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这是康正果又一篇绝佳的力作!
好几年前, 友人从北京邮寄给我这本书, 说多么多么受大众欢迎. 可我楞是看不下去, 无论怎么翻, 没一页让我看得下去, 怪了!
我又说不清它怎么不好, 只是觉得作者的思维实在混乱. 我想, 这一定是许多读者的想法, 可惜一直没有人去清楚地阐述它.
康教授终于能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不怕难吃地品尝完, 才清楚地找出了它的病根. 好多年过去, 终于盼到出现了一位医治《狼图腾》的医生.
—— 一读者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遇罗克与遇罗锦 by 遇罗克与遇罗锦简介 on 9/1/10
——《狼图腾》及其作者的灵之残缺作者:康正果
一
《狼图腾》自2004年出版后立即畅销书市,被誉为“旷世奇作”,阅读“狼”书,一时被发烧友吹嘘为“精神盛宴”。我远在海外,因受此热浪感染,特意托人从大陆买回一册,没想到打开书读了十几页,就再也读不下去,从此将它丢入楼下贮藏室,一任其尘封在很少使用的书堆之中。不久前有国内友人忽来信和我讨论此书,并通过电邮传来她有关《狼图腾》研究的书稿,希望能听到我的意见。朋友的研究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想要借题发挥的想法也酝酿了很久,正巧可借机说“狼”书一吐为快。在她那一腔求知关切和书写热情的感触下,我时隔数年后又从旧书堆中找出“狼”书,为了对她的书稿作出起码的反应,遂硬着头皮读完了那部让人深感沉闷和别扭的长篇小说。针对友人论述“后寓言”的书稿,我写了回信,现在趁思绪尚热,不妨把我就小说《狼图腾》以及相关问题所作的评论作为副产品公开发表,算是我对商业炒作和大众趣味的一个挑战。
关于《狼图腾》,可从友人“后寓言”书稿中的关键词“后”字切入话题。首先应该看到,此书不管有多少可供我那位朋友借题发挥的出气孔,对普通读者而言,它毕竟是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因此,我不想把头绪撤得太远,搅得太乱,我觉得还是在八十年代以来新时期文学的脉络中给它定位,比较符合该书的实际情况。主人公陈阵和他的配角式对话人物杨克都是知青,故事展开的场景是他们插队的内蒙草原,在那个远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荒野之地,叙述者不断插入了探讨国民性病根的对话和思考。从该书的知青题材到寻根主题不难看出,它的故事构架是从知青小说和寻根文学已经过时的叙事模式蜕变而来的。套用“后寓言”书稿中的泛“后”话语,从后知青后寻根文学的特质谈起,也许更容易说明此书畅销一时的部分原因。
毕利格老人对包顺贵种种倒行逆施的抵制,当地牧民与外来户的一连串冲突,明显地构成了小说的叙事主线,也为狼故事的展开搭起了得以附着的框架。老人和牧民代表了蒙古族和草原文化的传统价值以及他们在游牧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朴素智慧:如对上天及其安排的自然秩序所持的敬畏态度,节制猎杀和索取有度等自发的环保意识,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草原民族坚韧、凝重和顽强的气质等等。在反复赞赏牧民们可贵品质的同时,书中还大量插入有关牧区日常生活和草原野生动物方面的民俗学、生态学知识见闻描写。从套马的工具和技巧到旱獭油的神奇用途,从牧民养狗的各个方面到描写天鹅巢的结构,举凡富有异域情调的牧区见闻,作者都舍不得割爱,尽行拉杂到这部写得太厚的书中。我之所以多次翻开此书而提不起往下读的兴趣,首先就是受不了它行文的重复、拖沓和缺乏节制的铺排。现在为完成发表意见的任务而耐着性子阅读此书,浏览中转念一想,方才想到,也许就是我挑剔和排斥的那些附录性内容,正合了今日大众阅读的猎奇胃口。一部这么厚的书,作者自有其复杂多样的写作动机,可能产生的阅读效果自然难一概而论。姜戎想借着讲述狼故事的机会,把他熟知的草原掌故一五一十地罗列出来,对今日的阅读消费者来说,这一幅草原生活的百科全书图景自然就很有卖点了。
二十一世纪商品大潮中的文化产品及其消费取向已大大不同于当年知青文学盛行时的情况了。那时候,刚返回城市的知青作者写他们不久前的插队生活,多带有痛定思痛的回忆和反思,他们把目光对准了农村贫困落后的现实,所沿用的手法主要还是五十年代以来延安型的“现实主义”。作者在谋篇构思之初,总会有意无意地配合着当时的政治形势,趁讲述各自艰辛经历的机会,对公社化政策以来的灾难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批评和暴露。在此之前,官方作家向城市读者陈述的农村面貌一直都是《艳阳天》、《金光大道》之类图解政策的东西。直到知青小说的作者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写农村现实,才把“农村真穷,农民真苦”的实况向城里人全面公布出来。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那些整体上属于农村题材的知青小说,便可明显看出,早在八十年代,在城里娃回城后所讲的农村往事中,就已透露出近年来国内谈得很热门的“三农问题”了。
