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G4G] Re: 潘石屹:房地产已经到了沉淀的年代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53a020100m5ds.html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作者:曹林华
来源:东莞时报
来源日期:2010-10-20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虽为公司内刊,但9年间俨然已成当代济世者思想前沿阵地,期发行2万余册  主编许洋拒绝透露停刊原因,称"还不是时候"

  《SOHO小报》死了,死得很突然。

  10月17日,SOHO中国高级副总裁、《SOHO小报》主编许洋在其微博上写道:SOHO小报第9期"回到常识"向全体读者告别谢幕。

  这份地产大亨潘石屹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内刊,"在这个热衷谈论成功、财富和时尚的年代,安静并执着地走完了她的路。"

  此前,《SOHO小报》办了共119期,300多位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言论和思考。

  许洋的微博一语激起千层浪,网友们开始疑问,《SOHO小报》为何而死?

  SOHO高层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18日,在接受东莞时报采访时,许洋表示,"肯定有一些原因,但现在还不是说出来的时候。"

  潘石屹老婆定名字

  《SOHO小报》的前身是《现代城客户通讯》,专为现代城的期房业主通报工程进度、施工情况等。

  后来,期房变成现房,为业主提供工程进度、施工情况等的《现代城客户通讯》就显得有些落伍。甚至,有业主直言不讳地告诉潘石屹,每期收到客户通讯就会不开封地直接扔进垃圾桶。

  这对当时的潘石屹多少有点打击,就决定停办客户通讯。但《现代城客户通讯》停办后,却引发许多老朋友给潘石屹打电话,质问他"为啥不给寄内刊了,是不是出事了"。

  重复的解释让潘石屹很烦,他觉得,内刊还是得办下去。但潘石屹觉得,得"改主意,不要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打转转,也不要老给自己的公司做广告,也不要老是自己公司奖励、提拔,领导的讲话,受某某领导的接见,你自己觉得是大事,别人并不关心"。

  很快,《现代城客户通讯》复刊。当时,潘石屹决定把通讯彻改成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刊物。但在刊物名称的选择上,争论异常激烈,周刊、文苑,不论起什么名字都显得特别正规,有悖于红石公司所提倡的文化自由。

  最后,还是潘石屹的太太――张欣拍案:"就叫小报"。

  2002年6月,《红石小报》诞生。当时,做IT的人认为网络可以改变世界,各行各业都在都在想办法与网络接轨,潘石屹觉得房子也应该跟着变,"我们所建的房子的本质是空间,所改变的应该是空间。"

  于是,潘石屹就提出了SOHO的想法。此后,红石公司变成了SOHO中国,《红石小报》也适时调整为《SOHO小报》。

  潘石屹说,《SOHO小报》更注重的是知识,是思想的东西。因此,《SOHO小报》渐渐成了一个讨论城市文化的平台。

  大家云集

  思想深刻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SOHO小报》便从此定位与企业内容无关。因此,有人把《SOHO小报》称为"非媒体"。它更像公司办的一份同仁刊物,"武断地讲,就是免费派发的《万象》、《书城》或《天涯》"。

  《SOHO小报》联络了许多中国当代有想法、有思想的人来写文章,包括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崔卫平、《公共论丛》主编《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王焱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都曾向其供稿。

  这里每期都集中一些有分量的思想和言论,使大家在热热闹闹的商业社会中能安静下来,听一听真正有见地的声音。

  当时,《SOHO小报》有2.4万册的发行量,其中客户只占六千,媒体三千多,其余的读者"都是主动索取滚上来的量"。

  《SOHO小报》红得一塌糊涂,让潘石屹也有些意外。"每天我们都得到朋友写来的信,打的电话,要求给他们寄,也经常能够收到一些读者朋友给我们寄来的小礼物、土特产。"潘石屹说。

  此时,许洋建议潘石屹,是不是可以把《SOHO小报》公开发行。但这却遭到潘石屹的拒绝。"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盖房子上。"

  潘石屹不但没有把《SOHO小报》扩张,而且还要求控制在一定的发行量,不要做大,不要公开发行,"因为目前杂志的产权还不是非常的清楚,还是有法律风险的。"

  主编许洋:还不能说

  《SOHO小报》终究逃脱不了死掉的命运。许洋似乎早有预想。十年前,许洋说,"就这么一点点往前做,它对人的影响应该是长远的,参与和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我觉得就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不适应就死亡,无所谓,不用特别替他操心。"一语成谶。十年后,《SOHO小报》"死了"。

  10月17日,SOHO中国高级副总裁、《SOHO小报》主编许洋在其微博上写道:SOHO小报今年第9期"回到常识"向全体读者告别谢幕。

  此前,SOHO小报办了共119期,300多位作者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言论和思考。"在这个热衷谈论成功、财富和时尚的年代,SOHO小报安静并执着地走完了她的路。"

  许洋在接受东莞时报采访时表示,尽管《SOHO小报》停刊了,也不存在人员失业的问题。因为,该报就他和李楠两个人,"业余时间做的,李楠还是继续回到推广部。"

  然而,包括《SOHO小报》的读者,以及网友的人在内,大家都想知道,《SOHO小报》为何而死?

