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原载于《华商报》,原文有删节,下面是全文。)
你有什么科学根据?
・方舟子・
"你有什么科学根据?"网上风传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特约科技记者袁越(网名土摩托)的口头禅,经常有人拿这句话来取笑他。据袁越说,这其实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对其稿件提出的要求,传来传去成了他的名言了。但这句话很符合人们心目中一位"理呆"的形象,不管袁越怎么撇清,也是跟定他了。其实袁越并非典型的"理呆"。十年前他和我在美国同一个城市生活,给《新语丝》投过稿,写的是音乐评论。当时他一边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上班,一边研究美国民歌,追随过一些乐队的现场演出,印象中似乎还和本地的一支乐队走得很近。在这方面他更像个痴迷艺术的"文傻",有这种经历的留学生估计找不出第二个。
留学生涯更多的是一种历练,留学生改行的不计其数,有做投资、做生意、搞政治的,也有当医生、当律师、当作家的,但袁越后来回国当记者做科技报道,选择又与众不同。由获得理科高等学位的人做科技报道、写科普,这在美国是常态,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留学多年归来当起科技记者的就更罕见了,我不知道有第二个例子,这又让袁越在国内媒体圈中显得很另类。
"生命八卦"是袁越在《三联生活周刊》开的专栏,名称虽然八卦,内容其实很严肃,是普及生命科学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进展。据袁越本人的介绍,他每天都要浏览国际顶尖的几个科学杂志、科普杂志的网站和国外主流媒体的科学板块,从中寻找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最新报道作为写作的素材。这虽然算不上是根据学术论文等一手资料写作,但消息来源毕竟是比较可靠的。又由于袁越有多年学习、研究生命科学的专业背景,对素材能够融会贯通,不像某些科技记者只会对外电报道进行一知半解的编译,内容大体准确无误是可以保证的。有些人见多了那种天马行空似的科技报道、科普文章,读到较为严谨的科普作品反而不习惯。把科普文章写得通俗有趣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了迎合读者而牺牲严谨,把科普变成了纯粹的娱乐,真的成了八卦,却是本末倒置,丧失了科普的应有之意。在趣味与严谨之间的度,袁越把握得比较好。
袁越很清楚,一篇优秀的科技报道、科普文章,不仅仅只是提供新的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展示这些知识的获得过程,能够让读者领会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种写作能力,没有多年的科学研究训练是难以达成的。如果像袁越被妖魔化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要问有什么科学根据,当然是很乏味的。但是在面对科学问题、科学结论时,抱着怀疑的态度寻求有什么科学根据,却是科学素养的体现。科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全民的科学素养,在中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只有3%的今天,尤其显得迫切。如果读者在阅读时,能在内心不停地追问"你有什么科学根据",我想那正是袁越所希望看到的。
《生命八卦》
袁越 著
三联书店2010年1月出版
定价:50.00元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牛博山寨头条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