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作者:兔主席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所见所闻, 奥运, 中国, 随笔, 时评, 奥运会
和往届奥运会一样,中国的举国体育体制又成了流行话题,我也发表点意见。
中国的以夺取奥运金牌为目标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成功让一些西方人很不安。训练有素的国家计划下培养的运动员击败了以自发为主、向往奥运"业余精神"的西方运动员。不少西方人(包括网络和媒体)也倾向于发掘甚至想象中国"夺牌背后的阴暗面",如身为发展中国家,却由国家主导花大钱投资无群众基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生涯艰苦——从小到大,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一般的体育使命,而被训练成剥夺人格的竞技螺丝钉。这样的叙事很能满足他们的意识形态需要。帮助他们在心理上贬低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网络上一些人还煞有介事的把中国和外国的体育竞技对抗上纲上限到"专制与民主"的标准。
这次奥运会中国代表队取得的成功又让人们热议举国体制。许多人开始承认它的优势。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本人的分析主要是社会学和经济学层次的,不谈政治。
计划对市场
首先,没有必要把中国和西方体育体制的竞争政治化。这和什么专制和民主都没有关系。但可以说是"计划对市场":中国是计划的典型:由国家统一进行发展规划,资助具体项目竞技体育的发展,以期在某些赛事上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体制,目的性、计划性和效果可以极强:我们可以发展特定的、没有实际群众基础但有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项目。举国体制就是计划体育。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典型)的体育更多的是自发的,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的,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划。资助体育的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学校、企业等,并没有什么统一的夺取奥运金牌的目标。优秀的运动员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中产生(在美国,往往是通过学校体系,尤其是大学体系),之后再参加奥运。另外,运动员业余性比较强,如大多有大学学位(或是在校学生),除了体育外还有副业。这种体制就是市场体育。
两种体育哪个表现会更好呢?取决于两种体制比赛的规则。目前这个规则就是奥运会的金牌/奖牌榜。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说,奥运会的奖牌设置是非常不平衡的:一个项目的奖牌设置多少和这个项目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权重没有什么关系,而更多的是由项目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如柔道有14面金牌,因为我们不能容许不同重量级别的人相互搏斗,所以设了7个重量级;而足球这个超级体育项目,却只有2面金牌。奖牌数目和项目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一来,如果要按照奖牌榜排名来衡量成绩,那么就应该大力发展那些奖牌数目密度较大的项目,避免发展那些耗费人力但没有多少奖牌的项目。要在奖牌上表现得更好,就需要良好的规划,合理调配资源,以取得最好成果。
显然,市场体育没有什么统一规划,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目标,有极大的盲目性。大量的资源被分配到优势不大,或者回报不高的项目上去;从每个运动员的个人角度来讲,也不是每人都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体育训练上(比如还要念书,还有主业),未能充分投入。那些比较艰苦的项目,如中长跑,则很少人有人愿意练(结果被东非人垄断)。因此,这种自发、盲目的体制是很难在奥运会奖牌榜上取得好的成绩的。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居然还能取得一百多枚奖牌,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综合体育能力强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这还不说每天他们都有极大的社会资源被耗费到毫无奥运奖牌回报的项目上——美式足球、棒球(将在下届奥运取消)。棒球项目还不派最好的球员来参加,而篮球项目也就是近十几年才有职业球员参加。
相比之下,中国的计划体制就有极大的优势了。体育是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我们可以利用有限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发展那些奖牌密度最高的项目(即竞技内容有高度细分的偏重个人的项目),进而在全民体育投入(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的人均体育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取得很好的成绩。
我这里还要提个建议,中国应该减少对那些即没有群众基础又没有奥运夺牌意义的团体球类项目的投入。这包括手球、曲棍球、水球、棒垒球等。想想,把这些投入省下来可以干多少事情。而把这些运动员训练成那些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又会产生多少"冲金点"呢/
我认为,很大程度是由于奖牌榜本身的特点。计划体制比市场体制在这种竞技体育上更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和国家的综合体育能力基本毫无关系。它更多的是反映一个国家愿意不愿意调动资源去迎合一个既定的游戏规则。
运动员的自发性
一些西方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觉得中国的运动是在如何如何压迫的体制下生活的,好像他们从小就被迫发展体育生涯。其实并非如此。我认为大部分的运动员是自愿的——当然,我这里说的"自愿",可能只是小运动员家长的意愿,我的意思是,他们并不是被国家强迫而参加到这些体育项目中的。如果他们执意要退出,难道国家能制止么?更多的还是所谓的"路径依赖"——走上了这行就难有回头路。
