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G4G] Re: 加拿大三文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图)

唇亡齿寒的话道理有些人永远不能明白。

On 12/28/07, Kasia Hu <hometown.kasia@gmail.com> wrote:
> 加拿大三文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图)
> (博讯北京时间2007年12月21日 转载)
> 来源:环球华报
>
> 三文鱼的正式名字是SALMON,日本人把三文鱼称为"�",中文也可译成大马哈鱼,主要产于北冰洋与大西洋、太平洋的交界水域。它主要在加拿大、挪威、俄国和美国部分地区的离大洋几百以至上千米的淡水河湖中孵化。
>
> [image: 加拿大三文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http://www.peacehall.com/img/pol1.shtml>
>
> 最新一项科学研究指出,卑诗省野生三文鱼将会在未来数年绝种。这项极具份量的研究日前在世界权威的科学刊物(Journal of
> Science)上发表,研究的结论指出单在过去4年,在卑诗中部水域布顿阿珀拉高(Broughton
> Archipelago)一带,八成的野生红三文鱼已经被海虱杀掉。
>
> 撰写这项研究报告的生物学家摩顿(Alexandra Morton)提出,野生三文鱼正面对极严峻的灭种危机,再过几年,这里将再没有野生三文鱼了。
>
> 其实今年初在专业期刊《北美渔业管理》上,也曾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提出过产自三文鱼养殖场的海虱,会对未成年野生三文鱼造成严重威胁。
>
> 多是人为惹的祸
>
>
> 摩顿在上述报告中具体指出,在卑诗海域出现的大量海虱(sealice,也有译成海蚤、水虱等),源自在这里运作的人工三文鱼养殖场,令游经该处的年幼野生三文鱼被受到感染杀害。过去数年人工三文鱼的养殖殖量大幅增加,令野生三文鱼面对的危机大增。
>
>
> 在一个记者会上,莫顿也警告说过,经过长时间观察卑诗三文鱼排,发现海虱数字大幅标升到可令三文鱼致命的水平。
>
>
> 实际上从2001年,开始对卑诗西岸布劳顿群岛一带的养鱼排研究,结果发现九成野生三文鱼受到来自鱼排的海虱影响。在2002年,原先估计会有360万条野生三文鱼会游到布劳顿群岛,但结果只有14万条左右。
>
>
>
> 在2003与2004年间,研究人员对12个渔场进行了18个月的调查,发现在2004年冬季的两周内,产生的海虱卵达16亿,比上年少了一倍,而野生三文鱼数量立刻就多了80万条。这项调查证实,当海虱卵产量减少时,渔场附近未成年野生三文鱼的感染率戏剧性地下降。
>
>
>
> 有些专家指出,这些海虱在鱼排中繁殖,当有三文鱼经过时,就附在三文鱼身上,最后令这些三文鱼死亡。莫顿也透露,她最近曾与两名研究员到过布劳顿群岛,在350个鱼排中,只有一个没有海虱。
>
>
>
> 另外,卑诗甲虫造成大批松树死亡,引起森林内水土环境的巨大变化,雨季时洪水泛滥,洪水夹杂着石头和泥沙流入河中,导致河道阻塞,河水品质和数量都受到影响,也使得野生三文鱼的生命直接受到威胁。
>
>
> 目前全球气温变暖,致使河水温度持续上升,而野生三文鱼喜欢低水温,河水温度越高,数量越少,一旦河水温度高达21度时,就一条不剩了。
>
> 省政府难辞其疚
>
>
> 莫顿日前表示,尽管卑诗野生三文鱼命运堪忧,但省政府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卑诗新民主党党领詹嘉路也指出,省自由党政府不单没有正视问题,还不断否定上述鱼产专家的研究结论和警告。有研究人员也称,省政府长期以来忽视?不承认这些发现,?解决问题的负担转嫁到动物保护分子和原住民身上,令人非常失望。
>
>
>
> 今年5月,省议会的可持续渔产特别委员会便曾向金宝尔政府递交报告,这个由新民主党渔业评论员奥斯廷(RobinAustin)所领导的委员会,提出改革本省三文鱼养殖的建议。
>
>
> 上述引起国际关注的鱼产专家摩顿的报告,为卑诗省和自由党政府拉响了警锺。政府若果接纳可持续渔产特别委员会的建议,把人工三文鱼养殖转移到远离野生三文鱼游经水道的海洋,并以密封式养殖,此举不单可以保护野生三文鱼,还可令卑诗省成为国际可持续人工养殖三文鱼技术的先驱。
>
>
> 金宝尔政府自上台后,大力为卑诗自由党捐献的三文鱼养殖场开路,并慷慨协助其扩展,更把三文鱼养殖业所欠的230多万元政府罚款一笔勾销。就此詹嘉路认为,省长金宝尔多年来罔顾渔产专家和舆论,拒绝采取果断的决策和行动保护野生三文鱼和相关工业,应该到了彻底检讨的时候了。
>
>
> 生存环境整体恶化
>
>
> 目前在野生三文鱼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孵化、成长、进入大海和最后回游,每个环节的自然条件都在恶化。随著人类不断大兴土木、商业捕渔以致气候剧变等人为因素,令许多原本适合三文鱼溯游而上的河道受到污染、被改道,甚至消失。另外,水坝的兴建更成为三文鱼的坟墓。例如有的河段,高达95%幼小的三文鱼被水坝涡轮打死亡。
>
> [image: 加拿大三文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
>
>
