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2010年元月,原多维旗下的《多维月刊》刊发《美国多维网被收购内幕》系列文章,令多维收购事件顿时变得清晰。
此前,尽管有博讯新闻网等海外媒体报道,但相关人士的沉默整使个多维收购过程变得神秘。事实上,刻意的低调已经维持了数月:早在2009年8月,多维就已经发生股权转让。
在此之后,众多读者发现多维新闻网逐渐变身,原创的特色时政新闻逐渐消失,引用的新华社、中新社等官方媒体新闻越来越多。对于"翻墙"访问多维新闻网的大陆读者来说,恍若翻回了大陆,惊喜不再。
多维新闻网,是为数极少的海外中文新闻网站中较为专业者,也是最早被屏蔽的海外中文网站之一。一度在全球各地雇佣记者,拥有网站、报纸、杂志、广播等各种媒体的多维系,曾成为海外中文媒体史上走得最远的一群。
多维新闻网采写的大量特色时政新闻,尤其是大陆政局新闻,不但吸引大批大陆读者"翻墙"访问,还成为众多港台媒体从业者必看的线索来源。
多维被收购后进行了改版。尽管变得稍显华丽,却未能阻止其从读者视线中逐渐淡去。Alexa公司3月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多维新闻网的全球排名为
1,415,003名,收购前的最高排名,一度高达5000名左右。最近三个月,多维新闻网的访问量下降了79%。曾经独领风骚的中文传媒旗手已然谢幕。
帝国梦想,山寨传媒
1999年初,多维新闻网(www.chinesenewsnet.com)正式开通。传说多维网最早搭建在多维主编何频的书房里。影响扩大后,由风险投资商、几十个股东共同组成股份公司,但实际最大的投资人是当时在大陆弃商去哈佛攻读博士的熊万里先生。
从一开始,多维网就显现出中文网站中从未有过的势头:24小时报道新闻,每天发布新闻甚至超过1000条。
作为中文世界里绝无仅有的民间新闻媒体,多维的独家报道曾被BBC法新社路透社中央社等众多媒体转载。
当时,互联网正处在高潮时期。网站开通不久,高科技创投基金就闻风而来。最高曾有人开价5000万美金收购,也未能得手。
一 直亏损的多维却似乎并不缺钱,多维一口气创办了系列媒体。除了1999年开通的多维新闻网,2000年开办的就有多维广播网、多维英文新闻网、多维电视 网、多维新闻社、多维周刊、多维时报等。2003年开通多维邮报,2005年旗下又增加了《多维月刊》。转瞬间,俨然成为庞大的中文媒体帝国。
多 维早年的宣传文字称多维"覆盖全球新闻、品牌效应宏大、内容独家及时"并且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广告网"。对多维新闻社的介绍则是"全球第一家网上中文新闻 通讯社,亦是全球华人中最有影响力的独立通讯社(华文通讯社多属国营),在报道中国事务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地位。"《多维时报》则在新泽西、纽约、加 州、宾州等多个华人聚居地发行。
根据各方回忆文字和访谈,多维的创始者们显然曾经怀揣打造成权威、专业的国际性中文媒体帝国的愿望。一些专业新闻人才也被引进。
2003 年,何频曾在访谈节目中,与主持人讨论为何众多华人志士想做全球性独立中文媒体却屡遭失败。何频认为,除了政治和经济因素,还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 而多维的网络媒体路线,使其可能比任何一家传统中文媒体覆盖的国家都要多。"但这不是说多维有多了不起,而是高科技的功劳。"
第二年的一次演讲中,何频称,"我们不是一个异议网站��我们只是想尝试,在自由的环境下,我们能不能办出一个像西方著名媒体那样的专业媒体"。但其所作所为则使他的辩解略显苍白。
多 维网的大股东熊万里也曾表示,投资多维包含了他用新兴科技手段"打造一份权威的全球华文媒体"的理想。熊万里给多维制定过四条"大政方针":做世界性的专 业媒体,代表全球华人和中国人的利益;不支持任何宗教团体组织;不做针对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抹黑式报道;坚决反对分裂国家民族的行为。
