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G4G] 电影 白狗

电影: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41829/


《白狗》——原著与电影
2008-12-07 12:39:34   来自: 贝小迟

  下笔之前,因无头绪翻查了一些相关资料,所获甚多。要写《白狗》,几个名词不可忽略,memoir、原著作者罗曼•加里(Romain
Gary)、他曾经的妻子——著名演员Jean Seberg、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和反善恶二元论。

  撇开电影不谈,先来看看原著。《白狗》是写于1970年的一部关于罗曼•加里和他妻子与一条白狗之间的回忆录,既然不是小说,那作品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不容怀疑(作者坚持说这只白狗的故事完全是真实的),即便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也充分说明"白狗"并非凭空捏造出来的。罗曼•加里是法国人,尽管因为私人原因多少被牵扯进美国的黑白纷争之中,但我相信他看问题的立场应比美国人客观地多。

  罗曼•加里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坚持拒绝善恶二元论的哲学观和历史观,即人没有绝对的黑白之分。基于Jean
Seberg六七十年代与黑豹党及黑人民权运动之间的种种联系,《白狗》这部自传性作品中的寓意再明显不过,不过作品中探讨的种族主义并非狭隘的黑人种族歧视,而是包含各种形式的广义的种族主义,这只白狗(注意了,这是只德国牧羊犬)身上所承载的正是作者一贯的写作观,即在特定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纳粹,都会对他人造成威胁,不管是人或其他动物、黑人或白人还是一国人或他国人。这只白狗是罗曼•加里在对人类的深度剖析和作为人的深刻反省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个角色、一个意象、一个符号。原著中他和妻子对白狗的改造是在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包括六十年代末美国的社会动荡尤其是
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美国黑色权利运动甚至巴黎五月风暴,而到了塞缪尔•富勒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背景化为乌有,时间显然过渡到了八十年代初,白人的代表由一个年轻而单纯的女演员来担任,很快,观众和这个年轻女孩一起被导演拉入了一场激烈的黑白之战中。黑人驯兽师孤注一掷地要驯服白狗,甚至在这畜生在上帝眼皮底下将同胞活活咬死后他仍坚持不渝,缘由何在,无非为了在白人面前证明黑人的能力,但结果呢,反而又将矛头转向了白人。

  看到这样一段话,"罗曼•加里最担心的是胜利者——原先的受害者会把自己作为正义的化身,以为自己目的崇高就可以不择手段,就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说《白狗》中那条迷路的狗曾受过对黑人发起攻击的训练。路人把这条狗送到狗的饲养场去。饲养场的管理员是个黑人,对这条狗重新进行训练,故事的结尾,这条狗变得只扑咬白人了。《白狗》陈述了这样的主题:作为曾是白人的受害者的黑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性急地模仿白人扮演攻击者的角色。……托多罗夫指出这里有个'一次暴力和二次暴力问题',作为报复的二次暴力往往作为自由的手段能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却经常再度导致悲剧,甚至更大的悲剧。"显然,文章作者未经仔细考证就将电影中的情节套在了原著里。例证是错误的,那论点呢,我没有理由怀疑,也就是说罗曼•加里确实想表达对胜利者的担忧,这与他的写作观一点不矛盾,问题是《白狗》中的胜利者是谁,不是作为受害者的黑人,而是被人调教出来的那只狗,一只被激发了纳粹本性的动物。原著中的"白狗"早已超越了动物的范畴,而电影中的"白狗"自始至终是一只动物,一个残喘于黑白对峙中的傀儡。除此之外,电影《白狗》简单地将对抗集中在黑人和白人之间,并多少有点想当然地设置了一个不攻击黑人转而攻击白人的结局,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化了黑白间的矛盾和冲突。影片中的驯兽师、最后被咬的白人老头,又或是导演自己,不晓得是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假如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白狗的存在,那么我要怀疑创作者的企图和品性了,正如我之前对白人创作的反映种族问题的作品的一贯看法,为什么要表现,根源何在,说到底前提就是白人骨子里就把黑人看作异类,先扇他们一巴掌,再去抚摸他们被打肿的脸。所以像《杀死一只知更鸟》、《撞车》这样的电影我是很看不惯的。像林克莱特《摇滚校园》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觉察到里面还有黑孩子的存在,因为创作者平等地对待和展现了一群孩子,在那个世界,没有黑白之分,但这远不是现实,不得不承认,种族歧视,再往广了说,各种各样的歧视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头脑里。但就算我对那些创作者的质疑甚至轻微的鄙夷有失偏颇,我还是要说,从一部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以一种怎样的情怀或胸怀去反映问题,我不是有意指责富勒狭隘,但至少《白狗》这部电影,是对原著一个狭隘的理解和改编。我无法揣测他为何坚持要拍教堂那幕戏的,那个场景我着实难以接受,如果可以我想问他老人家一句:那黑人招你惹你了,你怎么忍心这么糟蹋他?



