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G4G] 「先租后买」的官商勾结本质

文:林辉 fred

(刊于10月13日明报)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on 10/18/10

作者:香港�立媒�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文:林辉 fred

(刊于10月13日明报)

本文见报之日,正是施政报告推出之期。今年的焦点,除了一成不变的刺激经济之外,80后和房屋均应落墨不少,而恐怕最后问题都会被政府转化 为「如何能在楼价不跌的前提下让80后上车」。事实上,政府早已在友好传媒吹风,会推行「先租后买」的房屋方案,甚至连房协的选扯也报道了出来,看来已是 事在必行。

实际是暗撑楼�回赠计划

据报道,「先租后买」非常类似自由党 早前建议的「流转公屋」方案,由房协兴建特定单位(姑且名之「流屋」),然后让一些有供楼能力但无力付首期的家庭迁入,每月缴交私楼�值租金。在一定年期 (如5年)之内,住客便需要购买其他单位或「流屋」本身,而届时政府就会「回赠」部分过去交过的租金以作首期之用(也必须作买楼用)。

骤眼看,这是一个储钱计划,但实际却是一个暗撑楼�的回赠计划。政府回赠的金额,并不是住客的储蓄,而是一种公帑、补贴,性质相等于现时的公屋以优 惠价钱租予居民。即使这是储蓄,从右派的观点看,政府既没理由负起为�民储钱的责任,而且也不会比�民懂得投资自己的金钱,更不应规限�民用自己钱的方 法。而事实上,回赠是补贴不是储蓄,从左派的观点看,政府不但没有透过介入�场将更多基层�民带离被地产商剥削的深渊,还狠狠地、毫无怜悯地大脚一伸,将 他们送进大地产商的怀抱中,变相将公帑投入楼�、推高楼价,即使不是官商勾结,也肯定是失职。

最后得益的是地产商

政府拒绝复建居屋,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要为公屋预留土地,如今在「流屋」面前可谓自打嘴巴。说到底,这个非驴非马的计划,最大用途恐怕就是让居民在楼�大跌之时,可以透过支取回赠,趁低吸纳,成为承托楼价的一个方法。最后得益的,不是80后,而是地产商。

----------------------------------------

回应

周四, 2010-10-14 12:00 — Albert

无 sense

我越来越觉得林生你无 sense:

1. 政府列明收取的是租金, 何来储蓄/投资/规限? 你下两句都讲「回赠是补贴不是储蓄」, 何以你自伤矛盾呢?

2. 租住的房屋由房委会提供, 又何来地产商参与? 何来「公帑投入楼�、推高楼价」, 又何来「官商勾结」呢?

3. 公屋用地有一定的选择因素, 一般都是地价较低的土地, 而今次选青衣用地本来就不是打算建公屋的, 何来「自打嘴巴」?

4. 我认同计划有帮在楼市下跌时托一托, 但我想那正正是租户所期代的, 而且, 楼市下跌时托一托, 究竟得益最大者又是谁呢?

看完整篇文章, 我的感觉是作者无 sense, 为了批评政府而批评, 更什者是为写文而写, 唔知林生你是否贵人事忙, 请枪代写也不看一次就交稿.

-----------------------------------

周四, 2010-10-14 14:34 — 林辉 fred

回应

在明报的专栏字数有限,只能简单提出论点,解释得不清楚的话,敬请原谅。但你提出的问题,其实我在文章已有说明,在我多口再解释之前,也请一并阅读今天苏伟文在明报的文章《再评「先租后买」与施政报告》。

1. 住客交的是�值租金,但由于他住了五年之后便可以提出一半并作买楼之用,即是说住客其实是以

�价一半去租住单位,那不是政府补贴是甚么?

2. 政府是以补贴形式资助住客买楼,亦即是变相以公帑投入楼�。稍作计算,以每个单位每月10000元租金计,5000个单位,5年时间,加起来就 是$5000x5000x60=15亿元。但要补充,文章写时,政策并未完整出台,因此这个说法并不包括�民可以买回现正居住的单位。

3. 同为政府土地,左手交右手而已。政府既然说公屋这么渴�,那么这5000单位为甚么不一并建公屋?

4. 这一点,两睇吧。楼�跌就一定要救?

-----------------------------------

周四, 2010-10-14 16:02 — DAI ADORU

问题

2. 政府是以补贴形式资助住客买楼,亦即是变相以公帑投入楼�。稍作计算......

那一直以来居屋都是政府资助市民买楼,那可被说成公帑投入楼市吗?