此后的多维确实在华人圈里掀起了巨大风浪。众多独家报道中,有四次曾引发海外华人圈的大规模讨论。这被称为多维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大战役"。
初创之时,多维以300多篇稿件集中报道旅美留学生贺绍强与女儿的临时抚养人争夺女儿的"贺绍强案",一时成为华人世界最热的新闻。
2002年,多维刊发"杨澜吴征"事件追踪调查,引发杨、吴夫妇激烈反弹,痛斥多维的报道为"反动势力"有组织有用心的诬蔑行为,并发去律师函。这一事件戏剧性地引发海内外中文媒体、网友、文化名人的集体热炒,并成为海外中文媒体圈的一桩公案。
接下来的两件事则奠定了多维网在海外中文媒体圈中的"特殊"地位。
2002 年中共十六大会议前夕,何频在多维网提前披露出政治局常委名单。令海内外震惊的是名单完全准确,连职务都分毫不差。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三周,多维 再次提前公布第17届政治局常委名单,同样完全正确。自此,有关多维网拥有"特殊管道"、与北京高层关系密切的传闻再未停止。
一系列有关大陆的高难度精准报道,令多维引起美国权威智库"美国战略暨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重视。该中心专门开辟"中国战略"栏目,由多维供稿,翻译后提供给美国决策层。而这是其被质疑受美国资金支持的一个原因。
出尽风头的同时,对多维新闻专业性的质疑也从未停止。何频也多次承认多维不专业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为纠正这样那样违反专业化规范的缺点而头疼",与欧美专业媒体相比,差距更是遥远。
2002年,多维曾经历激烈内讧。互联网上出现署名多维CTO赵小麟(笔名艾仑、小麒麟)的系列文章《多维交响曲》,矛头直指何频。
尽管言辞激烈,曝料文章中并无多维高层多少"见不得人"的丑闻。其尖锐矛盾,是对多维新闻业务、公司管理上的专业化、正规化,还是山寨化的分歧。
在赵小麟看来,多维并无真正的新闻采编。大新闻以改编其他通讯社报道为主,重点放在花边新闻和内幕新闻上。赵对此感到迷惑,认为"这和《纽约时报》的采访手段不一样",故而向新闻专业的友人询问。
赵小麟的友人回信认为,很少看到多维记者自己的采访,多数都是摘抄翻译和转发。"多维的新闻人,是不是缺乏西方训练,也没有在美国媒体里做过事,所以只知道一些中国以及文人圈中的规矩?"
赵 的另一不满,是对多维新闻版权的质疑。"但我注意到何频对多维观点的处理就是完全在知情的条件下违反版权。现在是何频亲自搞多维观点,大量抄外报的社论, 加上不多出10处的'某报说''某报认为'等。这让我很看不上。"在中新社来信取消授权的情况下继续自动转发其稿件,也遭到赵小麟的质疑。
而对新华社、中央社稿件由软件自动转发,则令稿件质量无法控制。"早期还有什么'公社支书'什么'党的好儿子'这样的标题自动上来,被我反复抗议,才加入了限制词滤掉。"赵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还曝料,在新华社的消息泛滥的同时,还要加入中新社的所谓"软性新闻"。
赵提到,多维曾经离开一个高水平的受过西方新闻教育的女士,"现在就剩一屋子靠着公司办绿卡的人士了。"
多维"山寨"的原因,说法多样。有说法称,多维产生于炒作互联网概念时期,最初只是准备炒作一轮后高价卖出的,结果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再难出手。
另有前多维人士分析认为,作为领头人,何频本质上的文化商人身份,而非专业新闻人士,决定了多维的"山寨"命运。
"就好像要开六星级酒店,自己却根本没住过六星级酒店。开出来的酒店自以为有六星级,在别人看来却只有三星级的品位。"
该人士认为,多维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山寨,业务上从未有太大资金投入,影响力却巨大"。究其原因,则实在是历史的产物:大陆特定的政策环境,使华人不得不海外搭建信息平台。尽管山寨,但由于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漠,在海外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
