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也许有幸在年轻的时候遇见年迈的哲学家,让人不用等到年迈就能与灵魂应当获取的认知有所接触,那么这该是一个值得鼓励持续以日的过程。在书中读出花来,该是很高的境界吧,至少要在书里找一口饭吃,这是很实际的。柏拉图也不能饿着肚子谈哲学吧!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前言:也许有幸在年轻的时候遇见年迈的哲学家,让人不用等到年迈就能与灵魂应当获取的认知有所接触,那么这该是一个值得鼓励持续以日的过程。在书中读出花来,该是很高的境界吧,至少要在书里找一口饭吃,这是很实际的。柏拉图也不能饿着肚子谈哲学吧!
《论柏拉图》
[法]让-弗朗索瓦马特 J.-F.Mattei 著 张�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柏拉图的夜莺:哲学的尘世试验
怀特海断言:西方哲学传统不过是柏拉图书页下方的一系列注脚而已。柏拉图的夜莺也许同于苏格拉底,唱的是永恒之歌。哪怕世界的舞台只有唯一一幕戏,一个孤独的演员。展开一卷哲人所写的书,我们便展现了隐而未现的回忆,且我们每一次都会重现洞穴中那个囚徒被遗忘的容颜。于是,我们开始寻找那个忽明忽暗的洞穴,寻找与回忆有关的灵魂的形成和世界的范畴、统治城邦的法和神话的伦理教诲,然后站在历史的高枝上,远远地洞悉那场将生命熔炉于哲学建立的尘世试验。
明暗洞穴,尘世进场歌
也许是卡夫卡的故事,也许是博尔赫斯的小说,这是一个人尘世的进场歌。我们在尘世中周游天际,只不过使自己对这片孕育万物的土地具有了鉴赏力而已,而其中则盈满了所有的回忆。那个酣睡醒来的人是柏拉图吗?他缘何在垂直的阴影中心绪不宁?为何不属于口腹之欲的奇怪烦恼会找上他?然后他站起身,向前走去。他看到了火焰发热的光亮,开始设想“光亮—阴暗”这样的影像。是否还有更明亮的地方?阴影中间的分割线如何存在?明亮乃是溢出整个事物的东西,溢出的同时,也为此显示了它的恶边缘与轮廓。
他开始朝洞穴走去,步入洞穴的时候头部闪耀着阳光,因为他同样感受到了阴暗的召唤。阴影是不能忘却的,阴影让他若有所思地想起了明亮。然后他在黑暗中遭受到了同伴的嘲笑与讥讽,但他无法澄清。他有预感,将在阴影中死去,因为他曾经体验了明亮。
这首有关洞穴的尘世进场歌跳动着人生彻悟的隐喻音符。苏格拉底曾解释过这个奇怪的洞穴:“有时候,人有机会抵达更高的世界并发现事物的真相。当他呆在上面的时候,他会怜悯那些仍然呆在洞穴里的可怜囚徒,但当他返回洞穴之后,他会为上面的阳光感到茫然,并重新在黑暗中摸索与徘徊,还要遭受那些一直住在幽暗世界里的囚徒们的嘲笑。”
千百年来,各式各样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如卢梭、黑格尔、弗洛伊德等曾用“洞穴”来形容他们在破除人们的痴心妄想以帮助他们发现真理时候遇到的困难。生命中很难有那么多想当然,在享受光明的时候,我们无法想当然地理解黑暗,当光明失去的时候,我们更无法想当然地适应黑暗,只有在光明与黑暗中持续穿行,才能证明生命起伏的状态,才能见证我们生命的韧性。无论是思想上的墙上黑影,还是性格上的黑洞,终将都是尘世进场的必考之题。等到终场之乐响起,我们假若依然能潇洒穿越所有黑暗的嘲弄,那么说明这些明暗洞穴为了生命的强大光荣的存在过。是啊,两种运动的每一种,从阴影回到明亮,又从明亮回到了阴影,都因瞬间的变化而得到了强调。苏格拉底的灵魂上了天,这样柏拉图的思想才能降入我们中间。
生死体验,灵魂辩证术
柏拉图的洞穴就是雅典,他的整个一生都是从苏格拉底的死亡、以及从人类缺乏感恩之情这样的事实中汲取意义的。如苏格拉底这样的智术师是如此自由,躲藏在墙壁背后,为这个城邦制作幻想,令身陷囹圄之人醺然而醉。若苏格拉底从未离开洞穴,那么柏拉图便会第一个从这生养万物的世界中抽身而出,以便体验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体验到局外人的意味。
在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当日,柏拉图登上了讲坛,面对同胞说:“雅典人,在那些登上讲坛的人中间,我更为年轻。”但他被法官打断并示意去做自己的事。这位被视为最贤明之人背叛死刑促使柏拉图钻研哲学,他从中得到了哲学论断是,所有城邦毫无例外都有一个邪恶的政体,其立法如同其道德意义都受到了严重腐蚀,以至于根本无法治愈。柏拉图的愤怒恰恰被他自己视为一种道德热情。愤怒了解了他人所遭受的不公命运,而理性此时是用于认知实在的本性。
