活水准,主宰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甚至参与和影响多国的政治活动。现代的跨国公司虽然起源于某个国家,但会在多国注册营运,雇用多国的员工,也往往在数个国家的公开股市上市因而由全世界的投资者所拥有。跨国公司有些是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德国的西门子,有些是年轻的新贵,如Google。如果看看世界5百强公司的名单,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为欧美起家的公司。最近的几十年也有不少亚洲公司(日本、中国等)逐渐挤入世界大公司的行业,但大部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国家控股企业,运营也往往局限于本国或某地区。 跨国企业是如何兴起的?它又是如何演变到了今天的状况?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说"商场如战场"。如果把小商小贩之间的你争我斗、尔虞我诈当成"战争",一定会让真正的军人嗤之以鼻。真正可称得上"商战"的时代,是伴随着17世纪的全球殖民浪潮开始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英国的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n Company)是现代商战的开山鼻祖。 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由英皇允许成立于1600年12月31日,是一个特别的私营公司,集政治、军事、商业为一体,其原始的组成人员有皇亲国戚、地方大员,还有几百名骁勇善战的骑士(也就是军人),其目的是独家从事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活动,主要经营的物品有香料、棉花、丝绸、茶叶和鸦片。到后期,除了贸易,该公司还被授予军事和行政权力代表英皇管理印度的殖民地。 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两个主要的竞争对手:荷兰(也叫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的商队,他们都是有武装、有政治背景,有经济实力的商业团体,并且起步的时间比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早。后来有更多的国家商队加入亚洲商业的竞争,例如法国队和西班牙队。这些具有国家背景的商队一边互相兵戎相见争夺商业利益,一边文明地谈判以维持各自获得的利益,最后达到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 在百年"马拉松"竞争之后,不管以规模,或者以所取得的商业领地,或者以经济回报来衡量,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绩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以及英国国内的商队,在它的巅峰时期,曾控制了大英帝国15%的贸易额度,其私家武装力量曾一度超过英国皇家军队。 在东印度公司营运的270年间,世界各地经济实力变化巨大。殖民主义在世界泛滥、工业革命的兴起是这个时代的风潮,东印度公司的帆船乘着时代之风为大英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下表是英国、欧洲、中国、印度以及世界的GDP变化情况(以1990年百万美元为衡量单位): 1600年 百分比(%) 1700年 百分比(%) 1870年 百分比(%) 英国 6007 1.80 10709 2.88 100179 9.10 西欧 65955 20.02 83395 22.46 370223 33.61 中国 96000 29.14 82800 22.30 189740 17.23 印度 74250 22.54 90750 24.44 134882 12.25 全世界 329417 371369 1101369 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Paris: OECD, 2001 东印度公司时代的商战不仅仅是带着白手套、坐在紫檀木桌子边文质彬彬地谈判,那是真正硝烟滚滚的战争。这个时期东印度公司拥有强大的军队并直接参与的了诸多战役,除了经常与荷兰、葡萄牙等竞争对手炮火相向以外,还有中国人熟悉的鸦片战争。当时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的鸦片生产,它们的战船和英国皇家战船一起参与了鸦片战争。其结果我们都知道,中国被迫开放诸多贸易口岸,香港被划为英国的殖民地。由于东印度公司垄断大英帝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活动,其他地方的殖民地(例如美洲)需要为亚洲产品缴纳很高的税赋,这也是1773年美国波士顿"茶党"事件的原因,最终导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的爆发。 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一月一日正式结束,具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东印度公司完成其历史使命。触发东印度公司完结的直接原因是印度于1857年发生的人民起义,印度人称之为"第一次独立战争",然而英国内部的原因也很重要,例如西方的工业革命使得亚洲的产品(如丝绸,棉质布)失去竞争力,英国国内政治版图的迅速变化,英皇势力逐渐衰弱而国会力量增加,多重新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崛起。 东印度公司虽然已经变成了一道历史的风景,但它留给西方商业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把人类在军事上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带进了商业运作,这些经验包括决策精准及时,组织结构高效,后勤供应充分,鼓舞士气恰当,还有情报收集和运用得当。东印度公司有效从事政府公关以致一次又一次地延续他们垄断亚洲市场的权利,也需要对相关的社区提供必要的服务以维护其得以生存的名誉,它也必须灵活的适应市场不断寻找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有就是迅速地使用当时工业革命兴起带来的最新成果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东印度公司虽然是一个皇家授权的垄断企业,但它也是最早的股份制公司,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融操作和管理。刚开始它采取的一种按船队融资的股份结构,后来过度到整个公司的有限股份制(1657年)。17世纪末(正式股票交易记录从1693年开始),它的股票就开始在伦敦非正式的股票交易场所公开交易,后来成为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后的(1773年)最早一批交易股票之一。这些特点,除军事强权以外,也正是现代成功的跨国企业所具备的要素。可以说东印度公司让商业从家族小商小贩时代跃迁到现代:大规模的、全球化的集团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东印度公司在其历史上有过数次财务危机,不得不向英国国会要求拨款解救,几乎每次最能说服国会的原因竟是我们熟悉的一个理由:"Too big to fail!(太大不能倒)"。这对于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目赌美国政客此起彼伏的争论和耳边华尔街商人的喋喋不休还未散去,并最后付出7千亿美元救助金融公司的人们,感觉是多么怪异。历史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自己。 有个概念叫"机构记忆(Institutional memory)",说的是一些经验、能力、文化被一群人掌握、记住并流传下去。东印度公司留个欧美公司大量的"机构记忆",由于其人员在全世界扎根繁衍,其文件保持完整,其故事广为流传,其管理模式被欧美公司广泛模仿……因此,现代跨国公司的结构、运作和文化,承载着东印度公司不可磨灭的遗传因子。 东印度公司之后一百多年又过去了,它在东方的阴影也久久不能散去。中国人不会忘记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是如何轰开了中国的港口,然后一船船鸦片运进来,又一船船白银和茶叶流出去。印度人的"东印度公司综合症"就更严重了,那里总有一些对历史了解的人,每当西方跨国公司进入印度,他们就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这些人是否在重复东印度公司的故事,打着贸易的幌子,介入印度的政治,然后掏空印度的财富。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现代西方跨国企业不是"东印度公司",今天的亚洲也不再是过去的亚洲。在现代各国物理疆域相对稳定,军事能力不再能直接伴随商业,而全球化变得日益方便和流行的格局下,重温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对人们了解西方公司的形成,它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从而有效地参与全球当前的商业游戏,是很有帮助的。有很多历史上重量级学者对东印度公司进行过研究,包括亚当.斯密(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年第一次出版),还有马克思(资本论,1883年第一次出版)。让人感叹的是,他们观察、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而方法和结论却非常不同。这二位的理论都被后人广泛地实践,各自为人类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经历和篇章。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专家博客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