艰难"多维"
观点的"多维",是多维新闻网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其名称来源,但也令其一直饱受指责。
与其他海外媒体不同,多维大量转载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社等两岸官方媒体消息。与大陆媒体不同的是,多维对民运、"法轮功"、以及各种异见人士的报道也很多。而在言论、论坛等板块,各种政治观点对骂成为常态,批评多维的文章也照样发表。
这一局面被何频称为是多维始终坚持的理念。
何频曾解释,中国人的生活形态、政治制度比任何国家、民族都要复杂。大陆、港澳、台湾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差异很大,还有海外华人。但是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需要一个开放的新闻平台彼此了解对方。
何频的另一观点是,对中国的前途,统一或独立,制度的模式等,有不同的看法。包容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使人们更理性地选择中国的未来之路。
但观点的"多维"令其不断被贴上标签。同一次访谈中,何频就曾被问及与民运的关系,是否"亲中"、"反共"等。何频均予以否认。
饱受指责的是,多维有固定板块转载大陆新华社、中新社的官方报道。这令一部分大陆读者感到不满。一些人据此指责多维与北京关系暧昧。
多维对《中国六四真相》一书的炒作,令其被怀疑与民运关系密切。而多维最早董事之一李禄,本身的确就是民运出身。
2004年11月,何频在美国康州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举行的"资讯时代的族群关系"国际研讨会发言并回答提问。
何频的讲话被整理后以《多维到底是谁的传声筒?》(后改为《没有能压住多维的政治压力》)为题发表在多维网上。
针 对多维网大量发表中国大陆官方稿件,是否可以要求中国内地也对其开放,"将多维的新闻、文章,自由地向中国大陆传播"的问题,何频称,这是多维没有能力, 也没有打算的使命。"我们只是一个海外的新闻媒体,我们现在的主要诉求,是让海外的中国人,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包括中国大陆官方的声音,中国大陆民 间的声音,海外华人的声音。"
何频称,"我承认我是'中国政府的传声筒',我也承认我是'民运人士的传声筒',我们是各种势力的传声筒"。
但充当各方的传声筒并未令多维左右逢源,而是腹背受敌。
此次提问中,"法轮功"媒体代表指责多维网减弱了对"法轮功"的报道。
何频的解释是,"法轮功"有了自己的媒体影响很大。此外,何频认为"法轮功"背景复杂,"对他们的理念等,我们常人更难弄清楚��我们担心,如果我们在报道中对于"法轮功"的某个经义解释错了,即使是善意的,但要是李老师说我们错了,那我就麻烦大了!"
多维网的报道刊出后,遭到"法轮功"媒体《多维篡改录音何频顶风作案》、《多维亲共的问题欲盖弥彰有目共睹》、《鉴别真伪-认清多维》等文章逐字逐句的围攻。何频被指责迫于政治压力,篡改录音。
与此同时,"大纪元"发表对旅美经济学家何清涟的长篇专访,再次炮轰多维。何清涟在专访中指责多维的"雪藏",对其旅美后的一些重要文章从不转载。何清涟在专访中,同时炮轰明镜出版社。
2004年,多维报道称柴玲回中国内地经商,被指责为假消息,又引来民运人士撰文攻击。另一些批评则称多维的记者为"流氓记者",称多维网为"多伪网"、"早该关闭的无耻网站"。
"多维"使得左右之间的对骂也在多维网长年累月地进行。有多维网友分析,许多网友的言论并无立场或没有较顽固的立场,但他们却往往被贴上标签,并要求站队。同一个人往往被贴上截然相反的标签,成为多维独特风景。
此番多维收购事件,也令多维高层被从不同的角度骂为"出卖"、"做婊子树牌坊"、"过河拆桥"等。
何频称,多维一直在努力,"有了一点进步,但离目标依然遥远。不过好消息是,全民媒体时代正在来临,使任何势力越来越难以掩盖真相"。
