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

[G4G] Re: 国际先驱D报:澳媒体因力拓案而疯狂

在冲撞中寻找共识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关系史中,力拓间谍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这场风波把商业利益、国家机密、贸易往来等等如今全球化的流行语浓缩到一个企业身上,自然会让两国都从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对外关系谱系细细梳理,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澳大利亚在这个谱系中,虽然是个大国,却一直没有产生高调的话语,虽然建交时间早溯到1972年,中澳之间也很少出现大事件。用平稳低调来形容中澳关系,应该是恰当不过的。
    澳大利亚是一个特殊的国家。说它特殊,因为从地缘上看,它四面环海,没有大国相邻,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本土受创程度也比较低;同时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和美国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又远离冷战等国际政治斗争的前沿。因此,在这块被自然和历史眷顾的土地上,与其他大国相处或许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在中澳关系中,澳大利亚的政策变化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澳大利亚的几任总理都比较了解中国,并在任上维系和中国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政治势力对于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增强一直带着威胁论的眼光。尤其是长期以来,南太平洋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势力范围,中国在亚太主导地位的加强,会刺激澳大利亚保守政治势力反弹。因此力拓事件发生后,澳大利亚国内对华敌视情绪必然会从暗流走到明处。
    每一个国家都有意识形态,每一个国家也都有国内政治,甚至每一个国家也都会在对外交往和发展的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朋友和敌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澳大利亚国内政治中的对华消极因素。但是近年来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发展,使得两个国家都开始彼此需要。2008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596.6亿美元,澳大利亚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带来政治的变革。两种力量的相互博弈,使得未来的中澳关系必然充满变数。
    力拓一案其实并不大,但是引发澳大利亚朝野关注,本身就说明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不成熟。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文化的必然特性。这个国家并非不包容,关键在于30多年的交往中,中澳两国还没有真正找到发展的共识。从长期来看,中澳两国的相互了解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要承担多大的代价,却是值得两国政治家考虑的。
    太平洋可以成为贸易的通道,也可以成为疑虑的藩篱。中澳两国是“不打不相识”,还是怀揣疑虑拉开彼此的距离。在大事件、激化的情绪和看法冲撞背后,中澳两国必然要做出选择。

本文选自《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第55期,敬请查阅更多精彩内


2009/7/23 参考消息 <go2group@gmail.com>
我怎么看着是党国媒体喉舌因力拓案而疯狂呢???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国际先驱导报》的博客 by 《国际先驱导报》的博客 on 7/22/09

    它们自称民意的代言人,却妄自将中国比作“恶魔”,使一起刑事案件上升到涉及中澳两国政治关系的一件大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江亚平发自堪培拉
最近两周以来,澳大利亚媒体对中国事务的报道无论从数量之多到时间跨度之长,都是近几年来之罕见。7月9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力拓驻上海办事处4名员工,包括已经加入澳籍的办事处主任胡士泰,因涉嫌间谍案和贿赂罪而遭到拘捕。由于澳大利亚媒体开足马力,全方位、多层次和大篇幅地进行报道,使得一件司空见惯的普通经济案件,已经上升到涉及中澳两国政治关系的一件大事。

密集报道近年罕见

    在9日公布胡士泰等4人被捕消息后的第二天,澳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而且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这起逮捕力拓员工的事件与中国中铝入股力拓矿业公司失败有关。
    在随后的10多天里,澳报纸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关于力拓间谍案的报道,从事件进展的“事实”报道到分析和评论,从中国政府的表态和媒体的报道,到对澳政府表现的评判和批评,都做了详细的报道。
    就拿全国发行的《澳大利亚人报》7月15日这一天的报道为例,头版的标题是《警察搜走了胡士泰的电脑和文件》,在里面的国内版,有一整版都是报道间谍案的,该版头条报道的题目是《在胡上法庭前,他将面临几个月的孤独和审讯》。头条下面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总理说,我们并非一直都很软弱》。接着的一篇报道是介绍胡士泰个人情况的链接,内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等,把他描写成一个能干、勤劳、为人谦和的君子。在当天的评论版上,该报还配发了两篇评论。其中一篇的题目是《有关中国的信息混乱暴露了陆克文的弱点》,主要论点是中国通过此案来显示自己的实力,陆克文总理最终将被迫作出让步,因为他手头上没有什么砝码可与中国叫板。另一篇评论的题目是《反对党应该拿掉扩音器》,内容是劝反对党不要鼓噪,应该通过接触来鼓励中国善待胡士泰,争取尽早放人。

妄加评论让人吃惊

    如果说报道密集的程度让人感慨,那么报纸的随意猜测,妄加评论和夸大其词则更令人吃惊。这些猜测和评论已经完全违背了西方舆论所谓的公正、客观和追求真相的报道原则。
    譬如说,澳主流报纸《悉尼先驱晨报》13日刊登了该报驻中国记者的报道,称这次的逮捕决定“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同意后再作出的”,这使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和严峻。幸好事后中国外交部赶紧做了避谣声明,否则澳报还不知道要作出何种神乎其神的报道来。
    但该报在次日接着又发表题为《经济在监狱里是无法增长的》的评论,说对胡士泰的逮捕等于是向企图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任何公司一个警告,不要破坏中国持续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商业大国,应该知道,经济不会在枪口下发展,也不会在监狱里发展。逮捕胡士泰对中国安全和稳定造成的威胁要大于让他为力拓进行自由谈判带来的威胁。该报的另一篇报道则断定,这起间谍案肯定会加剧中澳两国之间的外交紧张,因为中国过去就曾对间谍判处过死刑。
    对中国的批评更转向了更深的层次。《澳大利亚人》报21日又抛出一篇名为《与中国的浮士德协议》的评论,称中国采用凯恩斯式的刺激计划,虽然迅速崛起却不成熟。还称澳大利亚与中国合作是与恶魔的交易。

炒作背后是不变的偏见

    可以说,一件普通的经济间谍案之所以闹得如此大动静,迫使陆克文总理后来做了态度比较强硬的表态,与当地媒体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
    《澳大利亚人报》就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胡士泰被捕,不仅是胡家庭的危机,也是澳政府的危机,因为这件事情将影响到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铁矿石的生意。既然涉及“国家利益”,加上中国逮捕胡士泰又涉及所谓“人权”问题,因此一向标榜要体现西方价值观的澳大利亚媒体自然要站出来说话,做“民意”的代言人。
    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对当地媒体的观察来看,澳媒体在力拓间谍案这件事情的报道上对中国事务是存有偏见的,捕风捉影甚至动辄“上纲上线”的报道也不少。这与当地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对中国的不了解有关,与他们以意识形态划分两个阵营的老式思维有关,加上一些记者将个人的好恶参杂到对华报道中去,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视而不见,报道中的失实和偏颇之处自然难免。
    当然,这并不是说澳在力拓案件中的报道一无是处。他们至少客观报道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否认中国领导人授权调查胡士泰间谍案一事的说法,也报道了一些工党议员的呼吁:希望澳媒体和反对党冷静对待间谍案,不要大肆炒作,干扰中国的司法程序,影响澳中两国关系的大局。

本文选自《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第55期,敬请查阅更多精彩内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您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墙内请用谷歌阅读器订阅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