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Re: [G4G] 茅于轼: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兼谈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兼谈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2010-04-29 09:49:17)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

——兼谈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我国由于实行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降低了家庭的负担。从全社会来看,人口结构中婴幼儿的比例在减少,劳动人口的比例在上升。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人口红利”。劳动力年龄(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从1964年的56%,上升到1982,1990,2000 的62%,67%,70%。2008年达到了73%。劳动力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增加,同时是没有劳动力的婴幼儿和老人的比例减少相配合的(因为总数必须是100%)。婴幼儿和老人是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需要的一个群体,这部分的人口减少,就是降低了社会的人口负担。全社会劳动者比重提高,无劳动力的人口比重降低。全社会感觉轻松,这就是人口红利的来源。以数量表示的人口负担状况是所谓的“人口抚养比”,就是没有劳动力的人口(0-14岁的人口加上65岁以上的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比。这个比已经从八十年代的65%左右,降低到2008年的37%。所以现在的社会在人口结构上是最轻松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计算出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说明我们的GDP的增长中,不完全是投入要素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也有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在国际比较中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几乎超出一切国家。这也和人口结构中劳动力的比例高有关。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是有道理的。

    我想提出商榷的是,这部分的利益,将来是要偿还的。所以它不能成为真正的红利,实际上是一笔借债。从家庭的角度看,三代人实行一个孩子的政策,结果就是四-二-一的家庭人口结构。第三代的一个孩子上面面对一双父母,这对父母又各自面对上面的一双祖父母。当孩子长大成人时,由于人口的寿命延长,祖父母还活着,他们的年龄可能是六十到八十岁。在他们去世之前的二三十年中,需要生活,需要医疗,这些负担统统要由唯一的第三代承担。这时候社会的人口结构,由红利型转变成还债型,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降低,而婴幼儿,特别是老年人的比例大大地上升。人口的抚养比将大大升高。也就是说,人口红利将来是要偿还的。因此实际上它不是真正的红利,而是一笔借债。由于大家都把现在的人口结构对GDP的影响,称之为人口红利,产生了广泛的误解。所以纠正这种误解,正确面对现实,对将来的不利的人口结构有所准备,十分迫切应该将人口红利改称为人口负债。

   实行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产生了人口红利。但当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就变成了人口还债。这笔债务是要由我们的子孙后代偿还的。如果限制生育的政策长期不改变,社会将面临人口收缩和急速的老龄化。这样的局面是没有办法应对的,这将是一个严重缺乏劳动力的社会,人民的生活将极大地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回到一个正常的人口状态,既没有人口红利也没有人口负债的状态。这就是妇女的生育率大体上保持可持续的状态,平均每个妇女生2.1个孩子,而不是只生一个。这是当前我国人口政策最紧迫的问题。从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将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任务。因为富起来的百姓都不愿意多生小孩,妇女的生育率都低于2.1,人口都在缓慢地下降。像日本,台湾等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都采取了鼓励生育的国家政策,更不用说澳大利亚那些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可是并不见效,百姓还是不愿意多生孩子。我国的上海同样出现了这种趋势。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实行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小孩的政策,是因为人口的增加过快。二十年前,中国每年新增人口约为1700万左右,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地减缓。虽然现在的总人口数比三十年前增加了37%,但是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在不断降低,现在已经降低到600万左右。以人口的年增长率计,三十年前的增长率约为1.3%,现在已降为0.5%,比美国的人口增长率还低。如果这一趋势保持下去,到2021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峰值,人口的增加值降低到零。再往后人口总数将从增加变为减少。请看下面的曲线。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兼谈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

    该曲线以1991年至2008年的人口增加数为依据,推导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可以看出,过去的人口增长有规律地在减缓。有一点上下波动,这是因为三年灾荒人口大幅度减少,以后又有超高的生育率所导致的。按照这个规律,到2021年时人口不再增加。在未来的13年中,每年人口的增加数从600万降低到零,平均每年增加约300万人。这十三年中的总增加量只不过三千九百万人。2008年的人口数是13.28亿,所以中国人口的最高值不过13.7亿。不可能像外界所传说的那样14亿,甚至15亿。这里唯一可能引起争论的是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是否可靠。今年又要进行人口普查,也许能给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回答。

