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G4G] 连载: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紧急救援(1)

连载: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紧急救援(1)

经济大国的背后�连载: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紧急救援(1)社会冷血道德缺失之深刻反思和社会道德心理学研究作者�道德心理学研究所 文道 博士
圣者曰"人无德,天灾人祸。地无德,万物凋落。天无道,地裂天崩,苍穹尽空。"-
人类不遵守人的道德规范──社会将大乱不治,天灾人祸。"第一章 当今大陆中国社会的人性冷血与道德缺失现象
§1.1 从肇事司机撞倒碾压两岁半女童小悦悦谈起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三日傍晚五时二十五分,这个本来平凡而变得永远举世悲哀的时刻到来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发生了一起车祸 ...人们在事后回放的录像中,眼睁睁地看着两岁大小的女孩儿小悦悦,被重重的面包车撞倒,那一瞬间,许多人包括作者都对着屏幕不由自主地惊呼:NO!随 后又是眼睁睁地看着在前车轮碾过女孩之后,司机放慢了行车,说明他明显感觉到车撞了人,否则他不会忽然间放慢,但当他感到被撞倒的孩子已经接触到车后轮而 面临再次被压的危急状态下,他稍稍犹豫了两秒钟,然后不再犹豫,毅然决然地继续加大油门,从已经受到重创奄奄一息的女童身上再次重重碾过,右后车轮竟然在 碾过时被孩子的下肢明显高高颠起再落下,这时显然司机无疑知道他压过了一个无可忽视的人;看到后轮将压过孩子的一瞬间,人们又是紧绷心弦惊呼:NO!这是 人性本能的反应,仿佛一声惊呼可以制止肇事者眼睁睁压人的举止!如果是一般的情况,如果珍惜他人的生命,如果心目中有清楚的负责意识,如果有一点人性良 心,这司机至少要马上停车,看看车下是否有人,尤其是阴雨的情况下更要当心,而不是在阴雨情况下更有理由或借口撞人,也没有理由无视已经撞倒人的可能性而 继续前行压过!停车确认才是正常人的心理认知行为和一般的驾驶责任。而这里司机表现出潜意识和主意识中都对于行车伤人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看录像时,人们 也感受到当时他意识中的信息:"管他呢,干脆压过去!",人们也就感到他简直就是故意压过去一样。这种信息感应和视觉感官的同时作用,让看录像的人所产生 的感受,正是肇事者当时的意识与行为所传达的信息过程的回放。事后,当肇事司机被问及为什么第二次碾压孩子,他回答说:"对啊,如果她死了我�要赔一两 万,如果她活着几十万都不够…"可见当时他是有意压过去的,而他头脑中盘算的是自己要花多少钱,而不是想到他人的生命,可见其冷血和残忍已经达到了何种程 度,其事件已不单纯是一次车祸,而构成了故意杀人案。
其实事后对事件的调查已经了解到:肇事司机当时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随即,肇事者毫不犹豫,加大油门逃之夭夭!一个即没有法治观念也没有道德人性 的肇事者,活活杀害了无辜的小悦悦,令人发指。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肇事司机在人命攸关时刻,他的金钱价值观完全超出道德价值观,竟然以金 钱的多少来决定其行为取向,而完全丧失了人性中关注他人生命的道德与良知呢?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如痴如醉般的拜金如奴?这是本书后续章节中将探讨的问题。
§1.2 人性冷血见死不救的十八个过路人到此,其实这个无辜女童的生命悲剧已经酿成。看到重重撞倒又重重碾压、一个小小生命处于危机之中,罪犯逃之夭夭,悲剧的惨 烈已经令人难以忍受,罪犯的残暴和莫视已经令人发指,可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更加惨烈无情、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人们眼睁睁看到的是,一个接一 个、总共十八个过路人大摇大摆地从躺在血泊中的女童身边完全视而不见、轻松自然、毫无人性地、若无其事地走过、绕过、眼睁睁地看着路过,没有一个人有一丝 一毫营救的意向,当然更没有那样的举动!看着这活生生的一幕幕和一个个冷漠的面孔,人们不禁要问:那些以人的形体出现的生命,当看到生命需要救援时是否也 有一般正常人自发的同情之心?他们当时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他们的思想感情到底跟一般正常意义上的人有什么不同呢?难道他们看到危急中的生命没有 丝毫感觉吗?他们生来就是这样冷血吗?还是有什么原因和经过怎样一个过程而变成这样的呢?这是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果我们是在精神病院里看到失去正常知觉、知性和认知能力、或者有认知偏差的心理病人或精神病人,或者大脑受到撞伤而失去正常认知的病人,或者是 服用了中枢麻醉药物、过量饮酒等情况,人也可能暂时出现认知与行为的障碍和偏差、表现两眼呆滞、视而不见,甚至见死不救;就是说,如果上述看到的那些冷血 过路人是这样的情形的话,倒也不足为怪。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公众场所、正常人车通行的马路上,当然这些人不是上述意义上的精神病人或者酗酒醉 汉。