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

[G4G] (十、在高科技的名义下造假

十、在高科技的名义下造假�

十、在高科技的名义下造假�

   一些骗子为了造假,在常规手段效果日见下降的情况下,便挖空心思地扯出高科技的旗帜,充分挖掘“高科技”这一招牌的信用资源,在高科技的幌子下,把假冒伪劣产品推向市场,推向消费者。确实,打着高科技招牌造假,优势多多,机会多多,成功的希望和概率也多得多。能够扯出这块招牌来为自己做假造假所用,不仅富有创造和想象力,而且还是极富时代精神的。因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有着接收高新科技的良好信用资源和土壤。�

   第一,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等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论断,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正式制定和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社会现实,也使人们从切身的经验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因此,科技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人们的普遍认识。对科技的企盼,对高新科技的追求是今天中国人的强烈愿望。与高新科技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多几分向往,多几分信用,甚至还会有几分崇敬。�

   第二,高新技术的前沿、尖端问题一般人不知道,只能听从媒体、“专家”、“权威”的意见。因此,只要有媒体、“专家”、“权威”发表言论,社会大众便会在他们的引领下往前走。而在今天的中国,只要肯投入,媒体、专家、权威都是可以被搞定、被摆平,为我所用的。即使真正的专家、权威不能被搞定,制造几个假专家、假权威出来也不是什么太难的问题。�

   第三,有人如果要质疑,否定,还可以祭起学术争论、科学探索的大旗来抵挡。�

   第四,向这一领域进军当然也是造假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为,在一般性领域,人们长期受假冒伪劣的坑害,会轻易上钩的人已经大为减少,其信用资源被“开发”得已经差不多了。而高新技术领域,虽然也有过像“水变油”这样长时期的造假闹剧,但总的数量还不多,还有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因此,向这一领域转移是假冒伪劣制造者们的必然性选择。�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势条件,所以近年来假冒伪劣的发展进入新高峰,在高新科技的幌子下,大肆制造假冒伪劣,一出一出的“高科技”闹剧连续不断,乱轰轰你未唱罢我登场。 �

   2000年6月26日,历时10年,耗资30亿美元,由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1000余位顶尖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划时代工程完工,围绕这一工程,全球媒体连续大半年进行了空前密集的报道,“基因”一词广为传播和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基因对人体生命的重要。借着对基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春风春雨,一场“核酸风暴”开始席卷中国。�

   2000至2001年初,无数的中国人用惊奇、艳羡、庆幸的眼光从各种不同的报刊、媒体广告中审视和阅读着核酸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作用。在全国到底有多少种报纸、刊物宣传、介绍核酸的作用,不好统计,但至少上百种是有的。在这成百种报刊广告中,虽然细节有异,但内容却大致相同,重复着同一个三段论:“一切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核酸是基因的载体,是支配生命的根本物质”,因此“补充核酸,即可增强基因自主修复能力”。根据核酸宣传材料的介绍,许多疑难杂症都可通过补充核酸而得到康复:�

   应适量补充外源核酸(1~1.5克),活化细胞功能,调节人体的整体营养与代谢平衡,增强免疫力。核酸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作用,对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老年痴呆症、肢体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系统疾病、性功能障碍、肝肾损伤等功能性和退行性病变具有明显的康复作用。�

   众多的广告宣传中,最具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则要数2001年1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让核酸造福人类——记我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崔秀云教授》的长篇新闻报道。报道称崔秀云教授是长期从事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她认为:�

   DNA受损,则导致疾病的产生,使细胞分裂受到严重影响;补充DNA,则细胞生长加快,人体机能就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孕妇需要补充DNA,婴儿需要补充DNA,学生需要补充DNA,体弱多病的人需要补充DNA,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要补充DNA。DNA旺盛则生命之树常青。补充DN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DNA,应该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不仅产品广告、宣传材料如是说,而且不少“专家”、“权威”也纷纷登台亮相,现身说法,向人们介绍核酸营养品的巨大作用。有关核酸的研讨会、听证会相继召开。2000年2月11日,“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10天之后,即同月22日,“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这些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讨论核酸的功能、应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各地报道千篇一律地得出结论:核酸之争到此结束;接着列出与会专家名录,并论证这些专家是何等权威,没有一家报纸漏登哪怕是一位专家的名字;再通过专家之口说明核酸保健品究竟有多大好处;最后则是几十位专家苦口婆心地呼吁:都快来服用核酸保健品,都快来爱护这个新生产业。一时之间,热闹非凡,好像在保健品、药品领域,从今而后,核酸大有独步天下之势。许多患有各种疑难杂症的中国人,在这些广告宣传材料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新生和未来。因为根据这些宣传介绍,核酸缺乏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原因,服核酸营养品,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都可康复。�正当我们举国一致地大举庆贺十几亿人有了“健康长寿”新产品,有了秦始皇求之而不得的“不老仙丹”,生命健康又大大地多了一份保障的时候,一个不同的声音传出来了。这个不同的声音告诉人们:核酸不具有保健和营养功能。原来,所谓的核酸营养品,从产品作用、功能到广告宣传策划都是在做假,都是在搞欺骗,是又一起做假系统工程,是又一个地地道道的、十足的大骗局。看看这一大骗局中的几个片段,便可知道所谓核酸营养品是在高科技名义下造假升级的典型表现。�

   第一,纯粹虚假的产品作用、功能。核酸根本不是什么营养品,人体也不缺乏核酸物质。留美学者方舟子针对人体缺乏核酸,需要补充核酸营养品的种种说法,引证了国际上的多种权威资料,逐一进行了批评揭露。他指出的权威性证明资料至少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有关文件确认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中不包括核酸。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的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否认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在2000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核酸营养”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骗局。�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署在1999年发表的关于营养品工业的报告中指出口服核酸无效,核酸缺乏症不存在。�

   在70年代炮制出“核酸营养”和“疗法” 的本杰明•弗兰克是美国纽约一名普通医生。美国法庭曾经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违反了美国法典第39编第3005条。近来在中国兴起的“核酸营养”热也是奉弗兰克为祖师爷,其理论依据、产品和宣传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是一样的。�

   在指出这些权威性资料都不认可核酸营养品的同时,方舟子还对人体不缺乏核酸,不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一是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体细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如果外源核酸真的能够进入细胞被人体利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它会引发过敏反应,而且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如果被结合进了细胞遗传机件中,将会导致遗传信息传递、表达的混乱,人就会生病乃至有生命危险。病毒就是将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而危害人体健康的。�

   二是食物中的核酸都将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然后或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

   三是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核酸存在于几乎所有食物中,是不用担心食用的核酸不够量的。即使食物中核酸过少,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体内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在人体内还有另外一条所谓“从头合成”的产生途径。�

   四是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导致血液、尿液中尿酸太多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关节炎,即所谓“痛风”;也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

   包括“珍奥”、“生命”在内的诸多核酸保健品牌均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要补充外源核酸1~5克。但2001年1月,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王艳红,专门采访了世界卫生组织部门负责人克拉斯登,他强调:本组织从未说过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话。13日王向国内专门拍发了《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电讯,并在国内转发。至此,所谓的世界卫生组织呼吁补充外源性核酸的真相彻底大白于天下。 �

   第二,盗用专家、教授、甚至诺贝尔奖科学家名义进行欺骗宣传。 �

   也是在上述《光明日报》的文章中,声称“生命核酸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李载平教授评价说:‘这是一项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现’。”不知就里的人看了这篇文章,真的以为李载平院士对生命核酸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李载平教授却完全蒙在鼓里,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生命核酸成果的事,也不知道自己因为与此有关而上报。他不得不给报社去信,愤怒地指出:“事实上,我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看过或评价过此项成果。我不知此项成果是什么,更无从有幸表态‘这是一项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原来李载平教授的名义是被盗用了。�

   李载平院士只是被核酸产品策划者盗用的众多专家、科学家中的一个。在盗用专家、教授名义这一点上,核酸产品的造假者也做到了令操同一行业的其他人望尘莫及的程度。在全国众多的珍奥核酸经销店里,挂着用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肖像制作的广告,他们都是因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使人们一看便会认为这些诺贝尔奖科学家都肯定核酸产品的作用和功能。但他们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珍奥核酸强行拉入推销队伍的。�

  有记者通过努力,联系上了38位中的三位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这三位联系上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是:巴尔的摩、伯格、阿尔伯。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不可能有任何益处。”�

   斯坦福医学院的保罗•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对核酸产品的营养价值的评价是“绝对没有”和“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

   197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维尔纳•阿尔伯说:他的研究与“核酸营养”无关。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

   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表示中国厂商将他们的肖像用于“核酸营养”的宣传未征得他们的同意,侵犯了他们的肖像和名誉权。�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院士的名义也被人盗用。为澄清是非,杨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人体不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直接服用核酸产品对改善健康并没有帮助。他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所谓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2000年2月份北京的听证会上,杨院士因自己不能出席,特地委托韩华博士代表他本人发表了对核酸的看法。韩华博士强调指出了杨焕明教授的基本观点:部分核酸厂家利用他和人类基因组的名义进行商业宣传是错误的;口服的核酸保健品与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说的核酸完全是两码事,不能说吃下“基因”就能祛除疾病和延年益寿;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人体核酸缺乏的问题。�

   韩华博士代表杨教授还指出,我国的核酸保健品厂商要用严谨的科学实验和数据来保障产品的质量,否则,在加入WTO以后难以对抗国外核酸产业的竞争。同时,科学家也有责任说明真相,保护民族的产业资源。杨教授还请国内的核酸营养学家向有关核酸厂家转达他的抗议,并劝阻他们不要再拿“基因”来宣传核酸保健品。�

   第三,专家、教授“托儿”的虚假研究论证,所谓“核酸风波”根本不是学术争论而是学术道德问题。�

   在核酸保健品究竟有无益处这个稍有常识就能判断的问题上。有数十位同样是专家、教授甚至是院士的人作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2000年2月份由核酸厂商赞助的研讨会、听证会上,绝大多数的与会“专家”、“教授”都得出与厂商一致、后来连厂商也承认有宣传夸大嫌疑的结论。这些专家、教授的所谓论证,有的是利用没有说明作用的数据、资料和伪造文献的方式来进行,有的则表面看起来似乎有理,实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论证。�

   下面以《沈阳医学院学报》1999年9月第1卷第3期登载的一篇题为《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60例临床观察》的论文为例来看看一些专家、教授是如何在对核酸进行研究的。该篇论文的摘要称:�

   “观察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血管(脑血栓44,脑栓塞10及脑溢血6)进行了为期1~2月的观察治疗。结果珍奥核酸对脑血管病的总有效率为86.66%,其中显效率为48.33%,有效率为38.33%。结论: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疗效满意。”�

   摘要中的数据显示,珍奥核酸对脑血管病患者是莫大的福音。因为它实际上比目前治疗脑血管的药物效果还好。但进一步看它所确立和依据的疗效标准和研究方法,其疗效的价值便要大大地值得怀疑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1)上肢由活动障碍到上举30厘米以上;(2)下肢可抬起或抬腿哆嗦消失;(3)震颤或抽搐消失;(4)饮水呛或咽塞好转;(5)构音障碍、吐字不清或失语症缓解;(6)肢体温觉、痛觉、触觉恢复;(7)由II型瘫痪转变为I型(摘录者按:II型指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行走,I型指自动行走但有困难)。具备上述1项者为显效。有效:(1)上下肢活动较前有劲和灵活;(2)抬腿由沉重变为轻松;(3)说话不清或舌硬较前好转。具备上述1项者为有效。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改变。�

