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央行赢利丰厚不值得大吹大擂
2008-3-27 晶报 中国城乡金融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马经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工、建、交四行付出改革成本2.1万亿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这几家金融机构通过溢价、分红、缴税创造的效益是3.1万亿,由此计算,2.1万亿投入所取得的收益为1万亿。
我们得恭喜央行,他们生财有道,近50%的利润不是其他企业可以望其项背的。同时,我们得批评央行,为什么不带着其他投资者一起奔小康?再深究下去,央行独得大利不是什么好事儿。
央行不是什么赢利企业,而是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是经济的校正器之一,如果央行成为赢利大户,恐怕不是企业的福音。当然,央行不是法人机构,谈不上赢不赢利,但这番计较已经说明央行很在乎收益,恐怕颇有些沾沾自喜。因为,央行当初排除万难顶住压力给金融机构注资,属于挽救技术破产企业,挽救中国金融业,谁能料到短短四年就有上万亿元的收益!
银行赢利途径恐怕不怎么光彩。这些企业经过注资上市,目前在改制,他们的赢利之途主要靠制度性输送,如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准的利差,如以高溢价在股市IPO朝夕之间成为国际市值领先的上市公司,以及稳操胜券的所谓中间服务业,那些公开基金主要通过银行出售。
这些金融机构真的有赢利创造力吗?未必。这些金融机构在转账的便利等各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以至于罗杰斯对此频发怨言。面向海外的理财产品频频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而国内的理财产品也屈指可数,随着资本市场转冷,新股的收益下降,银行业理财产品进入瓶颈,其设计与创造产品的软肋暴露无遗。
银行在内部的治理结构改革上进展并不快,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层层叠叠的部门机制尚未理顺。他们可引以为自豪的是总资产增加很快,但正如上文所说,这不是银行的功劳,而是资本市场的功劳。而最近金融机构的再融资热情已经让投资者退避三舍,资本市场遭遇重创,银行的赢利花团锦簇,但资本金却屡屡需要补充,说明银行的规模扩张超过了自身发展的承受能力,风险控制机制出了问题。同时,不顾普通投资者的反对,不顾市场的急速下挫,没有对普通投资者的回报,一味想从资本市场再融资,表明企业管理层远没有形成信托责任。
央行与汇金总归是赢利者,他们从救火队员摇身一变,成为赢利大户,同样证明了中国资本市场之伟大,而不是金融机构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在一个基本还算垄断的市场上,以每股1元的本金入股金融机构,就可以闭着眼睛坐等钱从天上来。事实上,不止央行与汇金,同沾其利的还包括低价入股金融机构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高盛、雅戈尔等都是获利数倍者,资本市场的奇迹就造就了银行的娃娃股东,中国平安与宁波的亿万富翁,央行与汇金得利又有什么可大吹大擂的呢?光大与农行的注资方兴未艾,混业金融帝国美梦正酣。正是"注资未有穷已时,须防身后有隐患"。
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只能说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我们不必悲观,以为中国金融机构就是低效企业与权贵企业的代名词;我们更不必过于乐观,看到央行与汇金的赢利,就以为中国金融业已经发生了质变,那就是犯了数字主义的错误。
数字只有参照整体经济的背景,与成熟金融机构的平均值,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论。不然,数字也就只是数字罢了,数字再高,又能给中国经济与投资者带来什么好处呢?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叶檀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