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回城知青已陆续进入中年后期,有出了名的,有掌了权的,有发了财的,即使日子平平的大多数,也大都过得比从前好了。出于当过知青的共同经历,他们有了团体聚会,更有人半带着荣归感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探望父老乡亲……距离已经拉远,焦点变得模糊起来,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如今想起来隐隐咀嚼出一丝甜意。这就是怀旧情,在相对来说还比较如意的今天,偶然回忆起曾经苦难的青春岁月,朦胧中就浮现出某种诗意。情调变了,色调也随之而变,回忆的有色眼镜就在这一变动关系中聚焦出某些从美学阐释政治的东西。大概就是瞄准了消费者情意结构上这种微妙的变化,文化产业才开始炒作相应的卖点。
1994年出国前在北京,我带着两个孩子与我这位朋友告别,他们夫妇请我们吃饭就去了一个风味特别的知青主题餐馆。那餐馆从室内装饰到端上来的饭菜,全都在贩卖知青怀旧热的情调:连窝窝头和野菜都上了席面,而且卖得比白面馍和鸡鸭鱼肉还贵。我们花钱买到桌面上的,除了饭菜,还有享用那些饭菜的情调,就在我们进餐的同时,恍惚中品出了某种“忆苦思甜”的滋味。这种被炒作出来的土气,对知青的儿女一代,也许更有其刺激想象的魅力。这些孩子都是住单元房、看电视、玩计算机、追歌星、吃饭馆长大的一代人,遥远荒谬的文革年代,一旦对他们呈现出故事讲述的情景,父母辈经历过的苦难就幻化出传奇色彩,增添了情感遗产的价值。在一部名叫《老三届》纪录片中,编导者和不少受访者就对这种情感遗产大唱赞歌,在事过境迁后,以“青春无悔”的抒情态度大发理想主义的言论,对曾一度荒废的青春追赠了历史的崇高。
据老鬼所说,姜戎其人曾被他写入《血色黄昏》,是一个有着屈辱的过去和阴暗心理的人物。
因此,与老鬼那种直面残酷现实人生的写作取向相反,姜戎似乎不敢正视自己的过去,通过陈阵这个半自传式的人物,他力图重写他的知青经历。正好感染到后知情时代的怀旧氛围,在他的笔下,蒙古包内外那些琐碎之极的铺陈便与知青小说中有关穷山恶水的纪实描写有了本质的不同。它不再是突出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对细节的津津乐道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因特网式的堆积信息,以学术论文加脚注的烦琐方式来增强说明,以恋物癖的趣味描摹牧区所见的种种物件。书中节外生枝的内容泛滥到极点,像草原一样疯长的文字积累起弥漫性的渲染。尽管该书的行文比较笨拙,可爱的是,作者并不嫌弃他自己的累赘,他始终保持了他文字苦力的蛮劲,把他的喋喋不休搞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因而最终还是以那不成比例的过量填塞垒起了某种厚重的力度。以数量的增生取胜,用混杂来制造丰富,在不伦不类中释放趣味,一股脑哄传给囫囵吞枣的发烧友,这就是后现代文本追求驳杂的典型特征。
据朋友书稿所说,她儿子在读《狼图腾》时,读到小狼之死的情节,居然痛哭失声。一个大小伙子为小狼之死而哭,到底有何内情,我猜不出来。但它至少反映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在当今年轻人的心目中,“狼”已从幼儿园阿姨教育孩子的大灰狼坏蛋那张皮下蝉蜕而出,也不再被用作“打倒美帝野心狼”之类的咒骂符号了。在环保意识开始普及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被告知,狼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因此孩子们差不多都懂得,应该爱护他们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看到的各种野生动物。姑不论有人从该书的“狼论”中读出了多么重大的“民族寓言”,也不要管作者本人如何声明他那醉翁之意不在“狼”的主旨,我首先必须指出的事实是,对普通读者来说,围绕着几乎绝迹的野生动物——草原狼——发生的事件和思考,毕竟比重复刻板形象的寓言故事更为有趣。这就是说,现在的读者更关心故事讲述中野生动物的命运,而不是其中的寓意;更喜欢了解地球生态方面的信息,但未必有兴趣关注“言此意彼”这种费解的表达所影射的内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以来,美国出版的读物和影视制品中有关野生动物的讲述已多到不胜枚举的程度:救护受伤的动物呀,与偷猎者做斗争呀,把养大了的黑猩猩或狮子放回荒野呀,所有那些重返伊甸园的绿色行动都显示出当代西方政治正确所强调的普世价值。此外,再加上白人为他们从前屠杀过印第安人或奴役过黑人怀有负疚感,在不少故事中,原住民、野生动物与那些富有献身精神的白人volunteers之间的历险记人情味盎然,总是被浪漫化得令人神往,致使厌倦了后现代城市生活的观众都恨不得有机会走向荒原,深入林莽,好去体验一下那充满原始激情的环保牧歌。