-----------------------------------

周四, 2010-10-14 20:43 — 谢冠东

结论难成立

这个明益地产商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作者说到「还狠狠地、毫无怜悯地大脚一伸,将他们送进大地产商的怀抱中」,可是市民买的,将是房协的单位,那不是反而是避免了他们投进大地产商怀抱,是一项德政吗?

作者亦说到「最大用途恐怕就是让居民在楼�大跌之时,可以透过支取回赠,趁低吸纳,成为承托楼价的一个方法」,但反过来看,由于市民不用急于因为居 住需要而买楼,他们有七年时间考虑,无须在市旺时追顶,因此同时在另一个极端,也是「压制了楼市狂升的一个方法」,就这个层面看,对地产商而言此项计划只 属中性——甚至略为倾向负面,因为市旺时成交通常也较高,对地产商的利益较大。而到最后,我们认为楼价波幅较小,可以减少市民的心理压力;楼价不论急升还 是急跌,均会造成很多创伤。所以这个能减少楼价波动的做法,应属善政,而非有官商勾结成分的恶政。

其实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太阴谋论,当作者说了一项阴谋,而背后的理据根本不能完全成立时,就有中伤他人的可能了。这并非作者过往的形象和笔法啊。

(诚然,作者已回应行文之时,尚未知道可以选购房协的单位;可是我认为作者也许有责任在知道以后,删除正文「还狠狠地、毫无怜悯地大脚一伸,将他们送进大地产商的怀抱中」之指控,因文章是在施政报告公布之日发表,有可能会误导读者,以为置安心又是恶政。)

-----------------------------------

周五, 2010-10-15 02:31 — 林辉 fred

回东兄

文章见报了, 我个人宁愿不要大改, 免得令人觉得混淆, 宁愿之后再写再解释, 所以即使施政报告指住客可以买回现单位, 我亦没有再更改文章。

的确, 住客可以购买现单位, 比只能购私楼好得多, 令这个计划有点变相居屋的意味, 但始终是形似神不似。可以购买现单位, 意味着�场同时增加了业主和单位, 而施政报告中亦指出『计划没有传统居屋的转售限制以及补价要求,增加市民在物业市场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表示了希望将更多�民进入私楼�场, 而且是以公帑利诱他们进入私楼�场(否则不能取得回赠)。由公入私, 不一定是坏事, 如果�场本身是健康的话, 私可能比公更好, 但明显现时的私楼�场极不健康, 我亦看到不这个计划如何可以令楼�降温(降温也不见得是政府的目的)。

但我觉得你提出的分析也颇有意思,可以继续讨论。

-----------------------------------

周五, 2010-10-15 09:48 — DAI ADORU

一稿两投的预言失实文章

老实说,自从上次一篇「粗口」之后,我就已经对林辉不抱好感。

今次又是这样,混淆视听,看不清楚便阴谋论一番,我想,这是传媒的责任,即使你只是民间记者。

《明报》选你这篇东西来登,其实跟你的文章立论是否可靠没有关系,

因为现在的传媒编辑很多都没水准,这是我们大家都心照的,

而这也是独媒出现的原因----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没想过,林生这篇文是「新旧媒体一稿两投」,即系想点?

《明报》由投稿到刊出会有时差,我理解,

给你最善意的推定,你是「太过关心」所以用词很重,

大概,如果你是以分析或展望的角度,你道出你的担心,没有人可以挑剔你,

但林生,你的笔触有需要这样又猎奇又阴谋吗?

文章被《明报》刊登了,虽然文章乃个人意见,但我也不得不担心会影响广大读者,误人子弟。

另一个问题是,施政报告是在十月十三日上午十一点到中午时份被读出的,

但你偏要将你那篇「预言会世界末日」的文章一稿两投到独媒,

并在十月十三日十七时廿五分刊登......

请问林生,你是否有责任去审视过文章的真确性才按submit?

既然你决定将你的文章都投到这里,

而你在这里的「投稿时间」又是在发表施政报告三四个小时之后,

你是有绝对必要将文中的资料给更新的!

