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

[G4G] 纽约时报中文网 落户北京的年龄限制,毕业生面前的一堵墙

落户北京的年龄限制,毕业生面前的一堵墙

2013年09月23日

致编辑:

此信是对《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艰难求职季》一文的回应。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即将升入大三的学生,我愈发感到"就业"二字带来的压力,尤其在同门会上看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面,和学姐学长们聊起求职中的种种,更是心有戚戚焉。

在《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艰难求职季》一文中,作者由"700万高等院校毕业生"谈起,主要分析了"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的两大原因:经济增速放缓和中小型私企的弱势地位。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新变化值得关注――北京市人保局2013年新出炉的"落户年龄限制":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社会各界对于这项新出台的"指导性意见"的讨论相对理智,不少人表示理解,觉得意见实属"无奈之举",优胜劣汰,资源平衡必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认为该意见出台前缺乏必要的社情民意反映和社会听证环节,那么细节制定的"合理性"从何而来?这也是舆论对该意见批判最集中的一点。

首先,"24,27,35"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按照人的正常成长过程来看,18岁进入大学,22岁本科毕业,24或25岁硕士毕业,也就是说留给学生的"窗口期"是两年左右,这时间是否足够年青人在北京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从而立住脚跟?人保局有没有与大学生们进行过广泛的交流,汇集反馈意见?

其次,意见的出台时间是今年4月,已近就业季尾声,这突如其来的转变着实打学生们个"措手不及",有网友评论道,"看到消息惊出冷汗,打电话确认后心凉半截。"政策制定者是对此早有规划,还是面对700万求职大军想出了这个应急之策?我从毕业生们那里了解到,找工作最早开始于年前10月,那么意见的公布按理说也应该与之同步。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在我看来,就像大禹治水,"定年龄"是"堵塞"而非"疏导"的逻辑,所以它只治"本"不治"根"。清晰的年龄线的确能迫使很多毕业生做出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但其他就业配套政策必须及时跟进,要变"强力调解"为"主动吸引"。说服年青人投身二三线城市建设是可行的,但同时要给予配得上他们青春牺牲和付出的回报。

无论如何,新意见的出台使更多学生"识时务",专业和待遇在炙手可热的北京户口面前只能妥协让步。北师大2012级法学院的研究生曹惠(化名),刚在和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的竞争中赢得某事业单位办公室职员的岗位。"先留北京,做好第一份工作,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现在的工作没有把我的专业很好的应用上,以后有机会还是想做本行。"讲到今后的规划,她这样回答。

社会应学会尊重学生们的人生选择。未经多方利益平衡,简单草率的几条硬规定对奋斗中的学子是不公平的。既然就业问题的主体是高校毕业生,社会该聆听得就不仅仅是他们的困难,更应当是如何解决和改进。

――向笑楚,北京。

向笑楚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生。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