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G4G] 感觉中美教育(之一)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感觉中美教育(之一)

  我和女儿都接受过中国和美国两国的教育,最近便被朋友们盯上了:说说对两国教育的看法吧!
  照说我是应该有点"看法"的:我从国内的师范大学毕业,又在美国拿了个教育硕士,还中国美国的看女儿上学看了十年。不料认真要谈的时候,才发现自
己从理论到实践其实都谈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大学里学的那点教育学学问早就穿肠而过、仅剩手上一纸文凭了(不论中国美国,大学教育对我好象都不大成
功);实践上看来,我也枉当了十几年的孩子妈,对女儿的教育,好象旁观的时候多,基本上没能入得门去,现在问我有什么经验教训,我发现自己一张口就结
舌。
  "教育"已经够复杂了,再加"中美",这复杂性就等于被平方了以后再被立方,太难为我了。我曾想从书本上向教育专家们讨一个大概其的思路,可是每一
翻开教育史的书籍,就会被各路专家们的论战吵得晕头转向。几年前是如此,今天还是如此。
  大声疾呼"美国的学校非改革不可了"的,可真大有人在,美国最有权威的教育史专家之一黛安·拉维奇就是其一,八十年代的时候她的著作就引发过全美国
关于教育现状的大论战,今年她又推出了一本"警世新作",叫《学校改革失败的一个世纪》,劈头就说:"在几乎整个二十世纪里,要找到一个专家、家长、学
校、以及公众对美国学校的教育都满意的时段根本没有。……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校的质量、方法、甚至目的,又一次成为争论的中心。"按她的看法,美国的学
校正被三大观念上的误区破坏着,简直误人子弟;而一批有识之士试图改革,却总是遭到失败。
  往下细看他们的争论,我是听公觉得公有理,听婆觉得婆有理,看完了比不看更拿不准主意了,对美国教育的是非功过满脑子只剩一个字:"乱"!──几乎
是每想到一个立论,都可以举出与支持它一样多的事实来驳倒它。
  我也曾看了不少中国家长、教师关于美国教育的文章,但看完后感觉作者们和我也差不太多,都属于"盲人摸象",摸着的"美国教育"全都只是它的某一
部分,大家的差别只在于有人明白、有人不大明白、有人大不明白这一点。我向大家一样,光讲一堆个案故事,会不会因为太缺乏代表性而意义不大呢?
  思来想去,反正我是一涉及"中美教育"便痛感辨不清是非、拿不出定论的,那么索性也就别等想明白了,把已经产生的感觉,有多少先说多少吧。