不论你篇文是何时写也好,当你未清楚有关计划却要先来「预言」一番,正如楼上两位朋友所说,资料out、错,也相当的阴谋论,

我看其他讨论区都见有网友说林生这篇很阴谋论,所以不要觉得是任何人都在针对你。

回说该个计划,租也好买也好,楼是房协起的,应该不会有这种「发得就发」 的情况发生,我实在想不到可以有甚么空子说到「官商又勾结」里去,反而现在大众都认为四年才一千个额是太少,如果正如林生说政府真是在「推市」的话,「先 租后买」不是应该不设上限吗?「置安心」无疑有不足的地方,现阶段也难说这是一项德政,但说到官商勾结里去,确实是有点为反而反为闹而闹,甚至是无理取闹。

极其量,最多只可以话大阿多努在此时此刻抽你水好仆街,

但林生你既然声称自己是独媒编辑之一,

相信我要求先生你摆出最起码的「编辑操守」绝非过份,

问题是,你已经不是第一次有欠专业。

-----------------------------------

周五, 2010-10-15 09:21 — 谢冠东

回应置安心

我想作者也是一时失手,我对作者人格毫不怀疑。当然,由于我们是争取公义的,所以自己做事,也一定要完全公义。所以也不免对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压力了。

我想作者虽然说不想修改正文,不过在正文处已不合时宜之处加一个注释,似乎是最起码要做的事。

置安心与居屋其中一大差异,在于置安心的补贴较小,不像居屋地价极优惠。由于置安心与私楼差价没这么大,因此他们未来换楼的可能较大,不像居屋住户,由于一直逃避补地价,即使大小与位置已不适合业主,也只有继续忍受。

可是这也不等同有益于地产商。首先,他们不一定会换楼;第二,置安心的出现,仍是令政府的房屋供应增加了,那对地产商只会是坏事,市民可以不选择私 楼;第三,若私人市场极不健康,市民可以不送羊入虎口,继续住置安心,所以市民并无受害。那怎样看也是对地产商的制衡,而非帮助。(有点抱歉,其实三个论 点是一样的,只是有递进关系。)

问题的核心在于,作者觉得那为私楼带来一群潜在买家,可是这群人本来就要住屋。现在只是可以考虑不选择私楼而已。市民说上车难,先租后买是给他们一项小量的补贴,而市民日后要怎样用这笔补贴,他有选择的自由。这也是置安心比居屋的一个优胜之处。

我个人对居屋有保留。居屋是否一项不合理的补助,是有其争议之处。如某入息水平有房屋需要,需要补助,可以考虑放宽公屋限制;而当他收入水平提升, 便要求其迁出公屋。居屋补助的坏处是其补助是终生的,不能按其日后收入水平提升,向他收取土地的间接税,以资库房。置安心解决了这一问题。

-----------------------------------

周五, 2010-10-15 18:28 — 林辉 fred

回东兄

你的提醒也对, 我确实应在文章后段指出这个批评是基于未有最新资讯的, 下次会留意。

但以事论事, 置安心的问题既很大, 也很小。小的意思是, 无论它是极好还是极差, 其数量少得可怜, 而住客能购买屋的时间最早也要九年之后(平均每年一千个), 到时香港陆沉了也说不定,这个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缓兵之计。但问题大的意思是, 这个政策定位古怪,根本没有打算处理香港楼价过高的问题, 而且只会使其升不会使其降, 而楼价高企不下的具体效果则与卖地价钱有关, 最终得益的不会是普通小�民。

我找了一些资料。英美等地也有实很类似计划,但其背景则是经济放缓、楼价下跌,有屋�人住,计划是以鼓励人买楼及托�之用。香港还要这样吗?

我说这个政策定位古怪,是因为如果政府是为了让�民购买政府的房屋,那为甚么要让他们先住五年,而且在迁入之前完全不知道五年后要用多少钱去买这个 单位?如果政府建屋,又以�价进入�场,这又怎样帮到那些无法住公屋又买不起私人楼的�民呢?其实最终,当然是想他们可以投入私人�场,而关键还是在于楼 价本身,而楼价的关键则在于每年建屋量,最最最关键的则是高地价政策。政府全都不打算动,置安心不过是烟幕,说它是官商勾结(高楼价与高地价,政府与地产 商的互利),并不为过。

-----------------------------------

周五, 2010-10-15 20:00 — DAI ADORU

林生,你是否认为本人提出的是不值得你的注意?

