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G4G] 北京的户籍堡垒啥时能冲破?

北京的户籍堡垒啥时能冲破?

作者:林昕贤2012-07-2721:59:45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241211283

摘要: 7 月 21 日暴雨时,北京房山北营村的赵先生先后救出多人。随后,与赵先生同院的灾民被安排住进救灾帐篷。由于不是本村人,赵先生一家没能享受同样待遇,也无救灾物资可领,夜里只能借住在邻居的卡车里。赵先生世纪 90 年代到北车营村务工,至今已有将近 20 年。( 7 月 26 日中国新闻周刊网)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

721日暴雨时,北京房山北营村的赵先生先后救出多人。随后,与赵先生同院的灾民被安排住进救灾帐篷。由于不是本村人,赵先生一家没能享受同样待遇,也无救灾物资可领,夜里只能借住在邻居的卡车里。赵先生世纪90年代到北车营村务工,至今已有将近20年。(726日中国新闻周刊网)

赵先生在这个村里已经务工将近 20 年,不说为这里做出过多大贡献,赵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外地人而不管当地灾民的死活,他大可以违背良心让无情的洪水淹没农家、冲走村民,但是他没有,而是与洪水奋战,救出年迈的老人和无助的邻居。也许从骨子里赵先生已经早不把自己当成外地人了。可在当地人的眼里还是属于:“外乡人“。救灾物质没有他的份,即便是栖身之处也将其排除在外,如果村支书说的救灾物资是村里的应急物资,不能及时给赵先生还能说得过去,如果不是,北车营村是拿着国家或者捐助人的物质,而把赵先生一家排斥在外,就折射了某些制度的悲凉,即使赵先生没有救人,在灾难面前他一家也应该有基本的人道主义救助,不能因为他是外乡人而弃之不顾。户口至上,内外有别,在这场大灾害面前表现的淋漓尽致。北京的户籍堡垒还这么坚硬,多么令人欷�。不仅违背道德人伦,让人心寒,更有失首都人最起码的胸襟和风度。

同在一个地方受灾的灾民,同样为北京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只应只因自己的没有生在首都皇城就被区别对待,难道本地人更娇贵,外地人就下贱吗?社会主义的今天公民还要被分三六九等?同为中国公民,拥有相同的权利与义务为啥总是和户口纠缠不清呢?在灾难面前,我们能万众一心方能战胜洪水猛兽。面对灾难,本地人、外地人承受同样的后果;面对救灾物质,外地人靠后,本地人优先;这岂是一句“前期救灾物资比较紧缺,需要优先满足本村人口”就能解释,灾民岂能分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其实村支书的解释映射出我们这个社会的痛处,等级制度已经深入这个社会的骨髓,什么领导先行,什么特供专卖,在灾难面前先尽本乡人,都指向一个问题——人是分等级的。赵先生面临着确确实实的灾难,不眠之夜虽有不平却无处可言,这就是一种怎样痛楚,不是说好人应该有好报,灾难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吗?只因这张户口纸把我们应该享受的社会温暖和人性关怀给抹杀了。北京户口不能阻挡外来人口涌入,它所阻挡的是外来人口得到相应福利待遇的权利。众所周知因户籍问题导致的不公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多的还是反映在教育上。同一所学校在不同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差几十甚至上百,还有高校对不同性质的户口划定不同调档线,等等这些现象,无一不狠狠地扇这“社会公平“的耳光。

因为这个北京户口本就将赵先生一家大小拒之在救援大门之外,有人说大水淹没的不仅是北京下水道问题,更有城市的道德和良知问题,不仅值得北京人反思,更值得所有人思考。户口歧视究竟还要对立到几时?但愿此次雨灾能够让城市重新认识外地人。北京精神不是一句口号,更要实实在在公平公正的践行。 

本文作者:林昕贤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hjym2009.blogchina.com/1299199.html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