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今非昔比的中新关系
孙喜
中国网友
诚如张高丽副总理所言“新加坡是中国特殊而重要的友好邻邦”,中新两国的友谊毋庸置疑。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访问新加坡,并分 别在《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发表中英文署名文章《深化中新合作,共创美好未来》(Deepen China, S'pore cooperation for a better future),彰显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诚如张高丽副总理所言“新加坡是中国特殊而重要的友好邻邦”,中新两国的友谊毋庸置疑。然而,源远流长的中新关系随着时过境迁也难免今非昔比,目前两国的关系格局中就至少凸显出四方面变化。
第一,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角色定位已悄然变化。
三十多年前,正是邓小平先生虚心听取了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的建议,才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 幕,而且邓小平先生更是明确指示要向新加坡学习。自此,中国就一直把新加坡当作学习治国理政的楷模。从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川新创新科 技园和吉林食品区,中新合作的确在不断深化。近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再次强调“中新合作互补性很强”。
然而,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90年两国建交之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到 新加坡的10倍,而去年则已超30倍。中国这名曾经的“学生”如今已羽翼丰满,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因 此,虽然中新两国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刻意避免直接竞争,不过中国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迫于发展需要与新加坡的竞争正显得在所难免。
新加坡地小人少、自然资源匮乏,唯坐拥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自然成了其最 重要的经济命脉。因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瓜达尔港到新疆喀什的公路铁路项目、以及争议已久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计划等等据 说都令新加坡感到了不安。
第二,两国中青代民众之间缺失传统的互谅互解。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一直面临着生存与外交困境,即若成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卫星国”或“附庸国”都 难免丧失其主宰自身命运的独立自主性,而最终归于平庸甚至消亡。然而,中国普通民众对此可能缺少感同身受,因此新加坡在夹缝中生存的外交平衡术往往被解读 为企图左右逢源的小伎俩。李光耀先生呼吁美国回归亚洲的“平衡”战略就遭中国网民抗议是想“制衡”中国,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于钓鱼岛争端的“劝告”则被 中国媒体渲染为“警告”中国。
另一方面,新加坡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新中的文化渊源不屑一顾,而对中国的认识则有失偏颇。 在他们眼中,中国大体上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国内社会问题频发,且与他国矛盾日益渐多的发展中的东方巨龙形象;而 对于中国人的总体印象也不是那么良好,抱怨中国移民和外劳普遍“不文明、不守规矩、不诚信”。
二十多年来,新加坡已经培养了近万名中国官员,因此未来中新两国在政府层面上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应该会越 来越有默契。不过,如果“若即若离”的中新两国民众之间继续缺失成熟的共鸣与深入的互解,很多可以互惠互利的政策恐将越来越难以推行。对此,两国媒体可能 也难逃部分责任,因为它们对于两国关系的报道一贯偏好于避重就轻的粉饰太平抑或以偏概全的渲染矛盾,而真正直面问题、开诚布公、客观公正、全面深入的严肃 探讨往往难于见诸报端。
第三,中国与绝大多数东盟国家关系正在不断强化。
本月10号,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特地发表了《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 明》。在东盟10国中,柬埔寨、老挝、缅甸是中国的传统友好邻邦,除了菲律宾选择与中国强硬对抗外,大部分国家都在强化与中国的联系。本月初,中国国家主 席习近平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中印尼和中马均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本月中旬,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文莱、泰国和越南,表示将推动中泰和中越全面战 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在东盟10国中,虽然新加坡与中国建交较晚,仅略早于文莱,但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和人员互访 至今均已增长超过20倍。不过,一直走在东盟国家前列的中新关系似乎已度过了“蜜月期”。虽然习近平和李克强本月初对新加坡周边国家的密集访问并“不意味 新加坡地位不如其他国家”,不过中国与其它东盟国家日益紧密的交往还是难免令中新关系有一种“不进则退”的尴尬。
最后,两国新生代领袖间的私人友谊似乎有所淡化。
自1976年首次访华至今,李光耀先生在37年间共访华33次。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李光耀先生会见过新 中国历代领导人,并与邓小平、江泽民和李岚清等中共领袖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李光耀先生就曾利用自己与台海两岸领袖良好私人友谊牵线搭桥,促成了著名的 “汪辜会谈”,为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重要里程碑。然而,他的继任者吴作栋和李显龙与中国新生代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友谊以及对中国事务的影响力似乎均 在逐步弱化。2004年,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李显龙访问台湾就曾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两国关系留下了阴影。
结语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有着天然人文渊源的中新两国关系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两国 未来更应该着眼于求同存异,继续理解彼此关切并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两国继续深化经贸合作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紧密利益共同体十分重要,但是如 何强化两国新生代领袖间的个人友谊和普通民众间的人文纽带以超越单纯的经济利益可能更为关键。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