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G4G] Re: [G2G] 熊培云:从限政到宪政

没有底线的合群,只会使人类走向疯癫(想想希特勒)

作者: 熊培云 2007-01-15 15:28:00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0

2007年1月2日上午,一名年轻女子坐在成都某酒店6楼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经警方和消防官兵劝说, 该女子最后放弃了跳楼。然而,从该女子坐上窗台到被警方带离的5小时内,楼下围观者笑声一片。有人喊着"哦,哦,快跳",有人拍照、摄像,有人呼朋唤友" 快点过来看热闹"……更有甚者,在街对面民房的5 楼上,坐在窗边弹起了吉他,边唱边看,看年轻女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了。
  这位女子是幸运的。面 对引颈而望的看客,她终于没有晕眩而下、"以身饲狼"。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发生在湖南湘潭的相似一幕。一名叫姜建民的男人爬上楼顶准备自杀,引得 2000余名看客高喊:"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最后结果是,姜建民满足了这些看客噬血的请求,双手抱拳,一跃毙命。"湖南人冷漠如刀",自 此不胫而走。
  类似场面发生的还有不少。
  有人悲愤地想到了鲁迅,想到他所批判的涎着口水观赏凌迟表演的"冷漠的看客",想到"中国 人的劣根性"。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劣根性"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其所见证的是人性的卑污。事实上,早在1967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曾经发生过类似事 情———面对一名声称要从塔顶跳下的同学,200多名学生同声呼喝着:"快跳!快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跳了下来,当场身亡。
  应当说,噬血之 本性,为全人类共有。否则,你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今人热衷于在自家书房或卧室里对着发生在遥远伊拉克的战争品头论足,或将萨达姆被吊死的照片与视频在网上广 为转播。只不过,上述中国人走到大街上,并且以其大呼小叫的排场将潜藏于人性之中的某种隐秘无耻地揭示出来。
  种种噬血场面,不由得让人想起尼 尔·波兹曼有关"娱乐至死″的断言———人类是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显然,"娱乐至死"并非大众传媒所催生,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正是"娱乐至死"的精神 催生了大众传媒,而"以死娱民"的古罗马角斗场因此可被视为大众传媒的最早起源。一方面,角斗场可以满足民众看马戏的愿望;另一方面,统治者可以通过马戏 实现对民众的控制。如电影《角斗士》里的那句著名台词,"罗马的脉搏不是长老院里的云石,而是竞技场上的黄沙"。
  今天,"世界是平的"。在我 看来,它既包括全球化的扁平,也包括理想被放逐之后的世俗化的平庸。透过电视或电脑,人的视界局限在"平幕"之内,我们观赏现实生活里发生的一切,就像观 赏压在玻璃板底下的马戏照片———生活变成了马戏,而且是一场场与我们隔绝了空间和时间的马戏。
  心理研究同样表明,个体在群体中的思想与行为 往往与独处时有所不同。群体容易诱发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如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 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 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
  在此前提下,"人多力量大"同样意味着"人多破坏力大 "。"乌合之众"像是被情绪操纵的木偶随时准备侵犯他者的权益。当这种针对人类自身的"自我戕害"变成人的条件,个体因此堕落为一堆被集体的魔鬼控制的" 无用的热情"。借用黄健翔的话说,那些催促绝望者跳楼的看客 "像被魔鬼附体一样",他们代表了人类噬血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
  我们看到,许多人呼朋引类、成群结队去 行恶。你也行恶,我也行恶,每个人都"去个性化",背对自己的灵魂。所谓"入伙",即是"去个性化"的开端。具体到某一事件中,人人都有责任便意味着都没 有责任,于是在责任扩散的心理暗示下,平素胆小如鼠者也会变得破坏力如牛。显而易见,正是因为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去个性化",使集体吞灭了个体,使个 体输掉了自己理性与情感的底线,而这种没有底线的合群,只会使人类走向疯癫。


2008/8/31 参考消息 <go2group@gmail.com>
宪政及其倡导的政治生活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只是,如凯恩斯所说,一个好的思想要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大约需要50年时间。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更长。尽管早在20世纪初便有不少有识之士接受了宪政思想,然而不得不承认,至今中国仍处在这场尚未完成的转型之中。所谓"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有法律并不等于有法治",21世纪的中国——"宪政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南风窗杂志的BLOG by 南风窗 on 8/15/08

    本刊记者 熊培云

  如何限制权力,规范权力,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政府不至于从"必要的恶"沦落为"必然的恶",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显而易见的是,正在为宪政而努力的今日中国,若要告别过往的窠臼,获得一个有希望的前景,一切还得从不断地限政与控权开始。

  