有 海外媒体资深评论认为,何频对于多维网的政治定位和市场定位,如果不是某种程度的"作秀"和炒作,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文人梦呓。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 家媒体能够真正做到与国家权力或资本的绝缘;绝对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即使到了所谓"全民媒体"时代,依然改变不了这一铁律。也许,这 就是华人媒体和媒体人的宿命。
"股权变更属于非法"
2009年,多维新闻网创办10周年。没有热烈的庆祝或是研讨,迎来的却是其观点平台、各方传声筒使命的终结。激烈的对骂,以及有关各方的"山寨" 报道一起消失了。
《多维月刊》的报道称,多维的易主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议论,部分铁杆粉丝和博客声明搬家。有多维博客资深博主记载,2009年10月,多维博客从鼎盛时期的济济一堂,衰落到4天仅更新15篇文章。
前多维人士透露,多年来尽管多维无倒闭之忧,但"山寨"路线令其经营一直欠佳甚至略微亏损。尽管因为独此一家而名声在外,但对投资者来说早已成为鸡肋,被出售只是迟早的事情。
2000 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曾经被投资商追捧的多维也陷入了财务危机。赵小麟文章透露,2001年期间,多维因为财务紧张加上广告销售不良,全体管理层已 是半薪,算是公司欠薪,甚至一度考虑遣散部分员工。通过软件改版,多维节约了服务器开销,但同时造成访问量下降20%。
2003年,何频受访时承认,多维的盈收状态并不很好,一直在亏损,但已多次获得融资。何频称,他们很小心地使用经费,并希望通过部分内容收费来改善多维的财政状态。
前多维人士称,因为经营欠佳,作为CEO的何频一直承受股东的压力。此次多维被收购,能够顺水推舟地脱身而出,对何频未尝不是好事。
但多维收购案并未尘埃落定。其中不舍、争夺与斗争还在继续。
外界一直认为多维的创办人兼老板是何频,但知道熊万里先生是多维真正"老大哥"的人却不多。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熊万里一直是多维新闻网的最大股东,也是多维起家的投资者和创办者。
如今在北京独立投资创办移动SNS网站"立方网"的熊万里表示,多维收购案中的股权变更违反公司章程,部分机构和股东未经董事会同意的转让过程属于非法。熊万里作为多维董事会"投资与财务委员会主席",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前,有关股权变更的事项的请示被他否决。
2009年9月,有股东表示要把股权转卖出去。董事会电话会议中,熊万里当即表态,如果非得转让股权,他将全部受让。根据多维董事会内部规定,可以对外融资,但原投资者不能对外转让股份。
熊万里得到何频等人的支持,并立即开始受让股权的准备。不料第二天上述股东发来电邮,称股权已转给港商于品海。有消息称,该股东很可能就是李禄,他所转让的应当是他所服务的机构的股权。
此后,多维陷入混乱,何频彻底变成甩手掌柜,老员工纷纷离职。熊万里则坚持要对这种"非法变更股权"行为进行法律追究。
熊的语气可见,他对多维事件感到无奈和棘手,但表示"会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来处理。"
熊万里投资多维之时,尚在哈佛读书,但已梦想能用新兴技术掌握话语权。熊万里对多维投资高达5000万人民币,但作为多维最大投资人和创办者,始终没有从多维获得过利益,"开会吃饭之类的事情,我都会自己掏钱呢"。
除了投资多维,熊对传媒的构想,如今在大陆继续延伸。熊2007年回大陆创办的"立方网"被称为"网站中的《阿凡达》",颇有梦幻之感。
多方证实,于品海只是获得了多维部分股权,目前仍不是最大股东。而对于品海来说,想吞下多维这一在海外华人圈内浸淫十年,多方利益、情感纠葛的奇怪载体显然并不轻松。
除了熊万里,何频也对多维易手多次表达不满。"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去揭露,去抨击,不惧任何危险,有些事情,因为太过于丑陋恶心,不需要去提及��
当你在路上踩到了狗屎,还成天评论回忆吗?"