当灵魂与实在遭遇的时候,灵魂的戏剧化一面展露无遗。愤怒成为伦理之初的份内之事,精灵天性中的一张脸在愤怒的面具之下隐约现出时,仿佛正是哲学自然而然形成的起始点。但事实上,认识来源于惊奇,哲学的光明是因为电闪雷鸣的幽暗力量的远去,哲学起始于面对世界的惊羡之情。精灵的形象幻化成开启存在与善的两种方式,从而构成了灵魂的结构。惊奇因体验存在而产生,愤怒因体验善而产生,人便是由这双重体验走入世界的。也许正是老师的死亡激发的关于善和正义的愤怒之思,才让他寻找关于命运与生存的法则。
柏拉图继承了老师的思想遗产开始哲学逻各斯的铺陈和言说。理性的方法让人的灵魂开始动起来,赋予它以自身的节奏,并让它回到真理的道路上。辩证法以悖论的方式,凭借严密的逻辑,将自己的步伐镌刻在富有寓意的形象中,并进而重回阴影之中。对话是抵达真理的途径,灵魂悄悄地引导交谈,灵魂终将是通过定义表现的:自我运动的不朽性。当然,善的理念是灵魂不断追求的东西,如果缺了它,欲望便会泛滥。当灵魂成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沉思状态,被善之不容置辩的原则所照亮,善就使可见实在成就了存在和本质。
虚实原型,城邦善谱系
哲人凝神注视真理之草地,从而滋养了其灵魂的诸理念无论有多美时,他仍旧应该返回大地,重返感性世界,寻找返乡的路。一个事物的本质通过它的原型或理念表现出来,它们具有整全普遍的特质,无法化约为特殊的客体。善本身并未被视为原型,而是理念。
原型是否是已知整体的统一?原型是否是一种思想。美德到底是天生禀赋还是后天获取?对回忆的假设可以解决这个认知的问题,该假设包含了形而上学的双重前提:对所寻求之事的认知,以及灵魂相对于身体的现在。灵魂在实际存在之前,便已经与其应该获取的认知有所接触,以至于不管从事实上还是权利上都一直处于重新认识的状态。柏拉图提出了第三种关于认识原型的奇怪假设,按他的理解,瞬时如同灵魂的天性,会显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肯定与否定、稳定与静止、暂时性与永恒性。对存在的类型化判断中,本质的研究进入了虚虚实实的对立之中。
谱系模式规定了柏拉图辩证法的步伐,他根据形成洞穴影像的幽暗与光亮之持续递进的方法对存在的整体做了排列,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谱系,构成了四个样态。他还关心建立一种理性道德观,即关心灵魂的美德,使统治万物、具有普遍形式的法重见天日。法阐述的事天地万物的分配,与法相关的便是分配女神和正义,正义因为人的横行霸道而愤慨,并为受害者遭受的苦难进行报仇,因此伦理与政治便应该服从正义要求,因为正义统治着知性范畴,自然也可以应用于感性世界,并深入其中,管理城邦和人类本身。故而正义昭然若揭,是为灵魂及城邦诸种功能划分等级的天然体系。
人与城邦一样,使灵魂的低级部分服从高级部分,将欲念置于理性的保护之下,确保高级与低级部分处于和谐的状态。理性因其智慧统摄了整个灵魂,热情辅佐之。伦理正义则如人的行为的内在秩序,使灵魂的各部分调和起来。
无论是从明暗洞穴的进场中,是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生死体验里,还是针对世间原型本质的叩问内,柏拉图都离不开与灵魂的对话与审思。他全面考察了灵魂中的智慧、勇气、美德,也思索了必朽的口腹之欲。紧绷于神话与理性、论证与叙述之间,于是柏拉图哲学便以神话-逻辑的形势诞生了。柏拉图的教诲存留在那些戏剧的、神话的、辩证法的文本之中,后来的阐释者不断赋予他的文字以生命,并让它的哲学生命式注脚长活于灵魂游历的尘世试验中。
听,那是柏拉图的夜莺在浅吟低唱!
法天下四周年纪念专题电子书下载:法天下电子书:四周年纪念专题.chm
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 雅典学园”字样,并标明本网网址 http://www.yadian.cc/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牛博山寨头条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