全球化文化传播推广了此类普世价值,从媒体上的报导可以看出,很多年轻的中国人都对绿色和平行动也表现出积极的认同。比如大学生自愿去紫竹院保护失群天鹅的行动,叫我说,就比从前为了当积极分子而学雷锋显得更富有人性,也更符合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王朔式的亵渎党文化到通过模仿西方文明价值来重塑世道人心,应该说,这也不失为当今中国在告别革命的道路上融入世界潮流的一个可喜的转变。这一新的时代风尚显然与友人儿子哭小狼的情感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但年轻人的某些洋行动也可能让人颇感酸不溜溜,比如大学生在校园内过感恩节——你不是北美人,你感的是哪门子恩?——之类的举动,就洋气得难免有点虚荣。虚荣是追慕时尚的姿态,由于模仿的成分远多于自发的成分,而激情的产生也非本性的流露,在文化产品感染下发作起来的情绪就可能显得太感情用事了。我注意到《狼图腾》中一再重复的一个细节:杨克每一次看见天鹅或要保护天鹅,便想起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舞曲。在杨克的条件反射中,天鹅的值得爱护和保护,似乎更多地根源于经典作品塑造的高贵形象,而不尽是它作为野生动物本身的存在价值及其唯一的生命之可�可贵。为什么引起杨克重视的始终是洋经典光圈下的天鹅,而不是传统脉络中——苏武牧羊或边塞诗中最常见——的大雁呢?仅举此例,即可见《狼图腾》的生态环保书写中模仿痕迹之拙劣,观念先行之可厌了。
在多元的西方社会中,社会成员通常处于各行其是的状况。对于少数人的特立独行,只要是没触犯法律的,并没人做出少见多怪的反应,更不会随便去管别人的闲事。就拿那些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volunteers来说,他们多怀有传教士式的使命感,去非洲救济穷人或保护动物,大都出于利他主义的追求,为的是尽量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建立在参与他人生活的行动中。做事的人总在默默地做事,很少做秀的姿态,更谈不上追求轰动效应。有一部名为Born Free(《生来就自由》)的电影(据Joy Adamson1960年的一部畅销书改编 ),与陈阵掏狼窝劫狼崽那种强盗式豢养野生动物的情况完全相反,Joy和他丈夫收养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幼狮,他们收养狮崽的行动始于救命,其出发点和兴趣与陈阵异想天开,乱搞所谓狼狗配实验的恶作剧行径根本不同。夫妇俩并没打算把Elsa养成宠物,在他们收养Elsa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始终担心圈养的方式会磨灭它的野性,因此很注意训练它捕猎的能力,打一开始就朝着放生的目标去做,直到最后把Elsa送入林莽,目送着它重返了自然。看了那部片子,在兽性通人性与人性入兽性的交相辉映中,观众一面感受到生命复原的美好情景,一面也领悟到人与动物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线。陈阵的谬误在于他企图混淆人兽,逾越界线,更以其强加的饲养滥情窒息了小狼的生命。他那种硬要把小狼当狗养的偏执狂热来自何处?把养狼当作英雄行为的得意妄想出于什么心态?应该说,那正是青少年在文革动乱中受到挑动而胆大妄为的一种表现,是在革命的旗号下被导向野蛮化的现象。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比较而言,未成年人较成年人更接近动物,这就是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通常多被家庭和社会严加管束的原因。文革发动者最反人类的罪行就是放纵青少年造反,全面煽动起他们的兽性。姜戎浓墨描述陈阵向往所谓“狼性”的满腔热情,不多不少,正好折射出他这个前红卫兵文革怀旧的余热。