与此同时,于品海(以多维网CTO祝伟中名义)与《多维月刊》的官司仍在进行中,在香港已数次开庭。《多维月刊》人士称,他们是相对独立的公司,与美国多维公司只是合作伙伴,没有隶属关系。
2009年9月,于品海收购部分多维股份后,也曾洽谈收购《多维月刊》,因开出的价钱太低未果。但于品海坚持认为杂志属于多维,曾令其停刊。股东们反对,短暂停刊后把月刊的编辑部从美国搬回香港,重新出版。
复刊后,《多维月刊》封面赫然印着《美国多维网被收购内幕》的大幅标题,令外界摸不着头脑:为何同一集团媒体,却发出截然相反的声音。
封面上的另行标题《于品海犯罪记录大起底》,则令内中矛盾变得清晰。
文 章称,"读者对于这个于品海先生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新的掌门人,由于其掌握的媒体涉及公共利益,涉及读者或用户权益的保障,更因为这项收 购的关联企业属于上市公司,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全球华人尤其是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读者,有必要对这位于品海先生的前世今生以及所作所为有一个基本的 了解"。
文章除了重新翻炒16年前被媒体曝光后,对于品海打击巨大的于氏31年前的犯罪记录,还挖出了当年于品海与《明报》编辑层的冲突。
1994年,《香港经济日报》曝光于品海犯罪记录后,《明报》慎重抉择后未予回避,而是在第二天刊出新闻。此后又报道了于品海辞去报业公会主席一职的消息,并配发社论。
时任主编张健波此后撰文回忆,他以及总编辑董桥、副总编辑冯成章三人被于品海叫到办公室,骂了一个多小时。于品海骂他们是"'maddog'(疯狗),是连主人都不认得的疯狗"。
接近《多维月刊》的人士称,《多维月刊》管理层已对官司做好输赢两手准备。由于始终盈利,《多维月刊》尚有大笔盈余。管理层正在突击消费,以免留给了于品海。
各方指责,官司缠身,大陆继续屏蔽,海外读者纷纷离去。一片口水战中品牌价值急遽滑落,于品海收入囊中的显然不是母鸡,而是刺猬。
再加上股权转让本身或有瑕疵,有前多维人士认为,不排除于品海最后找到合适理由推翻收购、全盘退出的可能性。果真如此,曾经风光无限的中文传媒旗舰多维新闻网,或将变得无处安身。
下一个多维?
沉默数月之后,何频开始频繁谈及多维,显得相当不舍。
2009年12月20日,何频在他的明镜网博客上说:"在下相信新东家洞悉海外的媒介生态。在下同样相信,如果把国内的新闻理念照搬过去,《多维网》必将名存实亡。"
但何频接下来表达的重点,显然是他个人旗下的明镜网。
"很多网友希望仍然有一块自由言论、而且有点品质的平台,于是有的人自告奋勇帮肋修建了一下比多维成立早好些年的明镜网。即使我在旅途中,明镜网的内容也日渐丰富。"
何 频的上述表态是为了回应网友《可惜了,多维这一块品牌!》一文。该文称,"我只能将每天浏览的目光转向了何频先生的明镜网站,这其实本来是介绍明镜出版的 书籍的一个普通网站,但是我已经在感到它的变化、它的异动��我相信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将明镜网站打造成又一个多维?!"
何频回应,"明镜网不是第二个什么什么网站,不仅明镜网不是一个多股东组成的公司,可以免于被人钻个漏气的小洞,而且明镜网在未来一段时间定位在小众专业网站,以文化、历史、思想为核心内容,新闻则以有些人试图掩盖的新闻为主"。
2009年2月,何频旗下新创刊的《明镜月刊》面市。这本厚达160页的政治杂志定价48港元,超过《多维月刊》的30港元。但从布满大陆高层领导人和政治女优头像、姓名的封面来看,与《多维月刊》极为相似。
杂志的定位也与多维一脉相承:"印刷媒体已是夕阳产业,我逆流而上的理由非常简单��关于中国的两极化声音越来越严重,缺乏一个把不同的声音表现出来的媒体,《明镜月刊》是中国特殊环境的产物。"
从第二期起,《明镜月刊》中,何频本人未必同意,但反映了某个层面思想或利益的文章增多了。"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不拒绝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反对的只是:只让一让思想一种观点存活的势力,不管它以党国的名义,还是民主的名义。"
包容的气息之外,一起被承袭的还有"山寨"和低成本的气息。
何频介绍,《明镜月刊》主要由网友建立。每个网友管理自己在月刊的栏目,最后组合排版印刷,甚至没有人审稿。从萌发设想到26万字的杂志出版,仅历时半个月。此间何频并未参与,而是周游亚洲。何在途中看到创刊号,发现有不少错误。
另有资深香港媒体人士称,如此编杂志,不用看,就知道里面肯定有很多内容是编造的。在他看来,明镜网原本只是出版类网站,想取代多维新闻网,显得先天不足。
多 维落幕之后,海外中文新闻网站仅余博讯一家。作为多维网的前掌门人,何频已经收缩至香港。原多维系其他同人也曾考虑另起炉灶,填补空白。初步的想法也是继 续保持多维系本色,坚持集纳全球华人世界左、中、右各派,以及海外、大陆、港澳台华人的观点。但"法轮功"、"台独"、"藏独"、"疆独"将不会出现在上 述"集纳"之中。但这些想法仅仅是雏形,更多的是观望。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GFW BLOG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