2008-12-08 00:36:45: 你神经
  "电影《白狗》简单地将对抗集中在黑人和白人之间,并多少有点想当然地设置了一个不攻击黑人转而攻击白人的结局"

  不是吧,不然那个姑娘也会受到攻击。
  最后白人老头被攻击是因为把他训练成白狗的主人是一个白头老头(不然最后主人出场目的何在?)
  福勒可能只是简单想表现一个关于仇恨无法化解的悲剧



2008-12-08 11:18:08: 贝小迟
  他是想表现这个,结局完全可以料到,但这想法是不是太简单。
  原先那个训练者出场,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创作者借女演员之口将愤怒发泄出去,以表明自己反种族主义的立场。一面设置和强化(多为不经意地)冲突,一面又在摆明态度,这是很多表现种族主义的作品无法避免的矛盾之处。只能说,至少这些作品愿意去反映这个现实,也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积极意义肯定是有的。或许美国应该多出现几个斯派克·李,多涌现一些真正站在黑人立场上说话的导演。毕竟,黑白有别。


2008-12-08 13:36:40: 你神经
   我说的仇恨不是单指黑白种族间的矛盾,而是指仇恨本身
   白狗既没有扑向黑人驯兽师,也没有攻击白人姑娘。说明驯兽师已经成功消除了他的黑白之分。但是它的仇恨去没有得到消解,而是转移向原训练师。最后白人老头受攻击,不是因为他是"白人",而是他和原训练师同属于"白人老头"


2008-12-08 21:00:54: 贝小迟
  所以说啊,可不是想当然嘛。


2008-12-13 12:26:57: Kean Toto
  我有一些很肤浅的想法,想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只是讨论而已,也不会得出什么结论,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面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说黑人训练师之所以要执意去驯白狗,目的可以说是要证明自己的一种能力,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确是可以想一想的,那个养白狗的主人带了自己的两个孙女前去寻白狗,小孩可以说是白狗的原型。孩子无疑在很小的时候都会受到这样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所受的教育,孩子长大后因为只具有一些潜意识,(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并不会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有个明辨的能力,只有大概的记忆,可供分析,更多的是大人所呈现在孩子眼前的表象而已,这和白狗受打养成记忆是一样的。而白人训练师深知这一点,要打死白狗自然容易,但是就没有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这和我们现在的心理师是一个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毁灭和遏制,而是要寻求一种合理的解药,这样做的目的我想也与在教堂看到那幅耶稣之徒也是一样的,也许是一种救赎与让自身承受更多苦来救后世的一种表现。而这样做也可以给制造问题的人以一种更深的惊醒,这就好像后面女主角在对培训白狗的人说的是,给他治疗的是个黑人而不是杀死他的是个黑人。是在教育白人,而不是想把问题更加激化。


2008-12-13 12:39:59: Kean Toto
  最后的扑向白人老头,确实也向楼上两位所说的是仇恨的本身,结尾处有点在想一个是驯兽师说训练后的狗只有两种颜色,黑和白,我觉得其实这里也不用单看那一个白色的皮肤,这里如果换成一个黄种人,白狗也有可能扑过去,我想最后这点已经超越了肤色,就是白狗已经对人类这种动物产生了怀疑与不信任感,管他黑还是白,现在或许是变成了忠于一个人或者不知道该忠于什么人,也就是训练师说这样的实验最后都失败的缘故,因为它是狗,不是人,没有人的思维,这种事连人都不一定能搞得明白,何况是狗。