今日的音像媒介已为人类观察和表现动物的生存状况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向度:那就是完全撇开文学作品中寓言类比和拟人描述长期以来赞美或诬蔑动物的歪曲言词,使动物的真实面貌得以生动地呈现给观众的视听。野生动物是一种只可在一边静观的生命存在,它具有它自身超意义的本质,科学家尽可以通过研究考察深入了解其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但仅仅凭人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要穿透和领悟纯粹属于动物本身的某种灵性,依然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以一己之私心去妄猜和臆度的。
二
共产党所培养的民族干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破坏有时候比汉族干部还要厉害,包顺贵就是这种执行极左路线和为邀功请赏而践踏本民族传统价值的人物。包顺贵与外来户的所作所为,明显是合作化、农业学大寨等错误的路线政策扩张到少数民族牧区的恶果。但为了坐空落实狼性与羊性对立的专断假设,从而突出农区人口退化的衰势,姜戎硬是把包顺贵一伙的恶劣行径归罪于汉族及其农耕文明。到底谁是狼谁是羊?谁显示了狼性谁显示了羊性?姜戎的动物寓言类比在此陷入混乱,露出了破绽。按照他的类比模式,农业文明的汉人是“文明羊”,因此农区人具有任人宰割的弱点,但他刻意塑造的包顺贵和外来户这些来自农区的人物却个个都是“野蛮狼”的做派,在蒙古牧民面前表现得贪婪残忍和富于侵略。相形之下,被他称颂为富有“狼性”的牧民——比如乌力吉等人——反而一再忍让,完全成了逆来顺受的绵羊。从狼故事半遮半掩的叙事不难看出,牧民们——也就是被界定为“狼性”的游牧民族——弱化成绵羊的原因,并不是血性等级出了问题,而是上级——政府、驻军和场部领导——的权威压弯了他们的腰杆,是文革风暴鼓起的政治声势在草原上横行霸道,所向披靡的结果。正是这一股横扫牛鬼蛇神,将无论汉人或蒙人,农民或牧民,统统作践和一律软化的极权势力肆虐草原,才使得包顺贵那一伙——在本质上被界定为“羊性”的所谓农区人物——披上了凶恶的狼皮。
狼性与羊性的区划在此出现了悖谬:姜戎到底需要什么:是狼性正面的刚强,还是它负面的凶残?在披着狼皮的劣羊——党化的汉人势力——威胁到被软化成绵羊的乖狼——公社化的内蒙牧民——时,我们该如何理解姜戎建立的能指与所指?让姜戎拿他的矛攻他的盾去吧,他喋喋不休的宏论和笨拙的讲述,到头来只能是自废武功,作了个尴尬的收场。
姜戎的自相矛盾在于,他并无勇气在批判现实的方向上大作文章,为避免戳破当前政治问题的脓包,他把一切过失都笼统地归罪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因此,他只能把倒行逆施者——党政干部、军代表——那些让陈阵深感愤恨的作为抽象化为农耕文明的症状。从回避现实到退向历史,从虚化政治症结到罗列文化病例,姜戎一再申辩,曲意附会的不过是让汉人及其农耕文明充当中共政治高压和错误路线的替罪羊罢了。在整个的狼故事讲述中,他一面压抑着自己无意流露的批判现实倾向,一面见缝插针地强调那主题先行的“狼论”,生动的叙事和倒错的比喻出现了深刻的断裂。结果,他越是声嘶力竭,以专断的议论弥合这一断裂,便越是暴露出詹姆逊所说的“政治无意识”效果: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狼性对羊性的论述根本不属于任何经验的历史,它只是文本出于自身需要而形成的意识形态选择。2
姜戎在其滔滔宏论中议论得最卖力,同时也最能唤起庸众读者同感的那个兴奋点是什么?我可以在此明确地指出,那就是他对汉人及其农耕文明病证的罗列和痛斥,以及藉此而释放的怨恨。这种深挖国民性的激愤具有其源于五四的深远传统:别忘了伟大的鲁迅也常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态度。鲁迅的这个“怒”不能说没有他自己的生理—心理问题,它无形中已开了激进文人怨祖宗骂同胞的先河。祖宗和同胞为什么可怨可骂?是因为他们软弱可欺和无力反抗。不可否认,民族和国体的衰弱确曾令人扼腕怅恨,但需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是,怨恨和蔑视弱者的人自己到底强不强壮?一般来说,暴打不平的英雄对受害者总是采取勇于保护的行动,他的反击只指向施暴者,而对弱者的软弱,他并不会流露任何轻蔑。人与人在质地上天然地存在着等级的差别,真正高贵的人总是倾向于自重,对他们来说,责备了低贱者的低贱,反而有损于自身的高贵。只有本身低贱的人才喜欢数落别人如何低贱。相对而言,越是有能力保护儿女的父母,越是对其中的弱者充满慈爱。反而是那些自己的人生很失败的男女,最喜欢把不争气的指责甩到儿女的头上。弱者、贱者、失败者,所有这些生命质地档次低的人们,他们迁怒他者的怨恨来自何处?他们的怨气属什么性质?可以简单地总结说,那怨恨来自他们自身缺乏行动能力的内心空洞,是他们被压抑的屈辱感始终在难堪地发酵,结果就喷出了酸辣的怨气。一个人越是感到自己软弱,便越是渴求体验那足以使自己显得强壮的虚假快感。他无计可施,便只能去诬蔑同类。其实那诬蔑也是一种变相自毁的行动,自慰的甜头,不正是从自虐中摩擦出来的吗?