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介入特定的体育,参加特定的体育,是和他的经济收入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一个过着健康学校生活,下课时到篮球上上打球,和一个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去练习某种非常艰苦而且普通人在平常生活中根本看不见的运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是一种职业选择。他们希望通过以这种方式介入体育,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体育的吸引力在哪里呢?首先,职业运动员有一定的待遇,他们的生计由国家资助;其次,如果训练成才,获得成功,取得冠军——甚至是奥运金牌,则将可能成大事业。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这样的选择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运动员不失为一个好的职业,不失为一个改变一生的机会。所以,他们以这种方式介入了体育。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运动员是不爱自己的体育项目的,但这种有关职业规划、物质回报的想法,也是一个既现实又关键的因素。巴西很多小孩从小踢足球,也是为了能在未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假设,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成功的机会更多了——比如说通过职业/高等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那么职业运动员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减小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在这个社会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就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那么很多人也就不再愿意去从小练习那些十分艰苦,回报一般,竞技尚未职业化(即不能用以谋生)的体育项目了。作为一个80后生活不错,有所保障的城市中产阶级父母,除非孩子有异常天赋,我想很少人会希望他/她从小训练,将来成为职业运动员。这就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迁。到那时,要吸引人去训练某的项目,只能给予更好的经济、社会回报与保障。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很不平衡,人均水平仍然很落后,而竞技运动员的相对待遇和回报还不错,所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将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会投入到许多最艰苦但回报有限的项目中去。这个道理和中国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享受廉价劳动力一样。国家资助的体育 + 大量的人力资源 + 落后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前的体制可以继续下去。
既然运动员有这种自愿性,也就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了。这只不过是中国时下另一个艰难的职业选择而已。相比许多其他职业,这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因此,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如果我们认定最大化奥运会奖牌数目为目标的话,那么计划和市场都只不过是手段而已。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力决定如何去调配自己资源,投入到某的它认为有价值的公共事业中。这里,只要解决了程序问题,其他问题也就都解决了。比如我们是一个决策非常民主、透明的国家,而体育确实被人民视为是一个有益的、需要国家资助的公共事业,同时合法选举的立法机构审核并通过了体育预算,那么这样的机制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从结果上看,计划体制本身没有错误,有问题的充其量是程序是否有充分的合法性,也就是民意能不能在预算决策中充分反映。
其次,计划和市场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或专制或民主都没有关系。这完全可以是一个国家人民共同决定的调配资源方式。西方民主国家也可以用计划体制。奥运会前《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有趣的报道<The New Gold War>(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1763204928806141.html?mod=googlenews_wsj),说德国又开始采用东德时期的举国体育体制,以图增进体育成绩。文章说,在近年来看到德国的奥运奖牌数下降后(德国雅典时排第六,而东德在汉城奥运会排第二,仅次于苏联,西德在汉城奥运会排第五,两德合并后,奖牌数超出首名的苏联10张!),德国人忍不住了,开始重新借鉴东德的体制,重建"共产主义式的体校体系"。政府投入了数亿美元,在指定的学校改建游泳池、单车训练场及训练馆;每个学校都专注于某种特定的有夺牌潜力的体育项目。同时只录取有夺牌潜力的学生。德国的目标就是在未来奥运会上夺更多的牌。在这样的民主国家,怎么调配资源完全是纳税人的事情。举国体制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韩国使用的应该也是类似的体制,规划也十分成功,基本集中在奖牌密度大的项目里。
大国优势
大国优势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物力资源,二是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如果一个国家非常热衷于竞技体育项目,那么民众可能愿意对之投入大量的经济与社会资源;而如果国家的人口非常众多,那么集全国之力,平均起来只要每个人出一点钱,就可以资助非常庞大的体育训练计划(和军事很相似)。
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如果人很多,那么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很多人去练习不同的项目——甚至覆盖所有奥运竞技项目。中国就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小,则只能集中发展个别项目——往往是签字的优势项目,也有一定的历史群众基础。做一个其他领域的:一个国家人口多,就可以培养涵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语种的语言人才,加入外交系统服务。这对了解其他状况、发展多边关系有很大优势。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小,比如只有几百万人,就不可能对这些事情投入这么多人力。
