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G4G] 感觉中美教育(之二)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感觉中美教育(之二)

(续前)感觉二,面对美国教育,受到冲击更大的是中国家长
  对于小孩子来说,从中国到美国,并没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叫做"改变"的感觉,因为他们年龄尚小,对外界反正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对于家长就
完全不同了,他们已经成年,形成了自己的"内在",从中国到美国,对于外界的变化,就体验到了一种冲击,一种"文化震荡"。比如,我对女儿的老师们期望
值的调整,就是源于这种震荡。我相信,很多中国家长来到美国后,伴随着儿女的受教育,都受到过这一类冲击,只不过大家经历的内容不同、被冲击的程度深浅
不等而已。
  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长篇报导,说是在纽约的公立学校里,有多达90%的华裔男孩,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过被同学欺负的经历。我家里
没有男孩,所以在看到这篇报导之前,对此现象可以说毫无知觉,而家有漂亮儿子的一位朋友,对此就有切身体验了。据说原因之一是,一些华人男孩因为长得清
秀,学习成绩又好,很能吸引班上的女孩子,便引来人高马大的美国男同学的莫名忌妒、找茬抱复。这位朋友的儿子在学校时常无缘无故遭到同学的推搡,弄得他
有时候都不想去上学,朋友找老师反映,希望老师帮助制止,不料老师表示,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则老师也无从制止。更让朋友吃惊的是,老师告诉儿子,以后谁
推搡了他,他就当即更狠地还手就是了!大概很多美国家长就是这么教导孩子的,我就亲耳听一位同事说过:"我不许孩子跟我哭着告状说谁打了他,我会训
他'你就该当即一拳打回去!看他下次还敢不敢再打你?'"我这位朋友先是说:"你说让我怎么教导儿子去打人?"后来又对我说:"看来我拿国内的那套'以
理待人'来教导儿子是真不行了!"再后来她把儿子送去学空手道了。
  因为如此,当我看到另一位好友的儿子体育优秀、在他班上是个小霸王的时候,就觉得很欣慰──不必担心他会受欺负了。可是孩子的父母也有发愁处:这孩
子过于天不怕地不怕了,多动、多话、甚至与同学动起手来,所有老师都对他大感头疼,于是老师告诉家长,这孩子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要服用镇静剂!我和先生
一齐为朋友夫妇抱屈:小孩子调皮捣蛋一些,不是题中应有之义嘛!国内那么多"多动"孩子,谁说要给他们吃药来着?朋友无奈地说,连校长都说"教了三十年
书,没见过这么闹的学生!"家长总不能听之任之,不与学校配合呀。后来他们果真把孩子送给心理医生去调理了,不过谢天谢地,孩子妈妈坚持己见,从没有给
孩子服用过镇静剂。在孩子浑然不觉之中,当爸妈的精神上可压力不小。
  我也许没有这类苦恼,但也绝不象朋友以为的那般顺心。女儿高中毕业前后有一段时间,我对她可以说相当失望:我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和别的中国女孩一
样,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人质朴热情、勤快肯干、顶好还能"观之可亲、见之忘俗"什么的,可我家这位小姐却与我期望的满拧,显得不知珍人惜物、不懂克
己让人、一不可亲二不可爱......直到有一次,一位好朋友听完我这番痛心疾首,把我开导了一番:"你这是用你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要求一个必须在另外一套价值
观念中生存竞争的人",而从来没想过,"女儿用你的这一套,在她的现实中,还能不能利于不败之地?"
  这几句话让我如醍醐灌顶!也是命该我最终是个明白人──我听从了朋友的批评,开始调整我自己对女儿的期望值:她周围也许并没有我周围的那么多亲情、
友情、他人的关爱,所以也就无从激发她自己的爱心?她也许只能靠自己获得第一、而不是如我靠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周围的尊重?我的确不能要求她在一个相对
冷漠的环境里练就一腔热情、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练就谦让吧?
  要教导温良的儿子对同学以牙还牙、要陪淘气的儿子去看心理医生、要宽容女儿长成了一个与自己期望不同的人......家长们要思考、要适应、要改变、要坚持
的,合起来又是一大工程。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