   稍微有些科学研究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些数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证明作用的。这些指标大都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没有明确的标准。如 “好转”、“缓解”、“较前有劲和灵活”、“由沉重变为轻松”等等,只是主观的感受。同时,只要具备其中的一项,而不是每项都具备,就判定为显效或有效。这是没有说明作用和证明力的。因为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愈能力,脑血管病人同样如此,在1~2个月后这些指标的某一方面会自动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施加了心理暗示之后,在心理诱导作用下病人的这些感受会有“主观色彩”。要排除这种“显效”或“有效”不是由于病人自愈、受心理暗示影响(所谓安慰剂效应)以及观察者的主观倾向性的结果,必须有两个控制条件:�

   一、要有一个空白对照组,即让一组病人服用“假药”(比如糖片),但又告诉病人这是“珍奥核酸”,然后将结果与服用“珍奥核酸”的人作对比。�

   二、要双盲,即不仅仅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珍奥核酸”还是“糖片”,负责观察的医生事先也不知道哪位病人吃的是“珍奥核酸”还是“糖片”,只有在观察结果出来后才查阅保密的分配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中立。�

   但是,该篇论文没有采取这种方法。根据文章作者的介绍,是“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即追踪观察和家庭随访对比治疗前后自身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情况。”这种“自身对照方法”,也就使得这项研究毫无意义,因为无法排除那些很模糊的、很容易达到的疗效是自愈和心理暗示的结果。�

   除了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的无意义,留美学者方舟子还指出,文章关于核酸药理说明的文献与珍奥核酸也无关。他特别指出文章作者最无耻的是声称疗效比例与国外相似,使一般人错误地认为国外也在做让病人口服核酸的试验;同时作者所附的两篇关于疗效方面的文献是与核酸毫不相干的基因疗法。基因疗法与核酸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是对读者十足的欺骗。�其他的许多介绍、论证核酸产品的教授、专家情况大体类似。在“核酸风波”中,一批专家、教授的表现再次让中国学术腐败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一些专家、教授是如何在进行研究的。正是因为似是而非的研究论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生理研究员邹承鲁教授尖锐地指出:“核酸营养之争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这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的问题。”针对一些支持、肯定核酸营养的作用与功能的结论,他指出:“搞研究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不做双盲实验,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凭什么说是珍奥核酸的作用呢?”一些核酸营养品支持者“在偷换概念”,他们采取的手法是,把“核酸类物质”偷换成“核酸”,把“代谢”偷换成“营养”。要证明核酸的功能、作用,请拿出切实可靠的数据来。�

   堪与核酸风波媲美、扯着高科技招牌造假的要数“纳米热”。据有关资料介绍,纳米技术要普遍、大量地应用于实际,还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但是在我国,纳米水、纳米油、纳米纺织品……数十成百种的纳米产品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而据内行、专业人士介绍,这些所谓的纳米产品,大都名不副实,是在欺骗和误导社会大众。例如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纳米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华中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社会上已有对纳米商业炒作的不良倾向:一是趁大众对纳米技术的内涵还不太清楚之际,胡乱标榜自己的产品出自“纳米技术”;二是做了一点点皮毛的工作(例如涂料里加些细粒、织物里加点微粉等),就自称对纳米技术的发展有“突破”;有的还通过新闻媒体进行虚假预测,企图使股民发点“纳米疯”,买其股票。�

   华东理工大学教育部超细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古宏晨则戳破了一些企业吹的“泡泡”:纳米材料不会释放微波是一个普通常识,某保暖内衣却宣称“采用2000国际最新纳米技术,可源源不断地释放保健微波”。还有所谓的抗菌冰箱、净水洗衣机,实际用的是微米技术,却一下吹大了1000倍,变成了纳米新产品!这种“伪纳米”炒作带来的恶果是使真正的纳米技术和产业失去生存空间。�

   “核酸风波”与“脑白金风暴”、“纳米热”等构成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高科技名义造假“运动”的一次高潮和特色。�

(十、在高科技的名义下造假�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