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楼市支撑,中国经济保八恐落空
摘要: 2012 年中国经济增长能否达到 8% ,被政府决策层作为能否避免国内经济衰退的生命线。近日,政府高层人士明确提到,尽管今年经济成长目标为 7.5% ,但仍要保住经济成长以 8% 的步调增长,并要求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经济马上触底回升。此间媒体同时引述一份相关文件称,政府强调楼市调控可微调,但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能否达到8%,被政府决策层作为能否避免国内经济衰退的生命线。近日,政府高层人士明确提到,尽管今年经济成长目标为7.5%,但仍要保住经济成长以8%的步调增长,并要求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经济马上触底回升。此间媒体同时引述一份相关文件称,政府强调楼市调控可微调,但不会松动。
形势比人强。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突然失去了增长动力。以4月份为例,4月全国出口同比增速降至4.9%,进口增速降至0.3%,几近于零。工业增幅骤减至个位数: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1%,创2006年11月以来新低。
这样的局面令人揪心。政府高层希望用投资拉动经济,但又担心重蹈2008年覆辙。刚在坊间盛传中央将启动新一轮4万亿元激活经济计划,不到两天,很快被否定。即使国家打算扶持制造业的部分投资项目,也遭到质疑。例如国家发改委刚刚批准实施的两个千万吨级,分别投资639亿、696亿元的钢铁项目,就引发“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批评。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楼市。当然,每逢房价地价上涨过快的时候,否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地位的呼声就甚嚣尘上。但是,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是无法否定的。2011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出现萧条,许多产业持续下滑,然而,房地产业仍一枝独秀。
虽然伴随着政府对楼市的调控和实施“限购令”,国内房地产市场跌入低谷,其税收占比却没有下降。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税收总收入达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上述四项税收增幅达26.8%,增幅高于税收总收入。而且,四项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6.3%,上升至去年的8.0%。
想想看,如果没有房地产作支撑,2011年以来全国的经济形势将更为严峻。
正如此,近期政府方面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已由2011年的决不允许放松——诸多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均强调房地产调控不动摇。而现在,更多开始在“支持首套自住”、“支持成品房(全装修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各类名目下,出现了渐进放松。到5月19日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则改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一个突出的例证是,5月8日扬州市推出楼市新政后,立即引起各方热议和猜测,有人称扬州新证也会像其他城市“松绑楼市”的情况一样,必然“见光死”。但20多天过去了,“扬州新政”不仅没有被叫停,而且受到官方肯定。5月25日,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对媒体表示,“扬州新政”并非救市,而是针对住宅产业化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应当予以支持和肯定,
也许“扬州新政”将是一个分水岭。在厦门、济南和南昌等至少10个城市陆续调整了公积金贷款松绑楼市政策后,5月30日,重庆市成为最新一个放宽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城市。该市公积金贷款的单人贷款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40万元,家庭限额由40万元提高到80万元,且贷款首付由30%降低到20%,可贷额度期限由20年提高到30年。
其实,地方政府的政策寻求降价、放量、拉动投资“三全其美”;地方“微调”除涉“限购令”外均获默许。“稳增长”的宏观政策取向将如何影响楼市调控?“稳”字当头的楼市调控,关键是要找到“三全其美”的办法:既能降低房价,又能促进成交量放大,同时还能拉动投资增长。
客观地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经济转型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况且,在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和作好相关准备之前就盲目转型,其代价将会更大。目前,房地产业拉动投资与消费的行业特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被经常引用的数据是,房地产业每增加1亿元投资,其他23个相关产业就将相应增加投入1.479亿元,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提升就业率上,有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没有楼市支撑,经济增长保八恐将落空。在目前条件下,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还是最佳选择,虽然不是完美选择。在当前国内出口低迷、投资不畅的情况下,拉动内需尤其重要,而在拉动内需中,房地产将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