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5吨鲜桔遭哄抢",辨析新闻真实
痴 山
《河北一货车侧翻 35吨鲜桔遭哄抢》报道:2013年11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一辆大货车在转弯过程中发生侧翻,车上装载的35吨桔子瞬间倾泻而出,而散落的桔子更是遭到了市民的哄抢。
读《河北一货车侧翻 35吨鲜桔遭哄抢》,从标题到类同摘要的第一幅图片文字说明,都清楚描述了"35吨鲜桔遭哄抢"的事实。接下来几幅图片:"一幅图中象自由市场抢购场面,很多人或蹲或哈腰或弯下腰去,齐齐哄抢桔子;一幅图中,一妇女低头正哄抢桔子装进口袋;一幅图中,母亲满面笑容,把哄抢来的桔子塞给孩子。"标题先入为主,摘要首因效应。至此"一辆大货车在转弯过程中发生侧翻,车上装载的35吨桔子瞬间倾泻而出,而散落的桔子更是遭到了市民的哄抢"事实,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呈现在公众面前。
图片翻至此处,心中一阵怅然。货车侧翻倾泻而出的35吨桔子,就这样被哄抢一空。人心冷漠贪婪到如此地步,复夫何言。一声长吁,何处还有"止于至善"?
再接下来看车主卢先生介绍,才知道这"35吨桔子"共1500箱,事故发生后,车主把能回收的整箱桔子,已经全部回收。最后才把剩下散落的桔子,以50元一箱的价格现场出售。就在记者赶到现场时,车主卢先生已经收回了2000多元桔子款。
客观的讲,记者所看到的"在事发地周围,围了至少有三层群众,自行车、机动车更是将事故现场包围起来";"事发现场,光是被踩烂的桔子,重量也有数吨之多"。这些全是事实。另据记者所引市民介绍:"你来晚了,早上的时候,一吨多桔子转眼间就被抢光了,当时那现场人山人海啊。"说明这哄抢桔子的事实,也确实存在。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照片中所拍的这些哄抢桔子的百姓,其中有很多人,是花钱卖桔子的!!!除去车主已回收走整箱的桔子(车是侧翻,大部分应当能整箱回收),和众人踩踏烂的数吨桔子。虽然有人哄抢,其所哄抢的数量,绝对绝对没有35吨!!!
从一吨或两吨桔子的被哄抢,夸大到35吨桔子被哄抢。自然联想到当下主流媒介的矫饰积弊。每每报道城镇百姓生活的新闻,惯常以部分代表全体,置积贫积弱的城镇贫民群体与不顾。古人曾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闻一增十。意思是说听到一点夸张十倍。究其原因,汉・王充《论衡・艺增》精辟论证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随着时代嬗变,当下不仅是"俗人"好奇。还多了楚王好细腰式的好大喜功。溯望20余年进程,又是甘拾康熙牙慧的小康,又是纸醉金迷的穷奢极糜,更有不怕梦死的南柯黄梁。凡此种种,无疑都是一头扎进钱眼中,把一夜暴富的百分之三、五奸商贪官,当成人口全部。从而置失业下岗工人等城镇贫民苦难于不顾。继而把全中国13亿普通工农大众,都说成富得流油。君不见,国家统计局年年攀升的人均收入,经主流媒介大肆渲染,足遮尽十一、二亿百姓的贫穷辛酸哪!!!
再者,新闻所恪守的真实,与"辞虽已甚,其义无害"的诗歌真实,也有本质区别。如同是动词的运用,新闻中讲究准确运用及物动词;讲究运用动词,必须符合客观事理自身规律和逻辑;而诗歌中,则可以虚而化之,借比喻、象征、通感、比拟,诸多积极修辞手法,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假如将诗歌的夸张夸饰,错用到新闻之中。如《河北一货车侧翻 35吨鲜桔遭哄抢》的标题及摘要。诸如此类的新闻表达,也就难免失真失实了。
2013-12-1于鲁南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