然而他们所表现的却几乎是麻木不仁、毫无感知能力和人性情感的精神病人一样的行为特征,这就不能不令人发问,这些社会人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他们跟失去情感、麻木呆滞的精神病人有类似的行为表现呢?从社会、人文、道德和心理学的研究上了解这些人当时的心理现象、情感因素以及整个 人格与行为特质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实在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课题。当然如果当时的过路人本身的生命受到威胁,或者能力和条件受到限制而无法顾及他人生命,无法 救援他人;或者需要自己跳河救人而自己没有游水能力,等等情况;也就是说,如果道德认知判断和道德行为实施之间,因为条件限制而使道德行为最终没能得以执 行,那么姑且可以理解。
但是,人们眼前看到的这些过路人都是年轻力壮,他们悠闲自在地走过,本来对于他们来说施救这个小女孩可谓是举手之劳,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 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般正常人看到这里,会感到又气又急。气的是,那些毫无人性的冷血过路人怎么没有丝毫帮助这个命在垂危的可怜的小女孩的意愿和举止 呢?急的是,多么希望有一个好心人路过,在分秒必争的生死攸关时刻,营救这个女童啊!说时迟,那时快,每一秒钟对于这个孩子的生命都很重要,看著录像的人 都期盼着下一个过路人能够伸出援手,但人们盼来的非但援手,而是另一个杀手:另外一个重重载货的大车,再次重重地从奄奄一息的女孩身上前后两个车轮两次毫 无遗漏地碾压过去!
真是雪上加霜啊!一个可贵的鲜活生命的希望,就这样随着一个个人性冷漠、视若无睹而濒于破灭!最后,终于等到了第19位过路人58岁的拾荒阿婆陈 贤妹!她善心留步抱起女孩,移到路旁,赶紧呼救,小悦悦妈妈得知了,这才终于得以送医救护。细心人一定不会忘记,那阿婆背后又是一个更大的货车跟了上来, 如果阿婆不是救起孩子,小悦悦大概又要遭受第三次的碾压,可想而知,那又是何等令人不寒而栗的惨烈一幕,其后果更不堪设想!录像中看到,拾荒阿姨放下手中 包裹,走到悦悦身边,环视片刻(似乎看是否有孩子的大人在,但没有发现有人)便把孩子救起。据报导,此时,一个搬货物男子自顾在边上打着自己的电话,没有 任何反应;同时紧接着又有两辆面包车和一个骑车的男子慢速经过,明明看着出事的孩子一个老人刚刚救起,但他们没有一个作任何停留、过问和帮忙。
设想,如果是一般有心人,这时一定会马上停下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可以帮助叫救护车,也可以问问是否需要就近用自己的车帮助送医急救,这本该是 一个正常社会的人们应有的自然的本能反映。这里我们不是要求他人如何,我们在谈人性和道德的问题,从周围人在明明看到眼前的生命危急的状况下,表现出毫无 关己、轻松离去,其实这是我们前面看到的那十八个过路人冷血表现的继续,也再次验证这种冷血莫视现象,实际上在那个社会里已经成了完全"正常化"了的公众 群体表现,而那位施救的阿婆却反而是非常罕见的个例。人们对陈贤妹阿婆油然而生之敬意和感激,不言而喻,到此接连不断经受着惊吓、惋惜、失望、愤怒、呐喊 的看着事件录像的人们,终于看到几经摧残的小生命最后的一线希望和一丝人性之光。然而,陈贤妹阿婆在被记者采访时朴朴实实的一句话更感人肺腑:"救人最要 紧,这事很平常"。
作者和读者一样,在此向陈贤妹女士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在一个社会群体性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难能可贵有这样的好人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辉而感到略 微欣慰。谈及救人过程时,陈贤妹只是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觉得小女孩太可怜了,就去救了。一个一天学没上过的朴实的农村妇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其实在正常 的社会里,一般的人都会像陈贤妹阿婆那样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第一个过路人就应当这样做,这孩子早就应当幸免二次遭到车压,也可争取更多时间救护她分秒 必争的生命。

§1.3 小悦悦在悲哀中走了 留下道德垂危中的中国社会因为一连串的冷漠无视和两次大车的碾压,小悦悦就医的时间推迟到生命垂危的边缘,可怜的孩子静静地躺在了重症监护室(ICU) 里,医生说她右股骨头中段骨折,全身多处组织挫伤,呈现深度昏迷,必须靠呼吸机辅助和升压药维持血压,脑干反射消失,已近脑死亡状态。小悦悦在整整七天七 夜的抢救后不幸于2011年21日00时32分,经医生确认已经处于完全脑死状态,静静地离去了,让我们为这小小生命的离去致以沉痛的哀悼!让我们为她悲 痛的父母致以关爱的问候!
一个天真烂漫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就这样悲哀地脑死走了,留下了道德脑死垂危中的中国社会。为了无数孩子们的未来,社会道德的复苏,民族命运的存亡, 让我们深思和探讨惨案发生的更深层更根本的社会原因,以正社会风气和道德人性,拯救民族于道德危难之中,不要等到下一个同样的悲哀发生在自己、自己的亲 人、更多同胞身上和整个民族的头上!

[ 本帖最后由 为民请命 于 2012-3-9 18:35 编辑 ]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