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G4G] 邱立本:香港不是文化沙漠(经贸湿地)

党国特别行政区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邱立本 on 7/30/09

只要文字的軌道像這城市的記憶一樣長,不斷承載多元化的靈感,就可以開往創意的驛站。

很多人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這是全球華人社會中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恰恰相反,香港從來都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片難得的文化沃土,在商業的風雨中,在冷戰的氣候中,開出了奇特的文化花朵。

這些花朵長期在全球華人社會中艷壓群芳。過去大半個世紀,香港作家金庸、古龍、梁羽生、倪匡、亦舒、李碧華等,都曾影響全球華人。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讀者,很少人沒有聞過這些來自香港的文化花香。

在知識界,香港是新儒家的重鎮,唐君毅的「花果飄零」論述,挽文化的狂瀾於既倒。錢穆的中國歷史「溫情」說,影響一代人的史觀。徐復觀的「學術與政治之間」,都對國共相爭提出反思。

更不要說香港的電影,更是文化的奇葩,從李翰祥到李小龍,從王家衛到吳宇森,都在全球華人的心靈版圖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這些文化的花朵,都栽種於自由的土壤,沐浴在開放和寬容的雨露中。在冷戰的年代,曾經不斷誘惑台海兩岸的眼球,進而影響兩岸的閱讀版圖。金庸迷不會忘記,在五六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台海兩岸都是禁書,郭靖和黃蓉的傳奇,都只是香港人的獨家讀物。要等到七八十年代,兩岸才先後解禁,才能兩岸三地一塊來練金庸大俠的武功。

但香港仍有獨特的功力。近年香港書展掀起的文化效應,就在兩岸三地中脫穎而出。趙紫陽回憶錄在今年香港書展中,就暢銷一時。香港出版新華社老記者楊繼繩的《墓碑》,以詳細的採訪,揭開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的秘密,是中國大陸的禁書,也因此在香港書展中熱賣。

其實香港不僅發揮自由與開放的特色,可以出版在大陸不能出版的書,還可以將文化和現代管理結合,創造一個讓全球驚艷的局面。

九十萬人次的讀者,以及兩百多場的講座和文化活動,凝聚全球華人社會的人氣,不但對內吸引廣大的民眾,也對外形成了磁吸作用。來自京滬和台北的書展業者都驚訝於香港擁有的先進管理能力,可以掌控滾滾人流,讓洶湧而來的讀者井然有序,並且創造強大的氣場,邀請到那麼多元化的作家來與讀者交流。

這場流動的文化盛宴,讓很多平常不太買書的香港人也陶醉其間。他們也許整年就只有在這幾天買書,但就是在這種嘉年華式的聚會中,煥發了很多被遺忘了的文化衝動,尋回了一些一度失去了的人文情懷。

這就是香港夏天的奇蹟。儘管有很多商業的炒作,儘管那些少年的「模」,也要搭上這書香的列車,但只要文字的軌道像這城市的記憶一樣長,不斷承載多元化的靈感,就可以開往創意的驛站,也開往全球華人的心靈深處。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