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G4G] 人类离消灭艾滋病还有多远?

文 舜泰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这不是一个科学预言,也不是一个必然推论,这只是在艾滋病日,一个从事艾滋病治疗和研究工作的临床医生,向关注这个话题的朋友们带来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然后抛砖引玉,表达对美好前景的一些期盼。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科学松鼠会 on 11/30/10

文 舜泰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这不是一个科学预言,也不是一个必然推论,这只是在艾滋病日,一个从事艾滋病治疗和研究工作的临床医生,向关注这个话题的朋友们带来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然后抛砖引玉,表达对美好前景的一些期盼。

从艾滋病病毒被发现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寻找治疗艾滋病的方法。第一个被发现对艾滋病有效的药物,是1987年应用至今的齐多夫定(AZT或者ZDV),之后多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抑制艾滋病病毒。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都有问题,就是刚开始能控制艾滋病病毒时,病毒都发生了变异,从而对药物产生了免疫。可以这么认为,我们的身体是一幢房子,很多时候能扛住外面的电闪雷鸣,但突然间来了一群白蚁,还不是一群普通白蚁,而是充满智慧的白蚁,通过慢慢啃嗜的方式搞垮屋脊屋梁,并且总是能在一种药物完全消灭自己之前产生出对策。很棘手呀,怎么办?直到1990年代中期,何大一教授发明了通常所说“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通过将三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才找到路子将病毒的水平抑制到检测不出的水平,同时使得人体的免疫机制慢慢恢复。这就好比在被白蚁侵蚀得千疮百孔的房子里又重新架起了几根柱子支持着房顶,同时努力控制白蚁数量的扩张。人们曾一度对此抱有巨大的希望,认为从此将治愈并消灭艾滋病。可科学家和医生很快发现,即使体内病毒低到已经很难检测出来,一旦停止治疗,又会出来继续啃。这是因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可以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到人体基因中,同时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能针对正在复制的艾滋病病毒,对那些“静止”的病毒没有效果。好比说,总有一些狡猾的白蚁躲藏在房子最隐蔽的角落——药物达不到的地方,伺机而动。

 于是,虽说通过HAART治疗后,艾滋病病人能够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体内的病毒却始终无法完全消除。我们寄望于新的药物,但通过药物治疗彻底治愈和消灭艾滋病这一点,目前还是没有看到太多可能。进入21世纪后,艾滋病新药不断被研发出来,但下场千篇一律:希望,之后是失望。 

既然药物治疗只能控制而非根治艾滋病,那么能不能换个思路,比方说加固加固房子的屋顶墙壁,让白蚁第一口就咬不动?这个思路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疫苗。通过疫苗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已经在很多疾病中证实是有效的,例如已被彻底消灭的天花。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曾几何时非常火爆,国内外几乎有条件的实验室都摩拳擦掌投身进来。但目前为止整个的研发状况,只能用“惨淡”来形容。现有的每一种疫苗研制方法,在艾滋病疫苗研发上统统失效,艾滋病病毒在进化上相当成功,它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变异频率非常高,极其容易逃脱免疫系统的围剿。不是我军不力,实在是敌军太狡猾啊!曾经有一位国外的免疫学大师对我说过,如果免疫学的基础理论没有出现重大革新的话,那么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恐怕是不可能研发出来的。不过,去年年底,美国军方研究的一种疫苗在泰国的研究中,发现有轻中度的保护作用,成为第一种被认为统计学有效的疫苗。这种保护作用随即就遭到了质疑,因为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异。并且,这种疫苗实际上也缺乏推广的价值和可操作性。对于疫苗,我们应当抱有热切的希望,但这种希望,现在还只是梦想。

 除了疫苗之外,其它强化房顶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常提及的推广安全套使用,就是一种行为学的预防措施。另外,近年来Truvada阴道凝胶(可以杀死艾滋病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策略(PrEP)也被证实在特定人群中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这些方法、策略,单独使用效果有限,并且可行性方面还是有诸多障碍。

 对消灭艾滋病,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看到吗?潘多拉打开了盒子,放出了各种灾难,但希望仍然留存。2008年底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世界卫生组织Granich RM教授等人的文章。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来自南非的艾滋病感染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所有患者在诊断HIV感染后,就立刻开始HAART治疗的话,那么在10年内,全球的HIV每年新发病率可以下降95%,在50年内,几乎可以消灭HIV!事实上,当HIV感染者使用现在的HAART药物后,体内的病毒几乎检测不到,他们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也几乎为0(并非完全没风险)。这个研究结果在全球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领域掀起了巨大波澜,有大量的支持者,也有很多的反对声音。这个模型太过于理想化,因为它高度强调“检测即治疗”,而这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很难100%做到,同时这种成本效益也需要慎重考量。总而言之,这仅仅是一个模型,抑或有诸多的批评声,令我激动的却是它给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透进来新的曙光。世界卫生组织,正在把艾滋病的公共卫生策略向“检测即治疗”倾斜。

 何时才能消灭艾滋病?现在恐怕谁也答不上来。药物治疗有其缺陷,不能根除。疫苗研发重重受阻,前景渺茫。而今看起来,或许“检测即治疗”策略,结合其它的公共卫生防治策略,才是真正的可行之道。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
收藏、分享这篇文章: 豆瓣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QQ空间 qq书签 人民微博 GOOGLE书签 MySpace 百度搜藏 鲜果       更多...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