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不发生通货膨胀,就发生货币危机
2009-11-21 凤凰周刊
眼看着房价、股价节节攀升,对升斗小民最温暖的安慰来自于某些体制内经济学家铿锵的语调,中国没有通胀,短期内也不会发生通胀。
如果我们认可CPI等于通胀率的理论,那就得承认通胀确实没有发生,但这样做无异于掩耳盗铃。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CPI指标已经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存在系统性缺陷,有意地隐藏了货币贬值的危机,增大了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证明CPI不高,9月份除了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其他同比都在下降,民众怨声在道的居住类指标更是明显下降。并不是国家统计局和民众的脑袋构成不一样,而是指标的构成不一样。民众看的是房价,而国家统计局是以租金、购房贷款利率、建房与与装修材料等作为参考指标。
谁都知道,中国的租售比属全球高位,所谓租售比即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而我国的租售比大大突破了警戒线。以一线城市为例,有关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自2004年以来就一直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去年基本维持在1:335左右。今年上半年,北京二手房租售比首次突破1:400,部分区域达到1:420,而目前该指标已经接近1:500,部分地区已经达到1:600。房价高涨,房租还在原地徘徊,最多略有上涨。再以东莞为例,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租房客减少房租大跌,但随着货币增加,广东的房价却节节上升,不过CPI将显示该地居住类指数下降。
国家统计局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11月中旬,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提醒市民称,现在没有通货膨胀,消费者千万不要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抢购房子,这样恰恰属于"上套"。姚景源先生是统计行家,也许做得到不对高房价动心,但千万民众面对离谱的房价与眼看要发毛的纸币,恐怕按捺不住购房的冲动。
事实是,不止楼市,为应对货币超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投资大幅增长。从今年5月开始出现存款活期化苗头,10月份央行公布的数据终于创出新高。据Wind资讯统计,M1增速自1996年1月起可查月度统计,今年10月的32.03%为近14年来最高值。M1和M2增速"剪刀差"从9月的0.2个百分点扩大至2.61个百分点。用大白话解读这一数据,就是居民害怕贬值不肯存款,开始将货币从银行搬到股市、楼市和车市等市场。
这是明显的通胀预期。中国历史上,M1出现20%以上,随后6个月皆有高通胀相伴随:第一次是1985至1987年的高通胀期间,1987年12月M1同比增速高达26.70%。第二次是1992年至1996年的高通胀期间,M1同比增速持续高于30%,1993年12月甚至高达38.80%。第三次是2007至2008年间,M1同比增速持续高于20%。1~10月份企业存款增速高达36%,而全部存款增速仅为27.46%,相差8~9个百分点。反观反映通胀情况的CPI,依然如温吞水,在原地缓慢向前。
更有甚者,为了让CPI的涨幅不那么高,以前有学者甚至生吞活剥美国的核心通胀率,也就是将农产品、资源价格剔除出指标范围之外——是啊,CPI好看了,但把核心指标剔除出去,这样衡量物价的温度计没有任何价值。
美国曾经有过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时光,小布什执政的前期就是如此,他甚至把高喊预算平衡的斯诺踢出内阁,而延请了华尔街银行家、原高盛董事长保尔森为财长,美国本已严重的赤字一发不可收拾。由于中日等国购买美国国债、提供了大量廉价商品,美国的幸福时光一直延续到2008年上半年。
黑天鹅突然飞过,到2008年上半年,能源价格节节上涨,全球惊呼通胀来临,但此时货币危机也就来临了,甚至没有过度期,经济从炎夏突然转入隆冬,这就是货币增发与资产泡沫的威力。
中国比美国稍好之处在于,银行中26万亿元以上的存款让宽松的财政政策有了底气,同时金融杠杆程度又不高。当居民争相把钱从银行取出时,银行又靠什么来维持扩张政策,保持长期的资产泡沫呢?
CPI应该被扫到墙角,以目前的货币政策,在急速的通胀后是下一轮货币危机。君不见,全球资源期货价格上升,中国能源价格拉开大上涨的序幕?
注: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幸福岁月里,大部分时间没有发生通胀,最终国际通胀伴随着货币危机。
不发生通胀就需要人买单,美国由全球买单,中国呢?存款居民,投资者,最后是纳税人。
国家统计局承认消费统计有缺陷。
国家税务局提出知情权。现在的关键是预算的透明,如果继续以保密等理由让预算黑箱操作,一切边角的改革难以见到成效。既然广州能够公开,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叶檀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