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先唱一首革命歌曲
毛泽东去世已经30多年了,但是,在河南一个小村,《东方红》依旧天天高唱,毛泽东还是无处不在。BBC记者彼得・戴走访曾经显赫一时的“红色亿元村”。
华中地区,黎明时分,经常显得混混沌沌,到处是灰色的天空,薄薄的烟雾。
但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每天早上6时15分,南街村总是会突然响起歌颂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的赞歌。
路灯柱上的大喇叭播放出嘹亮的歌声,在空空如也的街道上回荡。
南街村,时间的长河仿佛静止不动、甚至倒流。这是中国仅存的几个毛式公社之一,一个不复存在的体制的样板。
许多中国人可能都还记得自己儿时、或者父母儿时曾经唱过的那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福利……”
歌声的合唱部分听上去非常快乐,颇有活力,令人振奋。
刚下线的面条味道不错
几十年前,在每一个小镇、每一个小村,这样的歌曲可能都是无处不在,现在,剩下的就是河南的南街村了。
南街村非常欢迎外人来参观,负责宣传的干部领着我们四处转。
档案馆讲述了南街村的过去和现在。毛泽东的继任者在1980年代搞联产承包、把土地分给农民;之后,南街村的人逐步把土地交回村政府,村子的运营返回公社化,生产资料公有制。
历史展品包括破旧平房的照片,还有一幅画,描述原来农民如何种地:两个人拉着犁耕地,后面一个人掌握着方向。生活真的很艰苦。
1980年代南街村返回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之后,好像迅速繁荣了起来,这与1960年代大不一样。当时,全中国都在按着毛泽东制定的严格规则运转,数百万人在动乱、饥荒中丧生。
现在,南街村的乡下贫民窟被公寓楼取代,村口建起传统的中式牌楼。村里有宽阔的广场,广场中耸立着高大的毛泽东像,还张贴着其他共产主义英雄人物的画像----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到处都是红色的横幅。
原来的农田上建起生产面条、啤酒、药品的崭新工厂,吸引来外部投资。
村里有自己的报纸、电台。每天一大早播放毛主席赞歌、给村民“叫醒”的就是这家电台;电视台还播放许多原来的庆功表演会录像。
面条厂是15年前利用日本投资建立的。我去参观的时候,车间里到处都能看到穿着无菌工作服的工人。
刚下线的面条吃上去味道也不错。在生产线的一端,一位可爱的女郎给我们端来一碗面。她嫁给村里的一个男孩儿,成为南街村的一员。
刘娟娟(音译)嫁给了村里的小伙子
女郎说,她喜欢更安静的生活方式,稍稍离开几条街道,就摆脱了中国现代城市的繁忙和躁动。
南街村里几乎看不到汽车,只有几台电动摩托车、三轮车。没有商业广告,村里显得很简单、干净,也很严肃,不过,毛泽东的口号、红色大横幅还是相当多的。
村民的基本工资很低,相当于每个月20英镑(32美元),但是,公社成员可免费分到住房、水电煤气、基本食品由公社分发,教育也是免费。
现代中国只有几条街的距离,不过,这里的家庭关系依然非常紧密。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城市化迅猛扩张的中国,亲历这样一个非常怀旧的地方,令人感触颇深。
廉价劳动力打造出实力强大的出口机器,成为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不过现在,这已经正式被更加平衡的经济体制所取代。
中国当局仿佛致力于构筑消费社会,人们要有房产、汽车、智能手机等等所有21世纪的必须品。
南街村或许真的与环绕四周的消费主义中国脱节,不过,只要走进村里的公寓,还是能看到各色各样、远比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简朴生活方式更现代、先进的物质享受。
毛泽东画挂历非常抢眼
一位上了年纪的村妇在客厅里接见我们。客厅很干净、宽敞,屋顶很高,一面墙上贴着一大幅山水画;
一台很不错的平面电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无穷无尽的古装连续剧;崭新的微波炉;书架上摆满礼品、奖杯。
电视后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非常抢眼的电子挂历,年轻气盛的毛泽东画像下方,是显示日期、时间的数字日历。
按一下按钮,毛泽东的面容周围突然跳出各色彩灯打出的绚丽彩虹。
挂历,当然也是南街村生产的。
(编译:苏平/责编:董乐)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