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贾鹤鹏 | | 时间: 2013年05月2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
按照现在的增幅,中国的教育投入以购买力计算有望在几年内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但中美教育管理体制却看不到任何趋同的迹象。 |
转贴到: 新浪微博 关注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加入 人人网 豆瓣 |
在迟到了12年后,中国教育投入在2012年终于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4%这一法定目标。虽然这一达标姗姗来迟,但由于中国GDP总量已经达到50万亿,达到4%的目标也就意味着政府教育支出将达到每年2万亿元。
但随着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人们对中国教育的不满也水涨船高。不满的表现之一就是时常把中美两国拿来做对比。许多家长向往着美国教 育中对孩子们的创意与独立性的培养,与此同时,诸如40%的中国小学生都因为压力过大有过自杀念头等等报道更是让斥责声传遍了微博和大小论坛。
但几年在美的亲身经历和研究,让人感到,中国教育的差异远远不止于功课负担轻重或独立性有无这般简单。君不见,美国媒体评论也充满了教育失败论,不少人羡慕中国教育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起到支撑作用。
儿子在美国上学,确实很少有作业,而给学生作业留得少,又让班主任能从判作业的任务中腾出手来,可以带着学生们去讲故事、唱歌、做 实验甚至是观察小虫子。儿子在班上做得最多的事儿,就是各种项目(projects),比如图文并茂地描述俄亥俄的一种动物,画出来的作品则放在班里展 览,让家长们观摩。家长们则借着参观孩子们作品的机会彼此交往。
但与此同时,美国孩子们文化课学习的程度则让人不敢恭维。儿子马上上完小学二年级了,但数学课的难度还没有超过两位数的加减法。
这样的差别,并非仅仅是由于美国教育重视创意和独立、中国教育则强调灌输式学习这种理念的差异造成的,更不能有教师是否有爱心来解释。
首先必须看到,中美两国在教育资源投入强度上,长期以来确实有很大差异。在奥巴马执政前,美国各界政府本着鼓励拼搏的理念,在养老 和医保上投入很少,但在教育上的投入却从不手软,因为这意味着机会的均等。如今,美国公共支出的14%,公共部门雇员的40%都在教育领域。2012年, 美国各级教育支出合计将近8000亿美元,合4万多亿人民币,绝对值仍然是中国的两倍多。充分的教育投入可以让各种公立学校满足多样化教育的基本需求。
但经费并不代表一切。按照现在的增幅,中国的教育投入以购买力计算有望在几年内接近甚至超过美国。
但中美教育管理体制却看不到任何趋同的迹象,而教育管理体制,最终也会在孩子们的教育内容上有所体现。比如中国孩子们沉重的学业负 担,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提高成绩的需要,而保证本班、本校甚至本区的平均成绩不断增长,则是包含学校班主任在内的各级教育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标准化 的考题和条理化的文化课,也是适应这种对上负责的数目字管理的最好形式。
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者不需要考虑上级领导的意图,美国的教育经费来自联邦和州两级财政的比例,合计不超过30%,其余大多数都来 自所在的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钱,绝大多数又来自孩子父母们交的物业税,所以让“家长共同体”满意才是教育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和家 长们自然都愿意看到孩子们更多按照兴趣来发展。
与教育经费主体的基层化来源相适应的,则是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的公开和公正的(虽然绝对不是公平的)资源调配,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美国的学区制。学区好的地方,房价往往高,物业税也高,相应地教育得到的投入也就更多。
中国的学区情况就很不相同。首先好初中、小学的学区只与具体的学校相关,而不是一个地区;其次,那些被称之为学区房的住宅,虽然贵得离谱,其房价收益却与教育事业毫不相关。
但中国的上层调控资源却绝非一无是处,而美国分散化的教育制度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恒贫。好学区房价贵, 物业税高,距离市区普遍有一定车程,穷人买不起也住不起。其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更加得不到好的教育。以保证机会平等为由的高额教育投入并不能做到普通人 的机会平等。而中国政府强大的资源调控能力,则在让教育考评向上看、从而导致考分指挥棒大行其道的同时,也能够避免纯粹靠市场调剂导致的资源贫乏地区的窘 境。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