要知道,你是这里的编辑之一,我相信我对你的批评并非无理取闹,但你的选择回应似乎是在边沿化本人。

-----------------------------------

周五, 2010-10-15 22:55 — 阿蔼

一点澄清

林辉已于七月份退出编辑群

-----------------------------------

周五, 2010-10-15 23:33 — 谢冠东

同时回应林辉和Dai Adoru

覆林辉:高地价政策很难改变,这个问题我思索已久。

现时政府的收入结构,乃低税收+高低价。我同意它不是一项好做法。可是,那问题源于现时逾半私楼是自住的。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已通过高地价缴付了间 接税(又或是一时间也付不起,只是靠按揭来付),如果政府收入结构改为高税收+低地价,已付地价者(或仍在付按揭者)便变成被双重征税,十分不公。

说到官商勾结的问题,最重要是高地价政策,其地价应该只有益于政府,而非有益于商家。这才是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包括地产商补地价不应补少了、地产商不应发水等等。而今次《施政报告》也终于开始打击发水楼。

林辉说到的「置安心」年期太远、单位太少,远水难救近火等,我都同意。不过我主要还是比较难以同意推置安心也是一种官商勾结就是了。我亦在上次的回应说明了,那除了能托市,也能在另一个极端压制楼市狂升,所以「只会使其升不会使其降」之说我认为还是不能成立的。

这里再补充一点。我明白很多人希望楼价很便宜,不用为了供楼,工作这么辛苦。但大家也不应认为楼价应定于建筑水平,完全不收地价。那问题在于大家应 该也要有份承担政府开支,如警察、消防、医疗、教育、社福、图书馆、合理的道路基建等,那只是看要用间接税还是直接税的方式来承担。

我觉得我和林辉这种互相讨论很好。

覆Dai Adoru:我明白你的不满,只是作者确有不回应的权利......我相信你在这里表达了你的观点,也算是达到意见纷陈、百花齐放的良性目标。容我越俎代庖,代林辉以及独媒感谢你长期对独媒的支持和监察,并期望你继续为这个平台付出。

诚然,我自己也不满意独媒的「主旋律」问题。例如林辉也有出席的七月初那个「政改投票之后」论坛,我把全部演讲内容都笔录了,却可能因为也包含了何 俊仁的演说?所以也不被列作焦点——那本来是给人好好再思考余若薇、何俊仁、梁国雄、马岳发言的一个中立而平等的机会。反而叶荫聪编辑只是以一个短篇幅, 把论坛的某些批评民主党的角度勾勒出来,却成了焦点,我觉得这对读者来说是可惜的。虽然我也得感谢叶在文中感谢我的辛劳笔录。

最初我并没有考虑把文章登在独立媒体。到去年十一月左右,谭�禧说很喜欢我的反高铁一系列文章,大力游说我放在独媒。我觉得那是好事。当然世事没有 完美,难以期望独媒事事称心如意,只是在这里刊文,仍然能让多一点人看到,即使不满意「主旋律」的处理手法,也总胜过弃独媒而去。而香港也是需要独媒的。

同时,我也明白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改变这里的「主旋律」,我也只能继续勤勤恳恳,做自己力所

能及的事。共勉之。

-----------------------------------

周六, 2010-10-16 03:09 — DAI ADORU

回谢冠东

就是因为这里的主旋律跟我关注的有别,

我想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更加不平鸣。

比较陈大文、林忌等人的遇批评便发飙以及反转猪肚便是屎,

林辉只是不回应,可见林辉是「比他们有修养」的,

但明知自己的文章有问题都容许文章见街,那是甚么居心呢?

资料上的力求尽善是文章作者须负的责任。

最起码的,林辉在他的文章好应该讲明「施政报告公布在即」,文章只属「笔者个人对先租后买的前瞻」,

毕竟这只属于个人「据报道」而推敲出来,

读者信与不信是个人选择,但林辉在他的文章却不负半点责任,

别人在这里回复表达质疑他才「娓娓道来」甚么甚么。

如果幸运/不幸地没有人对林生弹劾,

是否会让他过了海便成神仙,舆论也给影响?

他这篇文是出于抹黑还是担心,我想林生会比较心知肚明。

就算林辉现在「已经不是编辑」,但作为文章作者也该文责自负,

而不是事后受到读者非议才出来解话。

老老实实,他不回应我是他的选择,

但即使我有没有批评他,他终归都是有责任道歉的,

况且,林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香港�立媒�的最新更新:
  • 性别国手——访问袁维昌医生 / 2010-10-12 09:42 / 评论数(0)
  • 先保保钓,再保中国次主权 / 2010-10-05 11:47 / 评论数(2)
  • 威玛青年与香港青年 / 2010-09-29 11:27 / 评论数(2)
  • �建民、��明—�威�文化套於香港青年 / 2010-09-29 11:22 / 评论数(1)
  • 引人怀疑的「风水桥」 / 2010-09-22 10:38 / 评论数(0)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