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G4G] 财富中文网 香港:有关信任价值的思考

香港:有关信任价值的思考 / Hong Kong: Reflections on the Value of Trust

香港:有关信任价值的思考

不久前,我在香港四季酒店主持了美国商会年会的首个分论坛讨论。

此次年会以"香港在中国新一轮改革中的作用"为题,而我所在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新商业环境下的经营之道"。

这两个议题都很贴近时势。

原因有三。首先,中国和世界都在焦急等待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金融及资本市场改革的政策导向;其次,已有明确迹象表明香港的作用正在发生改变;第三,中国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而且还将持续下去。

回想去年年会的主题是"香港在中国'十二五'计划中的作用",非常应景。因为"十二五"是首次将香港和澳门纳入其中的五年计划。很多读者都知道,十二五计划将截止于2015年。

1993年,香港美国商会召开了首届年会,主题是"大中华区的商业机遇"。我不仅出席了那次年会,还有幸参与了主题的选定。当年,"大中华区"还是 个全新的商业词汇,只有少数跨国企业为这个新划定的区域设立了业务单元。外企高管都好奇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而中国官员最初对这个词还有些敏感,后来就慢 慢克服了。

1993年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刚刚起步,中国对外出口也处在井喷前夜。那年,青岛啤酒成为在香港IPO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彼时,离香港回归还有5年,大部分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都臃肿不堪,经营不善。

青岛啤酒的上市大获成功,共筹得8.89亿港元,但和之后中国工商银行IPO筹得的160亿美元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如今,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已接近750家,占市场资本总额的2/3以上。

所以,就中国经商环境仅20年间发生的巨变展开讨论,一点也不为过。展望未来,居民城镇化、基础设施扩张、经济向消费型转变将成为引领变革的主要动力。

香港美国商会当天的日程安排得宜,除两位著名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外,其余都是分组讨论,参与者众,交流坦诚而富有意义。会议有合作媒体出席,内容公开对外发布。与会代表、分论坛嘉宾以及演讲人包括政府高官、企业领袖和学者。

现在想要在中国其他城市取得这样的会议效果并不容易。

当天,会议还着重讨论了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与日俱增的作用。一位著名的中国银行业代表表示,目前的形势比较复杂混乱,急需有效的沟通机制。

谈及香港角色的转变,大家似乎都同意跨国企业及内地企业都开始以新的方式对香港加以利用。

中国企业不再把香港单纯视作筹集资金的踏板,而是越来越多地看到它在人才和专业知识上对实现全球化战略的辅助作用。

而跨国企业也在寻求利用香港的新模式。

会上举了几个例子,都是关于著名跨国企业把负责全球事务――包括全球或地区责任――的顶级高管安排在香港的事情。这是一个新动向,耐人寻味。

总之,香港处在一切行动的核心,基础设施极具吸引力,且效率较高(当然空气污染的确需要改善)。

另一个例子是,跨国企业正忙于应对如何为快速发展的众多内地城市提供有效服务的挑战,结果发现上海也许并非设立华南和西南服务基地的最佳地点。

这是自1993年来发生的又一起重大变化,当年面向消费者市场的外国企业只注重中国的四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20年过去,四大市场已被400多座城市包围,其它城市也在迎头追赶。

跨国企业普遍感觉,虽然中国内地仍对国外投资者抱欢迎态度,但与以往相比,这种欢迎已变得有选择、有条件和有保留,而且面对的国内竞争也更加激烈。

相比之下,跨国企业在香港的经营一如既往,那里的透明度以及大部分政府商业相关政策的可预测性都相对较高,法制及反腐制度健全,税制富有吸引力,移民政策合理,劳动力生产力高。

还有一个难以用价值衡量却极富价值的因素就是信任。个人或组织信任别人的意愿与规则的执行效力紧密关联,确保了受法律约束的承诺都会被兑现。在这方面,香港的相关体制仍保持着较高的可信任度。

那天的讨论提振了我对香港的信心。困难和陷阱固然很多,但我比较乐观,认为香港有能力、并且会以对自身和中国其他地区都有利的方式应对挑战。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