  改革开放的限政之维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时期内,个人与社会都被权力所淹没。在1956年中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经济与社会更被扫荡一空。当党政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此时的中国甚至连家庭这个古老而基本的社会单元都已经岌岌可危。且不说此时夫妻因为立场与斗争反目成风,"大跃进"甚至让许多人在自家做饭的权利也被没收。此时的"大锅饭"具有进攻性,社员们只准到集体食堂吃饭,各家做饭的大铁锅必须交到大队砸了炼钢铁。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建立,而按照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的理解,整个社会不过是一个"国家辛迪加",政府是这个国家垄断大公司的总管,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的雇员。显而易见,这种集权性的制度设计是将全体公民都拉上了国家的战车,而且杜绝了社会"自雇谋生"的出路和在灾难来临时逃出生天的机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渐渐意识到,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逐步实现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而改革开放所指向的首先是限政与分权,是改变"以党代政"的痼疾。在《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提到邓小平的"限政思路":

  邓小平历来把克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错误做法,实现党政分开看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关键。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在论述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时鲜明地提出过"反对'以党代政'"的口号。他尖锐批评了把党的领导误解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权高于一切"的错误观念,要求改变"包办一切"、"遇事干涉"的错误做法,肃清"'以党治国'的国民党遗毒"……在1980年8月18日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纲领性报告中指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是出现官僚主义、机构臃肿、滥用权力、压制民主、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等弊端的制度性根源。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为"限政"指明方向。尽管在吴敬琏看来,"遗憾的是,现在20年过去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统一,问题也没有获得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分权与限政之路仍在日积跬步,以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进行。而这一切首先得益于政治型的计划经济向法治型的市场经济的缓慢转型,得益于个人与社会从"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不断解放出来。

  这种解放首先是个人从国家体制中的出走,逐渐收复如贡当斯所说的不能让渡与剥夺的权利;其次是个人相聚在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托克维尔意义上的结社自由。当然,这首先只是经济上的结社自由——组建企业。

  谈到改革之初经济上的结社自由,熟稔中国改革的吴敬琏曾经谈到过一个"可笑"的细节。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改革实现以后,一些专家提出让城市的私人企业合法化。第一个起作用的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研究机构中的林子力教授,他用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可笑的办法,引用《资本论》第一卷里面的一个算例,说只要雇工不超过8个人,雇主就是个体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所以从1983年开始,雇8个人以下的企业就被叫做个体劳动者的企业,允许存在和发展。

  当然,这种"可笑"更是一种果戈理式的"含泪的微笑",其所反映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时代人们如何绞尽脑汁、百折不挠,如何点滴突破旧有体制的智慧与决心。而正是这些"可笑"的事物的成长,渐渐构成了今日中国经济与社会对政治权力的限政与分权。

  关于这一点,著名法学家江平从不吝惜自己对市场的积极评价: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本来就密不可分,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民主政治,或者说市场经济本身就推动着民主政治。市场讲主体地位平等,必然包含平等要素;市场讲意思自治(法律上的说法,可以这样说),自然与契约自由密不可分;市场讲人为本位、权利为本位,则直指人权。平等、自由与人权是市场经济暗含的政治诉求。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反腐败最响亮的口号如"打倒官倒"所反映的也是限权之争,而非驱逐市场的意识形态之争。

  改革开放至今,人们早已达成共识,即市场经济关乎法治而非意识形态。市场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只有真假之分。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提倡市场经济就是提倡法治经济。而一旦承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就不难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将通过限政与分权为中国未来的宪政打下基石。

  

  法律如何限制公权与保障私权

  人们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这无疑是对金钱的污蔑与栽赃。君不见,那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不仅给世界带来了优秀的软件,也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慈善家。回顾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悲剧,真正的结论或许应该是"不受约束的权力是万恶之源"。而对权力最有力的约束,对社会最有力的保障,莫过于可兑现的法治。如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政府论》)

  权力是"法无授权即禁止",权利则是"法无禁止即自由"。显而易见,法治所要调整的是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场经济、私人生活以及政府行为。以权利计,若要改变一些政府部门动辄自我授权,事事要管的执政思路,就必须对政府不断限权,要求兑现法治。

  兑现法治首先得有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规范政府行为方面已经出台了不少法律。

  公法方面。近20年来以限制公权为目的的几部行政单行法陆续出台。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这是中国首部行政单行法,使得"民告官"、"行政程序须合法"等理念落实到了法律层面并且渐入人心;1996年遏制"乱处罚"的《行政处罚法》实施;2003年针对"乱审批"的《行政许可法》实施;2004年被称为政府行政权力10年间第三次"缩水"的《行政强制法》实施。法律专家指出,上述单行法出台实际上已将大部分行政权力纳入法律框架,作为行政基本法的《行政程序法》由此呼之欲出,该法的最终颁行将标志着中国行政法体系的基本完善。此外,在规范权力方面还有《立法法》、《公务员法》、《反垄断法》等几部法律陆续出台。