  感觉一,美国老师不让人想起"园丁"一词
  女儿对我说过很多次,她在国内上小学的时候,看到的老师们永远呆在学校里,便以为老师都是不回家、不必回家、也没有家的,以至有一次,一位老师把自
己的孩子带到学校来,令她大为震惊。
  我虽然知道老师当然要食人间烟火,却也深知他们为学生肯付出多少精力和心血。
  我结婚的时候,女儿已经上了小学四年级。由于缺了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与之磨合、演练这一段,我无从具备其他家长此时已经练就的本能,对女儿的教育问
题也就显得毫无计划和设计,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儿出窟窿了堵哪儿了──那几年好象一直都是在"可能明天就船到桥下、水到渠边了"的巴望中渡过
的。
  幸亏那时我还在国内。中国学校和老师们的家长式管理,大大弥补了我当家长这方面的不足。那时候的女儿极为调皮捣蛋而且自有主张──她闯了祸你教导她
的时候,她眼睛看着你这个方向,心思却在她自己的轨道上。现在回头去看,那些也许正是她的长处,可当时谁能预料呢?就只能先把那些当短处,拼了命去扳
她,可叹其实我并没能扳过她。那时候我们俩之间常常显得我这头捉襟见肘、黔驴技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上课不带书本下课不作功课,而我竟然对此一无所察。直到有一天,我去学校给她交伙食费,不慎误入老师的备课室。一个老师迎上
来:"找谁?"我明白走错地方了,一边解释一边正要后退,那老师却叫起来:"你就是高歌的妈呀!"我一听这话不是头,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被一圈老师包
围了:"你终于露面了!""你们家高歌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没有一次上课带课本的!""从来不作功课!""上课话那个多!""哪儿象个女孩子!""你
说什么对她都不起作用!"铁一般的事实,刀一般的言辞,让我连招架之功也没有,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尴尬,心中暗恨那丫头:闯了这么多祸她倒活得快快活活
的,我老实巴交的如今还得替她"顶缸"。
  不过到最后,这场对我的声讨其实是喜剧收场,因为所有老师的愤慨到底之后倒都是对女儿的喜爱──"爱之切故言之也苛"么!他们都说她聪明伶俐能歌善
言,是棵"好苗",他们都有信心教好她,唯一希望的是我作为家长能常与他们联系,让他们感到他们并没有"孤军作战"。
  回到家里时,我虽然对先生一通告状、两人合力把女儿彻底收拾了一番,虽然我痛感这些老师们的教育方法一定是有毛病的,肯定比不上我小学和中学的老师
们,但我心底里却并不反感他们,而且满怀笃定:把女儿交给学校和老师,她翻不了天!有那么多负责任的老师的交叉火力,她纵是孙悟空,还能跳出如来佛的手
心去?只要她不旷课逃学,光是少写几篇作业我还豁得出去。
  我是到了美国以后,才逐渐打破心理上对学校和老师的那种依仗的。第一个打破我这种迷信的,是女儿小学的班主任欧尼尔夫人。
  女儿来美国的时候已经在北京进了几个月的初中。她到美国之初,我听从了当特殊教育老师的好朋友朱迪的劝告,先把女儿回送到小学六年级去适应几个月,
再让她上中学。朱迪的理由是为了孩子安全:到了中学去,女儿就是最低年级了,高年级的孩子比她大好多,你很难想象他们会坏到什么程度,一旦他们欺负她,
她初来乍到的很难应付。而小学里最大的孩子也不过和她一样大,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女儿于是进了小学、碰上了一个她喜欢的老师欧尼尔。那时候,女儿的话题常常不离老师,今天怎样怎样启发、昨天如何如何调动,总之她象是天天获益不
浅。我和她爸便对这个老师生出由衷的感激,又由感激而生出无限的信任──国内延下来的惯性吧。
  有一天,欧尼尔写了封信给我,问我同不同意她周末带我女儿出门参观?我二话不说就签字回复她说"同意"。她于是找上门来,对我表示特殊的感激,因为
这并不是学校活动,难得我却这么信任她。我不加思索就说:"当然信任你,你是老师呀!"她却使劲摇头,说,"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信任老师的,也不是所有老
师都可以信任的。"我今天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已经很平静,可在我听她说这番话的当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女儿看到老师居然还有自己的孩子。
  因此才体会到朱迪对我的情分非同一般。我们在国内的时候,都习惯了朋友之间直言相告,不管大家交情深不深,不管主意出得对不对,只要出主意的人本意
是好的,就无所谓"得罪"听主意的,却不了解美国人可不一定如此。他们好象不习惯"干涉别家内政"。你们家前进方向的问题,甭管对错,大小主意都由您自
己拿,哪怕你没主意的时候其实很希望有人来"干涉"呢。如果没有朱迪,必定没有任何美国人对我提任何关于送孩子去哪所学校比较合适的建议。当然,我有很
多中国朋友,他们都给我过很多建议和帮助,可是因为同样来自中国,同样都是不大出校门的留学生,我们大家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大概都不会从另外的角度、
根据当地的实情、而想到女儿顺理直接进中学之弊端。
  后来我看到的情形果然如欧尼尔所言。美国的家长们,往往不那么信任学校和老师,有些人甚至象是专为挑老师的不是而生的──按朱迪的话说,很多家长
有"起诉狂"。告老师对自己孩子"性骚扰"的,抱怨学校没对孩子因材施教的,抱怨老师种族歧视的,抱怨老师管教过严的,总之任何不满都可能弄成对学校的
诉讼。
  朋友老赵任教的中学里曾有位台湾来的女老师,大概也和我们相似,觉得老师就和家长差不多,如遇学生上课调皮捣蛋,拍他一屁板也没什么不妥。万没想到
那男孩子的妈不干了,一路吵到校方,要算这一板(也许只是一拍)之帐,一口咬定老师对她儿子这叫"性骚扰",扬言如果学校不开除这个老师,她就连学校一
起告上法庭。那女老师人缘挺好,连校方都觉得她是冤枉的,但是学校毕竟更不想卷进无谓诉讼──那会影响学校声誉,所以最终顶不住那妈妈的聒噪,将女老师
辞退了。事后,校方对全体老师再次进行了"防起诉培训"──本校老师个个要记清:万不可与学生有任何肢体接触;老师与学生谈话,一定要找第三个人在场,
并将房门大开,等等。
  你要说这次纯粹是家长找碴儿,可美国也的确发生过三十多岁女老师与她的一个16岁男学生怀孕生子的事,《时代》周刊上连文带照登了几大页呢,看得人
惊心动魄──那男生尚未成年呢!
  这类事一多,哪个家长敢象我当年似地那么踏实地指靠老师、又有哪个老师敢让你指靠?老师们与学生的距离是刻意拉开的,轻易地他们绝不越雷池一步。他
们可以保证尽职地教课,却不保证教课之外还跟孩子爹妈似地管教你孩子。在国内时咱们都把老师形容为园丁,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就是象照料小苗那样照料学
生;美国的老师则很难让我联想到"园丁",我倒觉得他们更象那堆水呀肥料呀空气阳光呀之类,他们也泼心血、也洒智慧,泼洒完了你吸收不吸收就是你的事
了。做家长的,得亲自当园丁。
  于是我逐渐把在国内的时候"依靠老师掌舵,借鉴自己判断"的方针,变成了"依靠自己判断,借鉴别人点拨"。当我得知当地的中学很不理想之后,便在女
儿上中学之前,举家从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教育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二的路易斯安那州,搬到经济相对发达、教育经费最高、教育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的新泽西州,代价是放弃了我在学校已有的全额奖学金,先生也放弃了已经录取的学籍和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并且打烂了大半个家当的坛坛罐罐。《東邊日出西
邊雨:美國讀書紀實》

(未完待续)


(本文已被阅读1184次)
--------------------------------------------------------------------------------

本文通告引用(Trackback)链接: /wp-trackback.php?p=9667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感觉中美教育(之一)》共9件评论
taishan的评论
November 21st, 2008 at 10:20 pm
我觉得你的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taishan的评论
November 21st, 2008 at 10:20 pm
我觉得你的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taishan的评论
November 21st, 2008 at 10:20 pm
我觉得你的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test的评论
November 22nd, 2008 at 12:17 am
Looks like the auther has nothing to say

匿名的评论
November 22nd, 2008 at 4:35 am
作者智商不够,脑子乱。

匿名的评论
November 22nd, 2008 at 4:35 am
作者智商不够,脑子乱。

匿名的评论
November 22nd, 2008 at 11:02 pm
孩子她生母还在吗?

匿名的评论
November 23rd, 2008 at 12:25 am
what is it all about?

匿名的评论
November 24th, 2008 at 11:08 am
一面之词。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