    中国的人口问题的特征早已从增长过快变成人口结构中抚养比超低,我们过着负担轻松的好日子。但是这样的日子很快将过去,反弹成为4-2-1家庭结构的老龄化社会。附带说一句,中国人口结构中另外一个也许更严重的问题是性别比失调。2008年年龄在1-4岁的孩子中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的比例是1.23,5-9岁中这个比例为1.21,10-14岁的为1.16。在这长达15年的时间段中,男人中有20%的人找不着对象,一辈子不可能结婚。这将是一个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男女比例失调也与计划生育有关。中国家庭都喜欢男孩,因而溺女婴经常发生,还有产前检查发现是女孩的就引产打掉。这造成现在性别比失调的严重问题。在一些特殊的县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性别比就很正常。

    上面的分析说明,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不是增长过快,而是老龄化。事实上我国的老龄化已经不可避免。如何应对即将来到的老龄化社会?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结论是不同的。从个人看,只要在年轻时储蓄,老年时就有恃无恐。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个人储蓄未必能够解决老龄化问题。这里涉及到现在如何借钱给将来,或者现在如何问将来借钱的问题。前面提到的人口欠债,就是现在问将来借钱的一个例子。现在大家日子过得很舒服,将来子孙后代要还债。搞清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一个事实:当代人的消费都是由当代人的生产提供的,不是由前人的储蓄提供的。当代人吃的粮食是由当代人生产的,不是几十年前的祖先储蓄在米缸里的。更不用说当代人需要的医疗,教育等,也都是当代人提供的。所以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不是简单增加储蓄所能解决的。要思考当代人如何能把钱借给未来的人。现在这一代人生活苦一点,将来的人活得容易一点。也包括如何避免问将来的人借钱。现在的人活得容易一点,但是苦了将来的人。比如通过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将来被破坏了的环境是要治理的,这笔钱要由将来的人承担的,因此就变成问将来借钱的一件事。

    当代人储蓄,必定有另外一个当代人借钱。不可能只有储蓄而没有借钱,而且借钱的人必定也是当代人,不是未来的人。如果这个借钱的当代人把钱用于购买家电,汽车,或婚丧嫁娶,花掉了,这样的一借一贷,对将来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借钱的人是企业家,把钱用于发展生产,增加了将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借贷可能缓解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但是还要符合一个条件,即这种生产力所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少,要比现在工厂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比例低。否则照样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开动机器。

    保护环境可以避免问将来借钱,减轻下一代的负担。类似地维护好一切设施,保持它们的良好状态,也可以减轻下一代的负担。房屋,道路,桥梁,机器,都需要经常的维护,不能实行“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寅吃卯粮政策。人的健康的维护同样是有利于减轻下一代负担的办法,特别是保护老年人的健康,它们的医疗服务是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突出负担。减少它们的疾病,能显著地减轻老龄化社会的负担。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缓解子孙后代的负担。我们用我们的储蓄建设地铁,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我们的子孙后代出生时,基础设施已经建好,他们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用自己的储蓄去建设这些设施。他们所要负担的只是设备的维护和运作。类似地住房等方面的投资也起类似的作用。但是建筑的质量必须能经受住几十年上百年的折旧消耗。从这方面看,中国的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我们很难看到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而在欧洲就有许多老建筑。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建起来的建筑能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是值得怀疑的。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用我们所获得的知识,能够生活的更好。哥伦布用87个人的船队横渡大西洋,现代妇女一个人就能横渡太平洋。这就是知识造成的差别。教育也能起类似的作用。还有看不见的制度的改进也能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比如世界和平的保证,消除武器竞赛和战争威胁,可以大大地减轻人类的经济负担。应对气候变暖的成本远不及战争开支的损失。但是愚蠢的行为也会增加社会的成本,比如恐怖主义大大增加了社会的安全成本。将钱借给外国也是一个把钱借给将来的方法。现在我们把节约下来的钱借给外国人,等将来他们还钱的时候,我们的子孙拿到我们现在的储蓄。条件是外国没有老龄化的问题,否则他们还想把钱借给我们呢。

    总之,应对老龄化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不可听天由命,坐等老龄化的来临。(编辑:陆思同)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0/4/29 参考消息 <go2group@gmail.com>
需要的时候是资源(如人多市场大),不需要的时候是包袱(人多素质低啊),辩证大法党会忽悠。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茅于轼 on 4/28/10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 ——兼谈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我国由于实行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