> 饲养场的三文鱼逃出鱼场,与野生三文鱼交配繁殖,对野生三文鱼亦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有鱼场的笼子就被海豹咬破,半年内走失了10万条三文鱼。当肥大笨拙的养殖三文鱼遇上体魄精壮的野生三文鱼,交叉繁殖可能会造成基因大灾难,生出一批弱不禁风的野生三文鱼,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数目才见有所改善的野生三文鱼,其生存将受到根本性的威胁。
>
>
> 命运共同体
>
>
> 在温哥华西北部约300海里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河口(RIVERSINLET),这里曾经是野生三文鱼的天堂。这里的居民是一个原著民部落----Oweekeno族人,世世代代以三文鱼为生,族人和灰熊在这地方和平共处了几个世纪,每年秋天,灰熊就会从村子里穿过,到Wanuk河猎食三文鱼,村民从来没有听说灰熊曾经袭击过人类。人和熊各行其道,互相尊重。
>
>
>
> 但是今秋就不一样,灰熊不是经过村庄,而是占据民房的走廊、后院等,有些甚至破门而入,挨家挨户地找食物,甚至袭击了村庄。居民们最后不得不决定射杀一些灰熊。当灰熊被射杀屠宰后,居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太饿了,一头灰熊体内的脂肪甚至还装不满一个咖啡杯!灰熊的正常体重达500到1500磅,但入侵村子的灰熊体重只有300到400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经研究发现,原来就是因为野生三文鱼数量的锐减,灰熊的的天然食物链被切断,只能转向人类。这就是生物圈被破坏的报应,本来上帝都安排好的生态结构,认为撕毁必遭天惩。
>
>
> 在卑诗的河流中,除了三文鱼,很少有生物能在河水中生存,因为水流太湍急了,就连小虫子都很难适应。然而,每年一旦三文鱼出现在河水中,河流两岸一下就充满生机,熊、鹰、野鸭、乌鸦和鹿都出现在河边。有生态专家指出:"事实上,在本省有近150种生物的生存和三文鱼有着密切联系,一旦三文鱼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直接威胁到诸如熊、狼,甚至包括松树生存状况。"
>
>
> 由此看出,野生三文鱼生存环境的恶化并不是单一的问题,动物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环境中,正如莫顿所说:"如果三文鱼的日子过得好,我们人类的日子也自然会过得好。"反之亦然,这也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
>
>
> 为三文鱼思考
>
>
> 在太平洋三文鱼基金会总裁贝理勒(ChadBrealey)的办公室内,可以从窗户望见远处白雪覆盖的落矶山脉。贝理勒若有所思地抬起胳膊,手指着对面一座临近北温哥华的山头说,他就是在那座山脚长大的,顿时一股浓浓的乡恋浮上脸面。
>
> [image: 加拿大三文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
>
>
> 贝理勒说,影响野生三文鱼生存环境最关键的因素有3个:河水的品质、数量及河道的畅通。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环节,都会对河水的品质、数量造成影响。最近推出的"为三文鱼思考"这个项目,就是要通过这种思考,来决定每个人可以为三文鱼做些什么。
>
>
> 贝理勒强调,在城市里,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供水和排水系统,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用品、清洁剂,一旦通过下水管道排入河海中,就会污染水质,不少刚刚孵化出的小鱼苗则是最先死亡。所以教育人们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就会对改善三文鱼的生态环境起很大的作用。
>
>
> 人们在这种思考中可以学到很多,事实上维护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三文鱼的命运,也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命运,"人类应该明白,如果三文鱼快乐,我们人类也就快乐。"说到这句话的时候,贝理勒一直绷得紧巴巴的脸色,忽然就像雨过天晴般地绽开笑容。
>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 ------------------------------
>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http://www.peacehall.com/cgi-bin/forum/boxun/reader_talk.cgi?url=http://peacehall.com/news/gb/intl/2007/12/200712211144.shtml&subject=加拿大三文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 <font color=red>(图)</font>>
>
> >
>

--
Sent from Gmail for mobile | mobile.google.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