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谢国忠:坚信还有第二波下滑
来源:《IT时代周刊》
美国经济已开始报告强劲增长的数据。分析师们正提高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有的预计年增长幅度在3%-4%之间。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表现出快速反弹,美国在2009年第三季度也会有同样的表现。难道全球经济都在上演V型反弹?这是在过去3个月里,活跃的金融市场一直盼望的情景。市场押对了吗?
2008年年底,我曾预测,全球股市会在2009年春季上演一轮强劲反弹,全球经济会在下半年开始回升。之后,在2010年出现第二波探底。
在正常的经济周期中,库存带动的经济复苏,必然继之以企业资本支出,而这将扩大就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又导致消费增长,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再扩大资本支出。但是,为什么现实并非如此呢?原因在于巨大的泡沫扭曲了全球经济结构。供给和需求的重新匹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全球经济中堆积的纯粹的流动性泡沫。它体现在几个资产类别上,最突出的是大宗商品、股票和政府债券。支撑泡沫的理由是,刺激将导致经济快速复苏,而且,产出缺口能够保持低通胀率,因而中央银行可以把利率在数年内维持较低水平。根据这个描述,投资者可以同时期待强劲的企业盈利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股市所谓的"金发姑娘"(语出RobertSouthey的童话,此处"金发姑娘"形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经济,即一个"稳步增长,通胀温和",处于童话般的美好状态)。
中国2009年第二季度和美国2009年第三季度发生的事情,似乎可以支持上述观点。但我认为,市场被误导了。目前反弹的驱动力量,是库存周期和政府刺激。企业资本支出和消费的跟进,被结构性挑战严重制约着。这些挑战都源于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泡沫。泡沫破裂后,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刺激或泡沫创造需求的效力。
一些分析师预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的泡沫,将在中国重现。当时,为了刺激内需以稳定经济,日本纵容了大规模的资产泡沫产生。短期内,资产价格膨胀或许算是一个出路。
以上讨论听起来与目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分析相悖。这么说,是要引出两个观点:一、旧的平衡一去不复返;二、创建新的平衡,要面临许多结构性的障碍。目前的复苏只是基于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平衡,它取决于政府的行动。
然而,正在改善的经济数据将刺激金融市场。由于中国政府担心一个更大的泡沫降临,因此,正在强迫股市降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情况可能不错。不同的趋势说明,中国领先其他国家4个月,实现了市场复苏及调整。
当投资者认识到,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有第二次下降,并且美联储将很快提高利率的时候,金融市场将再次下滑。转折点很可能发生在2009年第四季度的某个时间。到那时,很显然,中国经济已经放慢了速度,美国的就业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其消费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存货周期按照常规发展过后,目前推动预期的生产数据已经变冷。
多数分析师会说,如果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话,央行不会提高利率。问题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阻碍持续复苏的结构性问题。流动性不是治疗目前全球经济的良药,过量使用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尽管需求下降,其价格仍从2009年3月低点翻了一番,但也是唯一适合作为通货通胀对冲的商品。其供应的反应是非常滞缓的。只要经济继续疲弱,央行拒绝提高利率,石油价格就可能会翻番。我认为,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将提高利率,尽管并不情愿。只是想通过显示他们仍然关心通货膨胀来冷却通胀预期。因此,他们会慢慢地提高利率,即故意落后于形势。结果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快于利率。这种愚弄市场的策略可能暂时奏效。它的有效性一定会反映在石油价格上,即,美联储需要在其利率政策中将石油价格作为目标。如果石油价格脱离了目前的水平,就意味着市场不再相信美联储了。这将迫使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不幸的是,这将会触发另一波严重衰退。
应该用W型代替目前广泛认可的V型复苏。尽管明年的下滑在统计上可能不深,却将传递出影响深远的心理冲击。金融市场现在很活跃,因为其仍相信政府的大规模投资。第二波下滑将显示政府力量有限。这波下滑或会使资产价格下跌,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谢国忠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