如果一个国家是比较富庶的,人口也很少,那么那些愿意把回报有限的、未充分职业化的竞技项目作为职业选择的人在总人口中肯定非常的少。如果要资助人们去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就需要国家或社会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为这些职业选择带来较高的物质回报以作为激励。这就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是否对竞技体育或这个特定项目有这么大的兴趣。同时,这样一个国家不可能投入到太多的项目中去。如立陶宛,人口337万,世界排名130,但篮球打得很好。因人口资源有限,这个小国就很难在许多其他项目发展得很好了。(何况篮球是个职业化非常强的项目,物质吸引力较大,还不需要国家特别的资助);牙买加人口280万,世界排名138,田径的短跑项目较好。同样,这个小国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其他项目。
在一个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大国,这种问题就很小。首先,如前所述,只要提供还可以的相对回报,你总能找到足够的人去投入到这些项目;其次,一个在某一项目潜在夺牌能力很强的体育竞技计划也许只需要几百或几千人力资源的投入;而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一个计划可以获得将近10多亿纳税人的集体资助。人口、物质方面的阻滞因素很小。
所以,奥运会是极能体现大国优势的。在其他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国家越大,人口越多,越有竞争优势。
我们这里忽略了的是文化方面的因素。有的国家整体不太重视奥运竞技,和文化习俗观念有关。如一直以来,阿拉伯穆斯林和南亚国家表现都很差,取得的成绩和其人口不成比例;奥运会更多的是欧美、东亚、拉美和部分非洲国家(在部分项目上)的竞争。这和这些国家的文化和重视程度有关。印度虽然人口庞大,但这个国家并不重视奥运竞技体育,每次奥运会成绩都很差。如这次只派出了50人的代表团,获得1金2铜,在金牌榜上排第50,奖牌榜上排第51,恐怕是人均成绩最差的国家。如果它更重视发展竞技体育,甚至全面复制中国这样的举国体制,则一定会在未来取得很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奥运会存在结构性偏见,有利于人口大国。大国取得良好的成绩那是应该的。人均夺牌数这个指标也是一定意义的。
举国体制并非在什么项目上都有优势
举国体制不是什么项目都有效。比如在市场化、职业化程度高,有丰富群众基础的团体球类项目上。最典型的就是足球。
《经济学人》在2006年6月8日发表过一篇文章《Why the World Cup is better than the Olympics》(世界杯为什么优于奥运会)
(http://www.economist.com/opinion/displaystory.cfm?story_id=E1_SDPRJPD)
就表达了这种观点。该文很有趣,值得大段引用。文章指出:
--------------------------------------------------------------
"世界杯激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在于和奥运会不一样,它很难由政治力量操纵。在其漫长的历史上,奥运会上的成功通常是一个衡量全球政治力量的比较准确的指标。1936年,德国居于奖牌榜首位,反映了纳粹政权日益增长的力量;冷战时期是美国与苏联的竞争。两国夺取了奥运会上的大多数奖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可能出现一个新的战场,即中美争霸。"
"相比之下,世界杯有其自己的一套体系,让人高兴的是,它和全球政治秩序没什么关系。只有一个超强力量——巴西。意大利、法国,虽然在现实世界里注定要衰落,却仍然能在足球场上称雄。足球场上也还有新的力量,很可能是来自非洲,而不是亚洲。美国会严肃应对世界杯,但没人指望它会赢。中国人虽然对足球很有激情,但连预选赛都没能通过。"
"足球的力量体系较好的反映了这种竞技的特色。尽管世界冠军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但是一个有决心并且资源丰富的政府却极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去创造一个世界杯冠军队伍。诚然,意大利人在80年代努力地做到了这一点;1978年阿根廷的获胜也得到了当时军政府的大量支持。然而在今天,一个统治者想要求他的下属创造一个能击败巴西的球队(甚至踢出巴西的风格),注定是要失望的。"
"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区别是明显的。想想东德的机器人一样的短跑运动员、罗马尼亚的体操运动员和中国的跳水运动员在国家资助的项目下获得重大成功。相比之下,一个足球队不仅需要体育精神,还需要创造性和风格。这些都很难由一个计划体制的规划者制造出来。对足球这种运动,即便是运动吃兴奋剂也没什么用。"
"因此,每届世界杯似乎都会出现一支黑马,击败了一个更加被看好的对手。想想朝鲜在1966年击败意大利,或塞内加尔在2002年击败冠军法国队。世界杯最大的动人之处,乃在于它能给人的惊喜。也也是为什么在无数投选'世界上最伟大的体育盛事'时,我们总是选择世界杯。"
--------------------------------------------------------------
结合我在之前的论述,可以看出,足球这种项目的特点是:
- 就是单一一个项目,各国至少都可以发展这个项目,国力影响之下的人力、物力资源限制较少;
- 相对来说比较市场化、职业化,不需要国家的特别资助和引导,所以没有相应计划体制的国家也能发展
- 有充分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国家都玩,是最接近"世界体育"的项目——篮球、排球等都无法与之相比
- 团体项目需要团队体育精神、创造性、风格及适应自己身体特性的打法
- 不确定因素多:从比赛过程及结果来看,足球变数较大("足球是圆的","球场上什么都会发生"),十一个人的一支队伍一起比赛,不可控制的变数太多
这里,计划体制及大国优势都被最小化了。
因此,这个项目创造了一个相对更加公平的平台,让全球人们来竞技。
再看奥运奖牌设置——团体球类的奖牌数极其少,每个项目男女一块金牌。而这类项目需要计划体育者投入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在其没有充分市场化、职业化、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因此,以夺牌这个目标来看,这类项目很难发展,回报也很小,所以可以后发展;先发展的是那些奖牌密度高的项目。有的人说中国足球队、足协可以解散了。我看足球可以发展,因为它有群众基础,也比较职业化,它应该由社会来资助,走市场道路。在将来,也许是可以取得进步的。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