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Re: [G4G] 自由亚洲电台 中国奇观:富人参政,富人出逃(陈破空)

盛世特色

Kasia Hu <hometown.kasia@gmail.com> 於 2012年2月29日下午10:22 �道:

中国奇观:富人参政,富人出逃(陈破空)

2012-02-29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至2011年,70名最富有中国人大代表的净资产,总计达到898亿美元;而同期,包括美国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政府部门660名高官的净资产,合计为75亿美元。换言之,仅中国70名人大代表的资产就是美国全部高官资产的12倍!

而中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总数是2981人,如果能追踪统计他们的全数资产,必更为惊人!还有“全国政协委员”2237人,其财富又是多少位数?至 于中国行政、立法、司法等部门高官,如能公开其资产,更不知是何等天文数字!--这正是他们至今坚拒建立“官员财产申报法”的底因。

身为 中共九名政治局常委之一、即中国最高掌权者之一的周永康,不久前被英国《每日邮报》评为中国“十大黑领”人物之一。中国“黑领人物”的定义是:“他们的脸 色是黑的,汽车是黑色的,衣着多是黑色的,他们的收入、生活、工作都是黑色的(隐蔽的),但却控制着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命脉。”

论中国人均产值(人均GDP),仅仅是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如果说,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均富国家,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官富民穷国家。实际上,中国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在百位之后,甚至落在知名穷国诸如纳米比亚、牙买加、安哥拉、厄瓜多尔等国之后。

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经济总产值(GDP)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产值(人均GDP)的排名,竟然40年不变!(不少统计显示,排名甚至下滑。)

活生生的数字,反映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被中共官员鲸吞、落入中共官员腰包,相形之下,广大中国民众,艰辛所获,不过是残羹剩饭;一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执政党以权谋私、人为制造贫富分化、老百姓被榨干血汗的历史。

难怪,政府立下新规:国民买把菜刀,都要纳入“实名制”登记。当局深知,他们为官不正、为富不仁,在中国民间所培植的仇官、仇富心态,有多么深而可怕!

曾 几何时,中国商人的口头禅是“我不关心政治,我只关心赚钱”,借以避开任何敏感的社会与政治话题,免得“自找麻烦”;但一旦有机会,头上套个“人大代表” 或“政协委员”的乌纱,却又巴喜不得,再不忌讳政治,佯做“参政议政”,往往用酣睡打发会议全程,形象诠释一个古老成语:醉生梦死。

那 70名最富有人大代表的政治地位,无论由更高当权者指定,还是由他们自己买通,都只能证明: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就是官商勾结、权钱 交易,是权力与财富的珠联璧合。中国官商一体,其中,究竟谁是官?谁是商?早已难以区分。基本而言,贪官就是奸商,奸商就是贪官,官商合体。

中国商人富人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的财富安全、乃至人身安全。一旦有了“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翎带,就如同有了护身符。追求安全的心理底蕴,恰恰是不安全。一则因为财路不正,财富不干净、见不得阳光;二则对中国前途毫无信心,觉得随时会崩盘。

中 国贪官和奸商,口中念念不忘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因为,他们最感念的,就是邓小平,那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邓名言,让他们成为暴发户, 富甲天下。至于那些“反腐败”、“要民主”的请愿民众,在贪官和奸商眼里,简直就是“不识时务”,是阻碍他们发财致富的障碍,恨不能借邓之屠刀,斩尽杀 绝。

但,他们大概没有忘记,那个“举双手赞成”六四屠杀的当年首富牟其中,如今也沦陷在黑狱里。人治的中国,安全从来没有保障。不仅平民 如此,官商也是如此。执政党内,一场权力斗争的落败,往往就意味着一个或一批贪官的末日;而一个或一批贪官的落马,就意味着一顶或一串保护伞的倒塌,连带 的,就是一个或一伙奸商财运的终结。

于是,除了“商而优则仕”这条路,更多中国商人富人们,在大捞一把之后,选择逃离中国。据统计,中国 亿万富翁中,27%已经完成投资移民;千万富豪中,超过60%的人期待移民,其中14%的人已经完成移民;就连年薪12万以上的白领,“几乎全都想移 民”,其中,许多人已经或正在办理移民。中国投资移民激增,迅速上升到世界首位。

未来中国,就是一个被贪官、奸商、连同红二代、官二代、 富二代掏空的中国;在被他们无情糟蹋、肆意掠夺而后卷款逃离的土地上,留下的,将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贫穷村,一个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巨大废墟。只有那 些低收入的穷人、无权无势的平民、以及备受欺凌蹂躏的“贱民”,将无奈地留在那个号称“崛起”和“盛世”的中国。

(2012年2月28日)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Copyright © 1998-2011 Radio Free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本文      电邮本文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