潘石屹的SOHO小报猝死  18日,许洋在接受东莞时报采访时表示,"肯定有一些原因,但现在还不是说出来的时候。"

  "小报对中国的贡献不止一份读物那么简单"

  博友罗振宇:Soho小报停刊。它对中国的贡献不止一份读物那么简单。在另一个方面,它还是中国企业自我价值观表达的一次长期、卓越的努力。不料,竟成绝响。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杨锦麟:当一切归零之后,我们留下的并不只是遗憾,它的存在和结束,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祝福所有为这份小报洒过汗水的朋友。【最后一期《soho小报》主题为回到常识】

  作家"安妮宝贝":很少给杂志写稿子,在小报上却写过不少。李楠上次邀请去聚会,因为旅行未成行,原来已是为了告别的聚会。《SOHO小报》是立意笃定的一本杂志,如今停刊,纪念。

  潘石屹夫人张欣:《SOHO小报》谢幕了,9年来这份薄薄的小报一直承载着SOHO中国的文化追求。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纸媒杂志似乎不再适应我们的节奏,而怎么在更大更广更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中继续我们的文化追求就成了我们的新课题。

  潘石屹却选择了沉默,手机关机。

  商人的人文理想

  陈祥

  《SOHO小报》,是房产大亨潘石屹的企业内刊,在知识界内和一个自娱自乐的圈子内名声正旺。

  最近,《SOHO小报》主编许洋向公众展现了一个谢幕的姿势。创办了119期的刊物,真的要在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

  潘石屹的这份刊物,前身是《现代城客户通讯》这样一份半死不活没有丝毫血肉的刊物,继重新拼接骨架后起死回生,成为一份思想锐利,具有浓厚公共情怀的人文刊物,博得了国内知识界的认同。

  潘石屹的这一招,跟他在房产市场上给烂尾楼妙手回春如出一辙,有着某种契合。

  其实,《SOHO小报》并不形单影只。比如说,让王石引以为傲的,有电子刊物《万科周刊》一份荣耀,诸如此类,我在同仁聚会中见到过很多企业家的自办刊物,或电子版或纸质印刷,往往让你耳目一新。

  这些不起眼的私下刊物,通常会向许多名家文人约稿,而且稿费高得让人仰慕,通常是一字一元。总而观之,在办刊物的企业家里面,房产商人居多,这跟地产利润的惊人之高有关系。

  在这些如夏花绚烂的刊物面前,我能看到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贵族气质的企业家正在蛰伏养锐,如潘石屹、如冯仑等等。他们重新继承起中国近代实业家如张謇、卢作孚的传统和灵魂。

2010/10/20 参考消息 <go2group@gmail.com>
——在《凤凰周刊》创办10周年论坛上的发言

新京报》报道,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财富280亿元名列房地产榜首富;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以财富270亿元排名第二;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家族以财富250亿元成为“房地产探花”。这是胡润第五次发布房地产富豪榜。与2007年的地产首富杨惠妍相比,王健林的财富约为杨惠妍当年财富的20%

胡润百富昨日发布2010房地产富豪榜,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280亿元财富登顶首富。房地产依然是百富榜最造富的行业,但随着楼市调控的收紧,地产富豪的平均财富较2007年高峰时减少了25%。 吴亚军从11名升至第2名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潘石屹的BLOG by 潘石屹的BLOG on 10/20/10

——在《凤凰周刊》创办10周年论坛上的发言

 

  感谢《凤凰周刊》的邀请,使我能在今天的聚会上与新老朋友们见面交流,一起从各方面磋商社会的进步。

我参观过香港凤凰卫视的总部,曾两次写文章说,希望媒体界、电视界的同行能到凤凰卫视总部去参观,从他们对建筑、对室内环境的追求中可以看到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创新的意识,团结和开放的心态,很有感染力。我们作为建筑产品制造者——开发商也要向他们学习。房地产行业经过了盛嚣尘上、泥沙俱下的高速发展的年代,现在已经到了沉淀的年代,即回到房地产的本质:为社会和人们提供好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产品,并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余的利润、税金、股价等都是为社会提供产品之后的衍生产品,是给人们提供的一种对企业的评价方式和社会对好产品的回报而已。

 

  中国的城市建设用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许多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今天我们规划建设的城市,也将影响未来几百年人们的生活:是环保的、有效率的、有文化积淀的、谦卑的城市和生活方式?还是奢华的、浪费的、夸大自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城市和生活方式?这些今天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都已埋下了伏笔。只可惜,人们对城市规划的思考和对优秀建筑的追求,远远不及对房价的关注度,对房价讨论的强音压过了一切长远、理性的思考。

  

  今天按照会议的要求,增加一些关于房价讨论的噪音。谈一下我对目前房价的一些粗略思考。

 

  房价不是原因、是最后的结果。影响房价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供应,二是需求。

 

  第一,房子的供应主要取决于土地的供应,多年来土地供应一直受到限制,许多城市每年的土地供应计划都不能完成任务,造成了今天一些城市房子供应不足的现象。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用于城市建设,这条法律把中国土地一分为二。在城市化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合二为一,实现国家土地在法律上统一,结束因为各种历史的因由造成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区别、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的区别,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同时,拆迁的困难影响了现有存量土地的供应,拆迁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解决的办法是要尽快出台拆迁方面的法律,让所有人的行为有法可依,没有别的出路。

 

  第二,需求大。房子需求大,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市场上钱多,四万亿救市资金,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促进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居民手中还有几十万亿存款。如果住房的首付从两成提高到三成,相当于5倍撬动需求的杠杆变成了3倍;如果今天晚上股票收市后,出台首付提高到五成的政策,则相当于杠杆倍数从3倍降到了2倍,房价马上就会降下来,会立竿见影的。当然提高0.25%的存贷款利率,也会见到一点成效。

 

  其余的办法,如限制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住房,都是暂时、临时性的补救措施,既不治本,还有不少的负作用。

 

  最后我不得不谈一点,房地产行业这十年来,从产品质量到设计施工等方面进步很大,10年前建的房子与5年前不能比,5年前建的房子跟今天建的房子也不能比。这得益于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最充分地在这个行业发挥着作用,同时也得益于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相关行业对质量标准的提高。谢谢大家!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您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墙内请用谷歌阅读器订阅。
喜欢推特?请翻墙跟@elaoda,鹅推特推荐用中文!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