“狼图腾”只是姜戎自己妄想的图腾,是他阳刚不振的自我所渴求的phallus图像。陈阵所养的小狼,可被理解为他精神分裂的镜像,面对那个既让他畏惧又使他入魅的“能指”,他泛文的情怀一片荒芜,了无“所指”,致使小狼这个空洞的“能指”孤零零吊在虚张声势的锁链上,最后蔫然垂萎下来。这样看来,那些关于“狼性”如何伟大的冗论,也就不值得在此一一驳斥了,因为小说作者的思想亢奋基本上源于他主体的无能和缺乏行动。在他一再地意淫强悍狼性的同时,他的残缺之灵已早泄得肮脏猥琐,一踏胡涂了。
从后知青书写的插队怀旧,到伪环保文学的模拟失当,恋狼症患者在妄想的破灭中照见了自己扭曲的嘴脸:陈阵处死了小狼,他在他所排演的恶作剧中斩除了他的野心,好比一个性无能者以自宫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缺憾。
三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谈这本书涉及到“后寻根”方面的问题。寻根文学与知青文学有一定的重叠交叉之处,它的出现因素很复杂,其中既有探寻民间文化资源的欲求,确立地域文化特色的经营,也有重构民族文化传统的努力,更有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下要创出本土先锋作品的尝试。这种四处探寻的实验写作首先是文艺摆脱了延安窑洞文化政策束缚后自谋生路的一个标志。寻根的起点是“无根”:甩掉了为工农兵服务和政治挂帅的假根,自谋生路的作家感到突然从家畜状况转向野外觅食的新鲜,他们恍若神农尝百草,从山野巫风、荒村陋习到强悍的边塞民族景观,对于在此前三十年受到政治压抑的各种亚文化现象,他们均以采风的方式进行搜罗,竞相把从前被贬低为迷信、落后、封建等旧社会尘封的事物发掘出来:或从中深挖国民性的病根,或试图勘探出某种民族复兴的生命力来。寻根小说带动文化寻根热,寻根派不但迷恋文化,炒作文化,还试图从文化破解中获得某种魔戒般改善现实的力量。
在谈到寻根文学“无根”的特性时,邓晓芒指出,寻根文学在理解自然与文化的本性上犯了根本的错误。根并不等同于自然,当本能尚未成为人的人性时,也就是说,来自血性的生命力——比如所谓游牧民族的“狼性”——尚未得到升华时,它并不能成为人存在的根。更何况文本中所谓的自然并非绝对的自然,这个自然其实也是文化的产物。寻根文学认为野蛮比文明更好、更美、也更有刺激性:在西方,那些不满意后现代状况的人士试图开发原始的激情,以挽救现代人的堕落;而在后毛共的中国,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幻灭的文化寻根派则幻想从少数民族或穷乡僻壤的遗俗中挖掘可资利用的生命力,输液一样去激发中华民族的复兴。然而那个被抽象为“狼性”的野蛮并不是真正原始的生命力,它只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主观嗜好和一厢情愿而扭曲变形的一个文明说辞。寻根文学,包括《狼图腾》在内,所完成的只是一种双重的自欺。它把一种回复于自身的文化当作了自然,又把这种自在的自然揭示为根。就是此类臆造的经不起推敲的文化,寻根派都摆出来作为根顶礼膜拜,他们沉醉于寻根的乌托邦而不能自拔,还以为其中真有什么有生命力或真善美,殊不知整个的思路都堕入了自然奴隶主义的迷误。3
文化寻根搜罗出来的土产品适逢商品大潮,纷纷被影视制作改编出卖点,不但给城市文化消费增添了观赏土风民俗的乐趣,更打入国际市场,把摇摆花轿和挂大红灯笼等大量夸张捏造的粗俗景观贩卖成洋人眼中的异国情调。在西方的文化脉络中来看寻根派出口的此类文化产品,真可谓不折不扣的自我东方主义样品。这情景,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美国沃尔玛超市提供的廉价百货。
姜戎的“诬羊捧狼论”比寻根派的自我东方主义走得更远,他发泄怨恨的人格缺陷根源已揭示如上;接下来,对他那个经书商炒作而在读书界哄传的游牧民族输血说,需要再做深入的讨论。首先应指出,姜戎笔下并无任何创意,即使偏激的“输血说”也是他拾他人牙慧,再加盐加醋地掺入《狼图腾》叙事,刻意作出了重点扩大的铺张。
