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G4G] 是谁让“反日”成为对同胞的暴行/陈维健

是谁让“反日”成为对同胞的暴行/陈维健
请看博讯热点:反日示威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9月24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陈维健更多文章请看陈维健专栏
    
     以“爱国”为名的打砸抢,在“九一八”后戛然而止了。但是这打、砸、抢造成的血案,才开始一件件,一桩桩地公布于众,其中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西安市民李建利开着丰田车上街被围,任凭夫人苦苦哀求,还是被铁棍打得血流如注,颅骨砸穿,丧失语言能力。另一个是,北京一位质疑举毛像反日的八旬老人,被航天大学教授韩国强掴了耳光,事后教授坚称绝不认错。这二起事例,一是记录了群体性的暴行,一是记录了中国知识份子的无耻与野蛮,其共同点都是持爱国之名,行暴虐之实。虽然施暴者已经开始为公安机关查处。但是,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有无得到查处,而是当他们在施暴时,为何得到纵容和默许,而这些默许和纵容又中来自何方神圣,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大问题。 
    首先,人所皆知在中国民众没有上街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没有政府的允许操纵,就不可能发生这样连续几天的大规模游行。再则,中国城市的每一个街头都有为维稳 而安装的,数不胜数的监控摄像头,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控,所有的暴行都在政府的监控之下发生的,很显然这些暴行正是政府策划的一部分,否则不会在最需要“维稳”时,突然全部“失稳”。那么这些策划是地方政府的自选动作,还是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使。可以肯定地说,地方公安部门,可以为了部门的经济利益,脱下警服参与打砸抢(这些年来屡见不鲜,特别在拆迁问题上大打出手)但为了政治目的打砸抢还闻所未闻。而且全国七十几个城市如此统一的行动,只能来自中央主管部门。因此,这场暴行,不能仅仅让那些打砸抢的暴徒绳 之以法,也要让纵容默许的地方政府公安部门受之于玩忽职守罪,更重要的将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主导者送上法庭公审。如果,依然向历次“反日”一样,拿几个地痞流氓顶罪,让纵容,策划者逃脱,那么这样的暴行还将再次重演。
    中国现在是中共九常委统治制,是集体领导,但又各霸一方。这次反日打砸抢,需要三个部门的配合,首先是政法部门,其次是宣传部门,再次是外交部门。事情的先后是外交部门点火,宣传部门鼓动,政法部门肇事。当然这三个部门要弄出这样不计后果,不顾影响的大动静,没有得到最高领导人的许可,是不敢妄自为之的。中国目前处在权力交替之际,权力指挥系统相当的混乱,至少有三个司令部为了自己的目标与利益在自行其事。一个是江,二是胡,三是习。现在尚 不清楚,这一场“反日”是谁策划的。从国家利益来看,这一场“反日”没有得到一点收益,打砸了自己的国民,赔偿了日本企业,而钓鱼岛的边也没摸到,到是让日本加紧了岛上的警戒。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蠢行,到底是何人所为,为何所为。这蠢行又掩藏着什么样的个人目的与集团利益,为此不惜使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再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这个问题绝不可以放过。
    这场“反日”,让许多中国人认识到我们这个崛起的大国,在法制文明上是如何地脆弱,只要一个主义,一个口号,就可以持名打砸抢,让中国一夜之间回到“拳匪之乱”,回到“文革之乱”。而若大的一个中国,上有堂堂九名常委,大大小小的地方百官,没有一个人以自己的地位身份和权力来制止这场暴 行。中国专家、学者、教授遍及各大学府,没有一个拍案而起,以自己的知名度,影响力,出来谴责这样的行径。中国媒体也没有一个敢于痛阵针砭这样暴行,担负其应有的舆论职责,在那一周的时间内,整个社会几乎集体性地默认了这样的暴行。当年远在它国的印尼反华,打砸抢华人的商店企业,屠杀华人华侨,全国为之愤怒。如今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面前,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的生命财产被打砸抢,而无动于衷,可见我们这个社会,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倒错昏乱到何种程度。相比之下,那些在互联网上,在博客,在短信中理智看待钓鱼岛之争,以常识解读爱国,以正义之心谴责暴行的声音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当然更珍贵的是,那些心存善良的市 民,不顾被暴徒殴打的危险,主持正义帮助同胞的人。人们不会忘记西安那个青年人,举着提示牌:前方砸车,日系车绕道。他的行为,成为理性善良的光辉。还有在人们忘我地砸毁公产私物时,在人们匆乱的脚步下,将被翻倒的花,默默地放回花坛的那位广州姑娘,她那如花般美丽的行为,让这场暴行有了美丽的瞬间。更有日本使馆外一位年青的女性,面对暴徒,不顾个人安危,举着:这不是法西斯,我们的领土,不是靠打砸抢烧。为这场“反日”留下了一个大义凛然的形象。
    通过这场“反日”留给我们中国人更多地是考思,我们既要揭出暴行的主谋与策划者,更要反思我们的国民性。前者,假若不揭出主谋策划者,必将还有后乱。后者,如果我们不反思,中国将永远不会进步,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国。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6192021404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