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G4G] 富兰克林・利特尔:屠杀历史不容忘怀

by 灵子
纵横周刊
  基督徒们何以能漠视乃至参与六百万犹太人丧生的大屠杀?他穷其一生研究。
  毕业那一年,刚刚取得神学学位的富兰克林·利特尔(Franklin H.
Littell)去荷兰参加一个年轻学者的宗教会议。旅途中顺便到德国观光,想不到自此决定了今后的方向。人生大概都是由这样未可知的偶然瞬间决定的吧。
  那是1930年代末,利特尔出于好奇参加了当时的纽伦堡大集会(Nuremberg
Rally)——该集会是纳粹的宣传盛事,自192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以加强纳粹党与德国人民的团结为目标,后期参加者人数超过50万人,来自党政军各个领域。
  年轻的利特尔被吓得目瞪口呆,因会上充满公开的种族偏见,以及对雅利安民族无限的宗教似的推崇。最夸张的是希特勒神明一样的出场,宛如沐浴于光晕之下令千万人瞻仰膜拜。"那时候我只好溜了"。多年后,已成为大屠杀研究学者、神学家的利特尔仍清清楚楚记得那一幕。
  这一次经历触发了他对德国历史、宗教的兴趣与疑惑。此后他相继取得耶鲁神学博士学位、于密歇根大学、埃默里大学等处任教,并选定了究其一生研究的课题——在德国这个基督教文化欧洲的核心地带,受过洗礼的基督徒们何以能漠视乃至参与六百万犹太人丧生的大屠杀?
  "当他选定这个课题的时候,国内几乎还没有类似大屠杀研究这样的领域。"另一位大屠杀研究者、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哲学名誉教授约翰·罗斯(John
K. Roth)回忆说。
  诚然。战后近二十年内,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始终没有成为公众讨论和研究话题,人们似乎达成了共识:幸存者们需要时间疗愈伤口。伤痛固然需要时间来治疗,历史却不能因时间而遗忘,二十年过去,即便伤疤仍在疼痛,也该认真追究下暴行背后的真正原因了。
  1960年代,对大屠杀的关注逐渐增多。作家埃利·维赛尔(Elie Wiesel)的小说《夜》、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的《女孩日记》等"创伤文学"出版,对"死亡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Adolph
Eichmann)进行审判,有民间力量开始收集幸存者的证据证言,各种探究大屠杀背后真相的努力浮出水面。
   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大屠杀学术研究的先河,富兰克林·利特尔正是这多元的力量中重要的一员。1959年,他在埃默里大学开设首个以大屠杀研究为课题的研究生专业;1970年,他建立起以此为主题的年度学术会议,这个论坛到今天仍在继续;1976年,他又在坦普尔大学建立起该专业的博士点。
  在学科建设的同时,他亦以二十几本专著、上千篇论文的形式给出他对历史迷思的答案:基督教在创立初期便具有对犹太人及其信仰的轻视排斥。1930年代的德国,在国内宗教力量上占相对优势的"认信教会"群体(confessing
churches)——为抵抗拥护希特勒政权的"德国基督教"(German
Christians)而形成——对犹太人大屠杀一直保持沉默,既没有公开抗议,也没有向受害者施加援手。
  对这一现象,利特尔认为:基督教教的排犹主义历来已久。《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有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门徒犹大为银币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造成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
  "基督教的排犹主义是基础,是瓶底的那一层,只要你愿意,不光在德国,在全部基督世界都可以掀动风暴。在此之上,才是文化传统和社会偏见的积累作用。"利特尔在一次访谈中说。
  2009年5月30日,富兰克林·利特尔在宾夕法尼亚州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他此生最知名的著作是1975年的出版《犹太人被钉上十字架》(The Crucifixion of the
Jews)。书中指出:"基督教从本源上讲就是犹太教。耶稣、保罗、彼得,大概都死在奥斯维辛了。"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您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墙内请用谷歌阅读器订阅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