四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文化没落论、种族退化论和各式优生学在欧美盛行一时,留学欧美和日本的文化人介绍宣扬给国人的西方文明,不只是民主和科学,也还有其它新奇古怪的理论和思潮。西方理论家所忧虑的“没落”和“退化”,针对的主要是西方自己的文化和人种,日本学者随声附和,却把“没落”和“退化”移用到支那人头上。日本人的这种学术趣味可谓居心叵测,激进的中国文化人受此说影响,遂觉得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一无是处,连针砭国民性的角度和方式都和洋理论一个鼻孔出气。陈独秀1916年在《新青年》上撰文说:“全体人类中,男子征服者也,女子被征服者也;白人征服者也,非白人皆被征服者也。极东民族中蒙、满、日本为征服民族,汉人为被征服民族。……征服者何?其人好勇斗狠不为势屈之谓也。被征服者何?其人怯懦苟安,……所谓顺民是也。”4 陈如此贬损自己的种族,在当时是出于激奋,不过为振聋发聩,刺激国民的抵抗力,因此把话说得太过头。后来顾颉刚更发议论说:“中国民族的衰老,似乎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战国时,我国的文化固然为了许多民族的新结合而非常健壮,但到了汉以后便因君主的专制和儒家的垄断,把它弄得死气沉沉了。国民的身体大都是很柔弱的;知识的浅薄,感情的淡薄,志气的卑怯,哪一处不足以证明民族的衰老。假如没有五胡、契丹、女真、蒙古的侵入,使得汉人得到一点新血液,恐怕汉人也不能苟延到今日了。”5顾在当时以“古史辨”研究着称,上引的结论下得那么轻率,让我们现代中国人读起来,实在感到惊诧。再后来林语堂用英文写《吾国吾民》,不注出处,凭空沿用顾说,一开始就大讲中国人——特别是南方人——的退化。他对南方人的文弱大肆作幽默的描述后,进而考订年代,说汉族每八百年受北方游牧民族输血一次,一共被输了两次。6
所有这些五四大家,都把衰弱的国民性以及男人的女性化指向了知识分子。尤其是鲁迅,他对梅兰芳男人扮女人的艺术最不能容忍,他那种反复挖苦的口气,好像国家民族的衰弱,都是受了读书人和有闲阶级太颓废的连累。让我们接着再引顾颉刚的言论,他说:“就是汉族,它的文化虽是衰老,但托了专制时代‘礼不下庶人’的福,教育没普及,这衰老的文化并没有和民众发生关系。所以我们若单就汉族中的知识阶级看,他们的思想与生活免不了衰老的批判,但合了全中国的民族而观,还只可说幼稚。”7经顾颉刚笔锋这么一转,衰老和颓废进而被甩到知识阶层身上,民族的生命力于是被特别划归了劳苦大众。真可谓“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文化人不负责任的自怨自责终于招来了对文化人群体的羞辱,自延安整风以至文革打倒臭老九,工农兵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全面专政,难道不是妄发议论者冥冥中呼唤来的群狼肆虐!这到底是劫数还是报应?是文人的贱骨头欠打还是料想不到的迫害?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该正视这沉痛的教训,切不可挟一己之怨恨,激扬文字,颠倒民族价值的等级和次序。知识分子具有引导舆论和时潮的职责,发言立论,自应以明辨慎思为重。因此,我要在此严肃地指出,凡标新立异,务求耸人听闻者,所造成的错误影响,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
姜戎的输血说除了炒上述的冷饭,似乎还另有他所受的党文化教育残渣在文本中起到的政治无意识作用。我发现《狼图腾》中有这一段论述:
虽然整个农耕民族在软化,但炎黄先祖的狼性血液的遗传,和游牧民族不断输血和混血,在华夏广大的农民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强悍的种子。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农民好汉率领的狼性反抗。……唐末的黄巢农民大起义,作为汉民族一次民族复兴的重大行动,并没有成功。8
这一段含混不清的议论似乎透露了姜戎“输血说”和“狼论”的思考轨迹和理论来源:原来,汉民族在不断的异族输血中持续繁衍,免于衰微,是和农民战争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功绩平行并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就是农民起义的继续吗?看来,姜戎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基本上还停留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水平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揭示出农民战争对经济、文化的严重破坏,农民起义并无任何进步可言。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他怎么还会把黄巢的杀戮暴行称之为“民族复兴的重大行动”!党文化的残渣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控制着后毛共时代的中国人,显然,在姜戎和他的粉丝们呼唤狼性的激情中,是深深地潜伏着蠢动着对革命暴力的向往的!