2009-01-25 22:29:39: 赱馬觀♣
  由于对狗的仇恨训练归根到底还是依据条件反射理论,而并非狗自身的体色(狗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类似于人类社会的那种族歧视的环境)。因此即使偶们可以理解最后扑向白人老头是富勒在表达对于消除种族歧视的一种悲观态度,却不能理解情节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什么要这么做?或许用一个白狗的故事去隐喻种族歧视问题本身就有些牵强!


2009-03-29 12:08:43: 汪杨
  写的不错。不过如果放在人的关系之间,白狗只不过是一个载体。但白狗也是一种神秘力量的化身,命运的化身。


2009-05-10 21:34:08: 席瑞尔|这甜蜜的一吻啊|闭关! (Montage My Fine Care)
  这又涉及到一个原著和电影改编的问题。导演也许的确是去除了原作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寓指函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导演的理解就是肤浅或是偏狭。毕竟电影和文学是太过于不同的思想载体。

  对于最后扑向白人老头的结尾我的确也找不出什么逻辑联系,但是白狗在经过训练-改造过后出现的混乱惶惑状态我倒是很能感受。我自己的分析是,它之所以咬白人驯兽师,是因为现场的另外两个人都是照顾过他的主人,是不能咬的,所以它只好咬剩下那一个了。就像奇思在一开始对茱莉说过的,实际上这次训练也想以前的训练一样失败了,因为这条狗实际上是会咬任何人的。


  对于原来训练者的出场,我倒不认为是要为了让女主人公发泄愤怒或者是表明立场。这电影的立场已经非常明确了。我比较认同小女孩和白狗之间隐喻关系,或者说种族主义者的深藏不露。可怕之处在于,训练者不是一个穷凶恶及的变态,而是一个和蔼的外公。

  关于二次暴力的问题,我认同楼主的观点。但是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在一次暴力存在的情况下,不能因为二次暴力可能存在的可怕后果就对其多加职责或者严加防范,想要消除二次暴力,必须根除一次暴力。就好像是以毒攻毒或者是矫枉过正,本身就是悖论。


2009-05-10 21:43:48: 席瑞尔|这甜蜜的一吻啊|闭关! (Montage My Fine Care)
  至于楼主说的白人导演的黑人电影"先扇他们一巴掌,再去抚摸他们被打肿的脸"。这就更是悖论了。推而广之,不论是种族冲突,还是女性或者女权主义,或者是弱势群体之类的冲突,全部都是先肯定"这两个群体不一样",再讨论二者关系。这本身就是二元论不可突破的自身限制。《摇滚校园》淡化差异的手法也许是很好的启示。但是在一个不同族群的冲突的确存在的社会和年代,在一个白人作为主导的年代,总也不好因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导演是白皮肤就指责他动机不纯吧。


2009-05-26 02:07:48: 闲人莫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魔方大厦)
  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抛开对种族主义的讨论,站在白狗的立场上,任凭人类如何讨论种族主义,对种族主义想要做一个怎样的终结,原罪不在于狗。所有与狗天性不符的元素都是人类后天加上去的,其中包括对黑人的憎恨,和除去对黑人的憎恨。白狗被人类自私的意愿随意改造,差点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意志。
  人们常常讨论人权,讨论种族平等;在讨论这些的时候狗的权利是不计的,这个力量强大的动物却是最不受保护的弱势群体。影片也可以以牺牲一条狗的代价来赚取票房(我不太相信这部影片最后白狗的死是用效果做出来的),我实在觉得有必要尊重狗的意志。狗最后仅剩一点意志,就是反抗玩弄他的人类。它的理想世界应该就是没有人类的世界吧。


2009-10-01 05:24:18: ζέφυρος
  To LS:片尾白狗的死亡用麻醉剂就可以达到影片想展示的效果,而且狗在经过训练后本来就会装死,不要主观臆断。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