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G4G] VOA:中国经济刺激的代价开始浮现

中国刺激经济的措施曾经获得世界的赞叹。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个刺激的代价。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银行正面临2000多亿美元的违约风险。尽管对呆帐比例的大小人们看法不一,但刺激成本风险的增加已经引起各方普遍的关注。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VOA News: 中国 by 木风 on 7/26/10

中国刺激经济的措施曾经获得世界的赞叹。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个刺激的代价。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银行正面临2000多亿美元的违约风险。尽管对呆帐比例的大小人们看法不一,但刺激成本风险的增加已经引起各方普遍的关注。

记者6月份在中国旅行的时候到过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那里的发展和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日益繁荣和不断扩展的城市似乎并没有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城市更有信心,不少当地人对地方债务问题感到忧心忡忡。

在苏州,一位从事工业园区开发的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苏州的问题就是发展太快。园区在急速扩大、火车站要推倒重建,现在市里已经决定要修建地铁。在刺激经济阶段,苏州的融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再加上修建地铁等项目,他表示,真的不知道苏州欠下的债务将如何偿还。

其实,苏州的例子在全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去年经济刺激阶段,全国各地到处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以土地等国有资源和资产作为抵押,并提供政府隐性担保,向银行借贷进行融资。

全国约4000家这样的平台在过去两年融资金额超过七万亿元人民币。今年到为止,总金额超过7.7万亿元。中国社科院专家刘煜辉估算,到2011年,地方负债可达10万亿元人民币。不出三年,这个数目可能会翻番。西方一些机构认为,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负债已经达到12万亿元。

伦敦资本经济学公司的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告诉美国之音,更为令人不安的是,这样的刺激性贷款中有相当一个部分注定是要成为呆帐的。

他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过去18个月的经济刺激阶段中是巨额银行贷款的主要目的地。贷款大部分是用于基础建设项目,这部分很难产生收入回报,最终会成为呆帐。其它还有很多项目缺乏商业论证,呆帐率也不会低。"

美国知名的中国经济观察家章家敦(Gordon Chang)也指出,去年银行放贷猛增95%,北京、经济学家都明白,刺激是要付出巨额代价的。

他说:"这是完全可以预料的。这些贷款不是出于经济需要才发放的,而是政府去年需要振兴经济,所以迫使国有银行出钱。大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也是出于政治因素推出许多项目。呆帐率多高可能都不会使人意外。"

对于呆帐的比率,现在有多种说法。美国财经媒体彭博新闻社说,在地方融资平台获得的7.7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中,坏帐比例可能占23%。香港Bernstein 研究公司的高级分析师麦克・沃纳(Mike Werner)的估计是25%。他认为,这部分永远都难以收回。

彭博新闻社根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的话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能够全额收回的资金只有27%。

伦敦金融时报星期一发表的一篇报道说,中国银行业现在有2280亿美元的资金面临严重的违约风险。

章家敦认为,中国的坏帐风险正在朝着一个危险的高度上升。

他说:"中国银行业的呆帐比例现在肯定比90年代低很多,但是这个比率正在迅速扩大。放贷速度如果大体不降下来,赶上90年代的坏帐率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和股市的下滑,再加上经济增长放缓,这对银行贷款来说真是祸不单行。"

不过,上个星期,标准普尔公司表示,中国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虽然在提高,但整个行业来看还是有能力保持稳定的发展前景。主要原因是,这个系统有着良好的运营利润、坚实的流动性和充足的资本化。

伦敦经济学公司的威廉姆斯也认为,北京在处理银行呆帐方面有经验,而且呆帐的影响是逐步显现的,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威廉姆斯认为,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中国银行系统的问题还不至于对世界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