五
姜戎若只是个写小说的,�他文人的想象,在书后的那五万字中乱侃一阵,也就不必在此深究了。但据说此人在正经学术单位挂职,还专门研究历史,如今炒前人的冷饭,又不注明出处,再加上缺乏基本的史识,因此我觉得,不能不针对他那些原则性的谬误,再做些澄清事实的辨析。
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划分,游牧民族和没有畜群的落后部落之间的分工,是人类社会发生在野蛮时代中期的第一次分工。第二次分工是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从此产生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人类社会才脱离野蛮,进入了文明阶段。而随着商人——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三次分工发展起来。9由此可见,农业文明不但高于畜牧业,而且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古代所有的灿烂文明和帝国,都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种植谷物、葡萄和橄榄的希腊城邦,打败了波斯的马其顿,统治欧洲的罗马帝国,全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他们和所谓的游牧民族“狼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在西方的语境中,“羊性”也没有可鄙到务必除去的程度,而在基督教的语境中,Lamb还特指耶稣,它具有牺牲和奉献的圣洁意义,并非如姜戎所诋毁的那么低下。仅仅基于列强后来侵略中国的事实,就把广义的“狼性”与西方的强大乱扯关系,完全是没有道理的。不久以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新拍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观众们有目共睹,资本主义文明的繁荣需要艰苦的创业,长期的积累,精打细算的经营,还有科学技术的发明,以及由法制所建立的信用。姜戎若稍微翻阅过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韦伯的著作,多少也该懂得,商业财富来自勤劳、谦逊等最基本的德行,岂是骑马民族那种粗暴的掠夺所能造就。如果把北欧史诗中贝奥武甫的传说与“狼性”拉扯在一起,还说得过去,但那属于北欧海盗的维京时代,是中古以前的情况,若非要把资本主义潮流不可抵挡的力量也归到“狼图腾”门下,姜戎先生可真有点狼性偏执狂了。
草原游牧民族大都分散在农耕区的周边地带,他们是造成牧区与农区之间紧张局势的盲动群落,是受到生态气候变化压迫,因本部的人口过剩而发生膨胀的一股破坏力量。其势不可挡的进犯如旋风突起,其肆虐一阵后的退却如鸟兽四散。自古以来,从中原的东北、正北、到西北,这股野蛮的力量如西伯利亚的寒流,周期性地形成一波又一波南下的进犯,几千年来,成了华夏人的克星和宿命。炎黄子孙至今昌盛,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并不是什么“输血”的生物性作用,而是其农业文明优于游牧文明的结果,是一代代华夏人以牺牲和抵抗守住了这块土地。为勾绘出这一铁血残杀的惨烈过程,我有必要在此对所谓“狼性”的夷狄稍作区划,交待出他们各自的来龙去脉。
史籍上所记载的夷狄,大致上分为五个部分: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以羌族和吐蕃为代表。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东胡秦时为匈奴所亡,之后分成乌桓和鲜卑两大部分,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部分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维吾尔族。女真来自肃慎,后号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党项为羌族的一部分,后为蒙古人所灭。羌族一直生存到今天。氐为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吐蕃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的藏族。羯为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10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他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斩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于邺城,以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道而来的胡军七万打得溃不成军;七战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仅举此例,可见华夏人殊死捍卫家国江山之血雨腥风,我实在不理解姜戎一味片面地抹黑华夏抗夷史是出于什么心理和学术动机!
