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G4G]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大摩基金经理:中国增长目标不切实际

2013年 10月 31日 14:38

大摩基金经理:中国增长目标不切实际

RUCHIR SHARMA

国经济似乎有望再度实现官方增长目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8%,中国经济正稳步向7.5%的全年GDP增长目标迈进。


不 过,这些数据可信吗?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会制定高增长目标然后宣称超越了目标,使国内经济看上去正在快速平稳增长。多年来,中国发布的经济增长数据波动程 度都要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最近波动几乎消失了。自2012年年初以来,中国公布的季度GDP增长率与官方目标都仅相差几个小数点。

上 述数据值得怀疑的另一个原因是,维基解密(WikiLeaks)在2010年末披露的一份2007年电报显示,现任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当时承认中国官方 GDP数据是人为的。李克强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他当时向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兰特(Clark Randt)表示,他倾向于用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和发电量这三个更加可靠的指标来确定实际增长率。

一些经济学家现将这些经济指标称为"克强指数"。该指数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远低于官方数据描述的水平,而且虽然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加快,也只是得益于政府为实现7.5%的年度GDP增长目标而推出的新一轮刺激措施。

Chad Crowe
在 中共领导人着手准备下月重要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之际,中国经济增长达到官方目标的压力触及新高。目前中国人均收入约7,000美元,已经到达特定发展阶段, 曾经的东亚"经济奇迹"――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增长在此阶段时也开始放缓,GDP增速从接近两位数的水平降至5%-6%左右。

预 计下月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将解决中国在当前作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降低国有企业职能、促进财政改革以及推动经济从过度依 赖出口向消费拉动转型。尽管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如此高增长的市场改革广受赞誉,但中共领导人似乎太过专注于对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不现实的增长目标,这对一 个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是不现实的。即便中国下一阶段改革有可能进行,中国政府这种过度注重增长目标的做法也会使改革变得难以推行。

今年年初有迹象显示,中国政府准备回笼在2008年全球危机后为确保国内经济实现增长目标而投放的大量信贷和公共投资。不过这一过程并不持久。今年7月份,中国领导人下令推出新一轮信贷和投资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这种做法不会带来真正可持续性的增长。近些年以来,中国发放新信贷的速度是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与之争锋的,其中许多都投入了高风险投资,而非新的制造业支柱。五年前,每1美元多一点点的借贷就可以为经济贡献1美元的增长;但如今1美元的增长要靠4美元的借贷才能实现。

眼下多数贷款都流入了炒房人和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腰包。今年以来投资的年度增速达到20%,远高于消费增速。这与中国刺激消费、改革其他领域过热的目标背道而驰。过度的地产投机、腐败和污染已经危及到了旧有工业模式。

中 国政府为何还要再回到这种早就过时的发展路径上来呢?或许,中国领导者们相信GDP增速至少需要达到7%,才能避免失业和社会动荡。不过这种担忧只是杞人 忧天。随着中国经济日益成熟,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160万-170万个新工作岗位,而10年前这一数值仅仅为120万个。有鉴于此,即 使GDP增速滑落至5%-6%,中国仍能够创造足够多的工作岗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愈发成熟,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年轻人数量正越来越少。

另外,领导层可能觉得,高增速能避免近期的信贷热潮引致大规模破产。然而,新一波的劣质贷款只会让数百万名借款人陷入风险。今年迄今,宽松的借贷环境将大城市房价推高了17%,使得人们担心最新一轮的楼市泡沫将以破裂告终。

这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突飞猛进,但赖以维系的基础是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依靠的是制造业型出口工业,后者乃是保持生产力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 低薪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以前的增长模式也已经穷途末路。战后日本、德国曾经遵循了类似路径,他们在全球出口中的比重最终触及了12%的巅峰;而这个数字 恰好是中国过去两年中保持的水平。

目前制造业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为30%,正如同日本在1970年顶峰时的情形一样。消费增速已经达到了7%-8%,这是任何奇迹经济所取得过的最大速度。但是,假如消费无法提速、当前的投资增速又过度高企,GDP增长步伐将不可避免地放缓。

中 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北京执迷于取得7.5%的增速目标。制定该目标的原因是:据粗略预计,若中国希望到2020年底让GDP增一倍,必须达到这样一个 年度增速。但这只不过是政治家的一腔雄心而已,没有任何经济学根据,令人不由得回想起前苏联(Soviet Union)为赶超西方而人为设定的好高骛远目标。前苏联的失败尝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教训:走慢点总比栽跟头好。

(Ruchir Sharma是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部门主管,也是《经济突破型国家》(Breakout Nations: In Pursuit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s)一书的作者。)

(更新完成)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