  私法方面。私法所调整的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和2004年私产入宪一样,2007年《物权法》的通过同样是中国公民权利成长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过去中国是以公法秩序为核心的社会,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公有制改造和随后的"三面红旗"让"私有财产"甚至这个概念从中国大地上消失。如今,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与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加,有关私法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权利宣言书的《民法典》也在酝酿出台。用法学家江平的话来说是"私法就要向公法争夺地盘,要求保障,其中还包括了要防范公共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威胁"。

  与此同时,修宪也提纲挈领地参与了这场限权运动。如2004年"人权入宪"与"私产入宪"秉承了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公共权力的宪政思想,被视为中国宪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限制权力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政府官员的个人腐败、组织性腐败以及权力扩张等行为并不会因为宪法的存在以及几部法律的出台戛然而止。举例说,2004年7月1日执行《行政许可法》以后,现在的实质性审批比几年以前有增无减;《物权法》生效后,各地无视民权的"推土机政治"仍在大行其道。更具反讽意味的是,2008年8月1日,历经14年磨练、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正式实施。然而,据《反垄断法》起草小组成员黄勇教授介绍,当初在制定草案时就计划今年8月1日前要制定40余个配套规则,"迄今为止,无一出台"。和《破产法》"刚出台就破产了"一样,被媒体称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无法执行)"的《反垄断法》出台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益部门的"非暴力不合作"。

  

  历史大脉络:从"嬴政"到宪政

  宪法是一份公民权利的清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说,以限制公权、保障民权为精神指引的宪法不愧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回顾中国2000余年的历史,省思当下中国人的所有努力,不难发现,中国已经以及将要完成的历史,即是一部从"嬴政"走向宪政的历史。

  嬴政乃秦始皇之名,本文所谓"嬴政"则是指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专制政治。有人或许说,秦始皇极力主张"事皆决于法",多少有点"法治"精神。显然,这种想法着实是对历史太过多情。因为秦始皇更主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将自己视为"法"的化身,求执政者、司法者与立法者三位一体。所以,嬴政时代的"法治",说到底不过是"繁刑严诛"的"高度自治"——这个天下全由皇帝自己说了算。所以才有了"妄言法"、"焚书令"、"挟书令"、"诽谤法"等钳制思想自由的严刑峻法。秦始皇是专制主义的始皇帝,此后历朝历代都争着"学习嬴政好榜样",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今朝拥有。

  与"嬴政"的中央集权相比,宪政则主张"宪法集权",而宪法必出自于公意。显然,以时人对历史的认识,宪政与"嬴政"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好坏政治的两个极端。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说到底即是处在由坏变好,由"嬴政"而宪政的中途。百余年来,中国由封闭而开放,由传统而现代,虽然其间不乏沉浮甚至倒退,但宪政终为人心所向……

  19世纪末,随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酝酿和启动,孟德斯鸠的分权立宪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都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变法主张及方法。孙中山也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创设了"五权宪法",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增加考试权和弹劾权。值得一提的是,为落实"五权宪法",孙中山为中国人设计了一条"军政、训政、宪政"的宪政之路。谁知其后的掌权者在民主的初级阶段"训政"训上了瘾,竟忘了有宪政这第三阶段,直到最后迎来了"最是仓惶辞庙日",终于无政可训。经过百年的等待与挫折,今日中国人知道,宪政无关训政,宪政只能在宪政中求取。如胡适所说,宪政不过是平常人的政治,并不高深,宪政是宪政最好的训练。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政府由管理控制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逐渐转变,"有限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理念日益彰显。国家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学习宪法时曾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宪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学习宪法,遵守宪法,执行宪法,维护宪法,要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为契机,增强宪法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与此对应的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成长。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民告官"。20世纪80年代每年的"民告官"案件不过几十件,如今,"秋菊打官司"以及官方败诉早已不是新闻。仅2003年至2007年的5年中,中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47万余件,其中2007年首次突破年10万件。这种对权力的"日常的抵抗"表明,每个中国公民身上都有宪政基因,宪政的唯一条件是人。

  宪政及其倡导的政治生活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只是,如凯恩斯所说,一个好的思想要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大约需要50年时间。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更长。尽管早在20世纪初便有不少有识之士接受了宪政思想,然而不得不承认,至今中国仍处在这场尚未完成的转型之中。所谓"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有法律并不等于有法治",21世纪的中国——"宪政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您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墙内请用谷歌阅读器订阅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