从以上极其简要的综述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胡乱华、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和满洲灭明等夷狄入主中原的年代,但来犯的大部分最终还是被赶出华夏或被彻底消灭。混种和融合的现象固然存在,但像姜戎所夸张的“输血”之功,看来是经不起推敲了。至于在世界史上,蛮族征服者通常的命运和归宿究竟如何,让我们还是考虑一下马克思的论断。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占领者是受占领的对象所制约的。如果占领者不依从被占领国家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就完全无法占领银行家的体现于证券中的财产。……最后,无论什么地方,占领都是很快很快就会结束的,已经不再有东西可供占领时,必须开始进行生产。从这种很快出现的生产的必要性中可以作出如下结论: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共同体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共同体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来改变。这也说明了民族大迁移后的是到处可见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11
民族大融合,并不是汉人被动地让“狼性”游牧民族混了种,而是进犯者占领者接受华夏文明,逐渐被先进的生产力和交往方式消除了他们的“狼性”。姜戎的偏激在于,他的想象力太沉溺“狼性”骑兵掳掠汉人妇女的恐怖情景,以致在考虑游牧民族的征服时,他只想到了那些妇女被奸淫的后果。因此,民族融合在他的叙述中只被狭义地理解为混种和生育,在梳理民族迁移过程的复杂问题上,他只满足于将社会的东西生物化,将人的东西自然化,将文明的演变缩小成男女交配。
刘水龙在《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一文中根据史实,详加统计,比较精当地总结说:南北朝时有民族的融合倒还说得过去,因为虽然在民族仇杀中羯、匈奴、氐、羌整个民族在中国被杀绝了,但是鲜卑族的的确确融进了汉族。但在宋元时代,胡汉矛盾比抗日时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锐十倍,纯粹是民族间的一场血腥大屠杀,根本没有民族融合的条件。虽然胡人在战争初期取得主动,但是由于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汉人口对比的悬殊,胡人政权最终灭亡,并且在灭亡后遭到了汉民族报复性的血腥大屠杀,留在中国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杀。
满族是金政权进入中原后留在东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纪,基本上融合于汉族,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进入内地的蒙古人及其带来的色目人的后代迄今在户口本上还不属于汉族,遑论满洲人了。相对人口总数庞大的汉民族,在汉朝以后,异族混入了今天汉族的成分究竟又有多少呢?!12
以上征引的史实,自信足以证明《狼图腾》一书的所有论述不只谬误连篇,而且严重地误导了广大读者。姜戎本人对其“狼论”的坚信不疑,以及该书在国内书市的热销,足见党文化流毒下中国文人及普通读者中毒之深,其灵之残缺的严重程度。古人有“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之说,意思是告诫人们,有很多不值得尝试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受外界影响而对之好奇。我起先是拿起《狼图腾》因不可卒读而放弃了食那块“马肝”的打算,后来为对友人的论述作出反应,终于尝了它的怪味。现在我基于个人的理解,忠实地写出这则分析报告,食品化验单一样标明其有害的成分,贴到网上仅供大家参考。如果还有人未读该书,读了我这篇评论,也许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去食那“马肝”;而已读过该书者,不妨通过拙文的阅读再作深思,或可提出更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注:
1 参看老鬼博客:http://roomx.bokee.com/6156090.html
2 参看詹姆逊(王逢振等译):《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参看彭富春:《寻根话语的批判——评邓晓芒的“灵魂之旅”》,“哲学在线”网:以上转述掺有笔者的看法。 http://www.philosophyol.com/pol04/Article/aesthetics/a_art/200411/1387.html
4转引自孙隆基《历世家的经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214。孙书中《南与北》和《“世纪末”的鲁迅》两文纵论各家学说,引证翔实,比较精当,本文有关引述均出自该书。
5同上,页113。
6林语堂:《吾国吾民》,�文堂书店,1988年,页23-31。
7 《历世家的经纬》,页114。
8 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页386。
9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页162-162。
10 参看“中华网”,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2716/51/97/0_1.html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004年新版,页126。
12见“北大中文论坛”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86387&extra=page%3D10&page=1
转载于”民主中国”
读者来信:
这是康正果又一篇绝佳的力作!
好几年前, 友人从北京邮寄给我这本书, 说多么多么受大众欢迎. 可我楞是看不下去, 无论怎么翻, 没一页让我看得下去, 怪了!
我又说不清它怎么不好, 只是觉得作者的思维实在混乱. 我想, 这一定是许多读者的想法, 可惜一直没有人去清楚地阐述它.
康教授终于能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不怕难吃地品尝完, 才清楚地找出了它的病根. 好多年过去, 终于盼到出现了一位医治《狼图腾》的医生.
—— 一读者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遇罗克与遇罗锦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